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教育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研究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職業教育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人力資源保障,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提供重要的人力和智力支持。本文對我國學者在職業教育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分析職業教育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研究現狀,為職業教育更好地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提供借鑒。我國學者的研究主要以產業經濟和區域經濟為理論基礎,將人力資本理論運用于產業結構升級研究中,以多種方法、多種視角研究職業教育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途徑及存在的問題等,極大地豐富了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問題研究。
關鍵詞:職業教育;產業結構;升級研究
經歷70年的發展,職業教育表現出蓬勃的生機,為中國經濟發展,特別是為產業升級和穩定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是因為職業教育是以區域經濟和產業經濟發展的需求為著眼點,以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人才為己任,不斷適應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中國學者運用理論和實踐、定性和定量等方法對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的關系進行研究,其中關于職業教育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1從宏觀角度,將人力資本與經濟結構作為理論支撐,論述職業教育與產業升級的關系
一方面,產業升級對勞動力素質提高提出了內在要求;另一方面,發展職業教育可以減少結構性失業,推動產業轉型和升級。如張抗私、周曉蒙(2014)指出,企業產業轉型與升級的決定性力量是高素質勞動力,產業轉型要求人力資本做出適配性調整,人力資本是實現產業轉型的關鍵因素。當前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技工缺口問題,技術工人嚴重缺乏,職業教育發展與區域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匹配存在差距[1]。石來斌、夏新燕(2016)運用實證的方法,證明技術技能型人才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貢獻比較顯著,驗證了我國職業教育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2]。陳劍(2011)在界定人力資本類型的基礎上,分類研究人力資本貢獻,認為職業教育在提升一般型人力資本就業素質、完善產業結構方面有重要作用,建議發展政府主導型職業教育,提升一般型人力資本素質[3]。王姣娜(2015)在探討通用性人才培養對提升人力資本作用的基礎上,提出職業教育中應增加通識教育的比重,以提升職業教育發展質量和人力資源的終身學習能力[4]。李世收(2011)從高職院校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體途徑三方面探討高職院校為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人力資源支撐[5]。
2將研究視角定位在區域發展上,將區域經濟和職業教育發展結合
側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對不同產業的貢獻,分析組間差異,細致刻畫職業教育對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劉新鈺、王世斌、郄海霞(2018)以天津市為例,從產業結構及人才需求結構、職業院校在校生結構及畢業生結構等方面,分析天津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方向與重點發展產業方向對接度[6]。朱新生、謝忠秋(2011)認為,中等職業教育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人才供給方面,運用GDP等指標衡量蘇州、無錫、常州三市中等職業教育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發現不同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率不同,存在組內差異[7]。胡春林、彭迪云(2012)以廣東省為研究對象,將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同時納入分析,區分不同類型的資本,結論是基礎人力資本是第一、第三產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物質資本是第二產業增長的決定性要素,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8]。蘇麗鋒(2017)從職業教育地區分布、層次與專業結構三個角度論述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的關系,認為職業教育通過穩定就業和帶動技術創新、提升人力資本質量三個方面促進產業結構升級[9]。
3聚焦第一產業,探討職業教育在產業升級中的貢獻,重點是在脫貧攻堅中的貢獻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謝俐等(2019)撰寫的中國首部《中國高等職業院校精準扶貧發展報告(2015—2019)》指出,中國高等職業院校堅持精準扶貧,勇于擔當作為,在人才扶貧、智力扶貧、結對扶貧等方面成效顯著,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0]。貴州省教育廳廳長鄒聯克(2019)認為,職業教育應以“七個精準”服務貴州脫貧攻堅,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11]。張漢靜(2013)認為,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和轉移農村勞動力的重大措施[12]。
4積極借鑒國外發展經驗,為職業教育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供借鑒
桑鳳平(2012)指出,日本以產業升級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通過完善職業教育立法、職業教育體系、產學密切合作等方面發展職業教育、促進產業發展,為戰后日本經濟的騰飛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持[13]。湯霓、石偉(2015)指出,美國職業教育以“再工業化”戰略為出發點,為解決美國制造業工人失業和制造業人才缺口問題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采取加大產學合作力度、推動證書認證制度和社區學徒制等改革措施發展職業教育[14]。陳瑩(2019)、趙文平(2017)等指出,德國職業教育以服務“工業4.0”為出發點,重點是提升和培養勞動力的智能化、素質化和復合化,制定了更新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國際化等政策和措施[15-17]。綜上所述,中國學者主要從上述四個方面研究了職業教育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問題,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經驗,也為后續研究指明了方向。職業教育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既可以更多地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結合起來,也可以更關注微觀問題,以便對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同時,應關注更高層次的平臺,努力提升文章的數量和層次。
作者:蘇兆榮 單位:南昌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