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特檢機構知識管理中軟件化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前,我國在專門針對特檢機構的知識管理理論研究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機構的知識應用主要在顯性知識上,隱性知識的管理系統開發應用還是空白。本文通過分析知識管理在特檢機構應用的現狀及難點,以壓力容器中的液化石油氣儲罐檢驗為例,提出了進一步優化該應用模式的可行性。
關鍵詞:軟件化;知識管理;特檢機構
1知識管理在特檢機構應用現狀與應用難點
自主知識管理引入我國后,知識管理在眾多領域都有相應的研究。盡管知識管理思想引入已有很長時間,但是我國的企業知識管理仍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在知識資源的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缺乏系統的、有組織的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是將可得到的各種信息轉化為知識,以便于知識的產生、獲取和重新利用,并將知識與人聯系起來的過程。簡而言之,知識管理就是對有價值的信息進行管理,包括知識的識別、獲取、分解、儲存、傳遞、共享、更新、創新等過程,讓組織中的資訊與知識不斷回饋到知識系統內,形成不斷累積個人與組織的知識,成為組織智慧的一種循環。特檢機構是指主要負責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的第三方、公益性機構。對特檢機構的知識管理是將機構中存在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資源進行梳理、開發以及管理,以此來管理機構創造出來的知識,提升機構創造價值的能力,實現知識資源增值。機構的知識管理主要包括知識的采集與梳理、創造和維護知識設施、更新組織和轉化知識資產、使用知識提高機構價值等內容。目前,我國在知識管理方面進行的系統性理論研究和應用,大多集中在創新型企業或研發機構,而專門針對檢驗研究機構尤其是特種設備研究檢驗機構的知識管理研究較少。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大類:顯性知識是一種以文字與數字來表達,以資料、科學法則、特定規格以及手冊等形式展現的知識,如檢驗報告、檢驗案例、作業指導書、儀器說明書、使用手冊等形式;隱性知識則通常是個人化而有彈性的東西,因人而異,很難用公式或文字來加以說明,因而也就難以流傳或與別人分享。隱性知識分為技術層面和認知層面:技術層面包括個人技巧、實踐經驗、知識理解等;認知層面包括理想、信念、價值、心智模式等。對特檢機構而言,顯性知識具有穩定和明確性,而大量的知識卻是處于隱形狀態的,具有偶發性、散亂分布的特點,資深檢驗人員所具有高超技能和豐富經驗本身就很難通過文檔的形式完全表現,加上特檢機構的知識管理并未被專門研究,就更加無法將這些隱性知識加以管理應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對知識管理進行研究,知識管理在機構的應用實踐中可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在理論方面,文獻1結合特檢機構的特性,從知識的載體形式和加工手段的不同來區分,將特檢機構的知識資源分為實物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模式資源和技術資源五類,實現了把特檢機構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按知識資源分類,將知識的按類梳理[1]。文獻2在文獻1的劃分基礎上,結合實例詳細論述了這五種知識資源的獲取和加工方法,并簡要闡述了在特檢機構中實施知識管理應用的基本流程[2]。在實踐應用方面,文獻3的作者則是從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檔案的開發利用方面論述安全技術檔案的重要性,如檢驗報告檔案的數字化傳輸、檢驗案例檔案的安全風險預測、數字檔案的數據共享[3]。在文獻4中,作者以機電類特種設備檢驗綜合信息平臺的開發與應用為案例,闡述了基于信息化平臺的開發,從而實現與動態監管部門的數據對接、原始記錄和報告電子化存檔,并根據原始記錄自動生成檢驗報告,用戶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的方式驗證電梯使用標志的真偽等功能[4]。文獻5的作者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背景下,提出大數據服務平臺的建設,運用大數據思維闡述了多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整合,為特種設備檢驗工作與大數據技術理念的融合提供思路。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理論方面專門針對特檢機構的知識管理理論研究非常少,基本上是處于起步階段;在實踐應用方面,許多研究人員和機構從已有的顯性知識出發來實現對知識的應用等,而隱性知識的管理系統開發應用還處于空白。例如很多機構從安全技術檔案、平臺建設、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入手,實現機構知識的增值和應用。但就如何實現隱性知識的獲取、顯化方面,相關研究目前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因此,知識管理在特檢機構的應用中主要難點體現如下:檢驗人員的不確定性對檢驗質量影響較大,技術經驗的重現難度大;數據資源處于儲存狀態,利用率較差,人員難以快速獲取相關的信息和知識;特檢機構大多數更側重于檢驗業務上,較少能夠系統的應用知識管理理論和建設組織知識管理結構體系。
2軟件化在特檢機構的知識管理中的應用模式
工業技術軟件化是工業技術、工藝經驗、制造知識和方法的顯性化、數字化和系統化的過程。它的成熟度直接代表了一個國家工業化能力和水平。這是一種典型的人類使用知識和機器使用知識的技術泛在化過程,知識自動化是其中一條重要路徑。特檢機構知識管理中的軟件化主要是立足于目前機構中現有的資源,以標準化和模式化建立組織架構,將隱性知識顯化,并與顯性知識一同實現知識的數字化和系統化,實現對機構知識統一管理與利用。
2.1軟件化在應用中的定位和目標
(1)將顯性知識,如標準規范、手冊、檢驗方案等這類基礎知識文檔,以及專家人員的經驗等隱性知識進行知識軟件化應用。(2)形成知識小程序庫,用程序取代文檔。(3)為檢驗人員的檢驗質量提供便捷化的輔助檢驗工具,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4)為機構建立包含知識小程序的檢驗規范與專家經驗池,供檢驗人員使用。
2.2軟件化在應用中的模式
(1)知識梳理:按檢驗業務類型對標準規范、檢驗方案、專家的經驗進行梳理,形成一系列具有明確輸入輸出數據的知識模型。(2)程序開發:將梳理的知識模型,按照統一的規范,開發成獨立的知識小程序。(3)云端管理:基于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技術平臺建立機構APP池,統一管理存儲知識小程序。(4)程序使用:檢驗人員與企業用戶通過軟件客戶端可以獲取知識小程序庫的程序,快速查閱相關規范、專家的經驗、檢驗報告等。(5)AI輔助功能:為實現經驗數據的價值最大化,通過AI輔助功能,通過對記錄的大量檢驗檢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訓練出經驗數據模型,在使用過程中,智能推送給相關人員。
3軟件化在特檢機構的知識管理中的實施流程
3.1知識管理實施流程
參考文獻1作者,將特檢機構的知識資源分為實物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模式資源和技術資源五類,對特檢機構的知識進行梳理。其中,實物資源主要包括特檢機構內的軟件資源和硬件資源;特檢機構的數據資源主要有檢驗檢測數據、客戶數據、設備數據、化驗數據等;信息資源是在檢驗人員基于數據資源依據相關標準進行分析整理后獲得;模式資源是指人們在長期工作過程中總結形成的被驗證有效的工作過程。從特檢機構的知識梳理可以看出,需要軟件化應用的資源有數據資源、信息資源和技術資源;實物資源在于平臺和云端的建設,而模式資源是機構的體系建設,是軟件化應用的基礎支撐。基本應用流程如圖1所示。
3.2軟件化在特檢機構中的應用
將特檢機構的知識分類管理,按模塊梳理,以承壓類壓力容器中的液化石油氣儲罐檢驗模塊為例,簡要分析軟件化在特檢機構知識管理中的應用,相關對比內容見表1。
3.3軟件化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優點
3.3.1軟件化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a.該知識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各個部門、企業用戶、行政管理機構,需要總體規劃、系統協調;b.需要專業的程序開發公司對軟件進行開發,成本較高;c.各類知識的前期材料梳理工程量大,對機構人員數量和專業性要求較高;d.隱性知識的軟件化語言描述標準難度較大;e.后期需要不斷的維護與更新。
3.3.2軟件化在特檢機構的應用優點a.將隱性知識顯化,知識得到有效管理,完成機構的知識管理儲備;b.檢驗機構的檢驗人員對專業技術與經驗的要求較高,通過軟件化可以降低對人員的經驗依賴;c.軟件化具有統一性與完整性,減少人員對檢驗質量的影響;d.檢驗人員與企業用戶可以快速查閱到相應的知識模塊,獲取相關信息;e.通過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就可以完成軟件操作,比平臺操作更便捷。
4結語
特檢機構具有工作人員文化程度高、專業技能強的特點,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機構的信息資源、數據資源、技術資源通過軟件化的手段,將這些知識管理起來,具有行業的應用優勢。通過軟件化手段將各類知識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機結合,知識共享與云端管理相結合,實現高效的知識管理與知識共享,使機構與企業用戶的知識不斷積累與創造。知識管理有利于機構知識得到管理,是一種共享文化,更是政企共建的實踐,通過特檢機構知識管理管理系統建設,使機構成為學習型機構,借助云端管理使機構與企業互聯互通,增進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助力企業發展,保障企業特種設備安全。
參考文獻:
[1]張慎如,胡靜波.淺談特種設備檢驗機構的知識管理[J].科技經濟導刊,2017(25):274-275.
[2]張建,張宏飛.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檔案開發利用實踐與思考[J].蘭臺內外,2021(2):76-78.
[3]時亞南,閆歌,魯玉坤.機電類特種設備綜合檢驗信息平臺的開發與應用[J].中國特種設備安全,2020,36(8):25-27+51.
[4]趙秋洪,劉偉,于航.淺談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特檢”[J].中國特種設備安全,2019,35(8):1-5.
作者:黃俊偉 單位:福建省鍋爐壓力容器檢驗研究院莆田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