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實踐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有著重大的意義。本文以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為切入點,從鄉村思想道德建設、拓展鄉村文化資源、開展鄉村文化活動、創建鄉村特色文化等四方面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途徑進行積極探索。
【關鍵詞】高職學生;社會實踐;鄉村文化振興
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和“魂”,它不但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而且為鄉村振興始終沿著持續健康的發展道路定位導航。沒有鄉村的文化振興,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作為與地方經濟發展最緊密聯系的高職院校具有服務鄉村振興的優勢,高職院校每年暑假都要組織數量龐大的學生開展“三下鄉”志愿者服務社會實踐活動,其中送文化下鄉是“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重要內容之一,因此高職院校要充分發動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積極探索繁榮鄉村文化的各種途徑,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一、鄉村文化振興的內涵
關于鄉村文化振興,學術界對此進行多方面的探討,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如范建華、秦會朵從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提出鄉村文化振興是在繼承原有優秀鄉土文化基礎上,與當今社會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有機融合,形成為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作出貢獻的具有中國特色鄉土的文化。李軍明、向軾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對原有鄉村文化進行重新整合構建成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的新型鄉村文化。孫喜紅、賈樂耀、陸衛明從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角度出發提出鄉村文化振興是滿足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需要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現實需求。沙垚、王昊從主體、空間、時間、實踐的四維框架出發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以農民為主體的文化、能夠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的文化、能重新鉤連歷史和當代的文化、也能超越職業化的文化實踐。從上述所列的內涵可以看出,學術界對于鄉村文化振興內涵的表述雖然不同,但是他們所表述的都體現了共性的東西對原有文化的重新構建。綜上觀點,筆者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對原有傳統鄉土文化的重新構建,在重構的過程中通過剔除其不合時宜的傳統鄉土文化因子,順應時展潮流,融合現代優秀文化因子,從而把鄉村文化打造成具有獨特韻味的與時代潮流相適應的優秀鄉土文化,從而使傳統的鄉土文化得以振興。
二、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意義
(一)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價值引領。鄉村振興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組織、生態五方面統一協調發展的全面振興,其中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在鄉村振興中起價值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通過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形成鄉村文化產業拉動鄉村產業振興。我國在幾千年的農業耕作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各有特色的鄉土文化,這種經過長期改造、傳承和發展積淀而成的文化資源形成鄉村文化產業,以此拉動鄉村產業振興。二是通過挖掘鄉土文化中蘊含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生態理念,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優化鄉村生態環境促進鄉村生態振興。三是通過挖掘傳統鄉村社會中長期形成的治理智慧,如鄉規民約、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和準則、淳樸民風等促進鄉村組織振興。四是通過挖掘古代商人長期在外闖蕩過程中形成的“注重誠信”、“敢于打拼”、“勤儉致富”等的優良品質激發農民創業活力促進社會振興。
(二)鄉村文化振興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總書記強調:“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1]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幾千年漫長的農耕社會所積淀的農耕文化基礎上孕育出來的,傳統的農耕文化是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和源泉,是中華文明流傳至今生生不息的靈魂,傳統的農耕文明在凝聚鄉村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代表傳統文化傳承的農耕文明不斷受城市文化的沖擊,廣大鄉村地區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不復存在,淳樸、敦厚的民風逐漸衰落,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但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而且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在鄉村的逐漸流失。因此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三)鄉村文化振興是滿足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內在要求。總書記強調指出:“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2]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鄉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農民對物質需求基本得到滿足,隨著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期盼有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鄉村文化建設步伐滯后,跟不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難以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改變落后的農村文化面貌,是廣大農民的迫切期盼和需求。
三、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途徑
(一)助推鄉村思想道德建設,提升鄉村文明水平。思想道德建設在鄉村文化振興進程中起著引領和指導作用。因此,鄉村文化振興首先要大力推進村民思想道德建設,切實提高廣大村民和黨員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職學生可以利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活動,借助于高職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優勢,積極參加到鄉村思想道德的建設中去。一方面,高職學生可以通過掛職鍛煉等方式與深入各鄉鎮黨支部,并與之結對共建,還可邀請本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他們作新時代黨的最新方針政策的專題報告,提高村民特別是黨員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理論素養。另一方面,高職學生通過參與舉辦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幫助廣大鄉村群眾樹立正解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明辨是非,在傳承優秀地方文化的基礎上去其陳觀陋習,全面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跟時代步伐,真正做到“聽黨話,跟黨走”。
(二)助推拓展鄉村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文化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鄉村基層文化機構的建設與發展,這給鄉村文化帶來了新的活力,為鄉村文化建設開啟新征程,但還存在著文化資源缺乏、文化內容單一、文化建設可持續性不強的問題。高職學生社會實踐的加入,可以拓展鄉村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文化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一是高職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文化資源,給予鄉村文化建設的直接的幫助。二是高職學生通過開展以鄉村文化振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深入農村并協同鄉村文化人員共同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鄉村文化內涵,增厚地方文化底蘊,增強地方文化自信。三是高職學生可以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幫助鄉村建立電子圖書館,集合網上文化資源,這不但實現高職院校與鄉村基層文化機構可共享圖書資源,而且還能引領村民健康學習,拓展網絡文化資源。四是高職學生利用自身社會活動面廣和活動能力強的優勢,向社會各界宣講鄉村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向鄉村文化機構捐贈、捐購其所需要的書刊資料,聯系城市各類文化組織給鄉村基層文化機構傳經送寶,不斷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活力。
(三)助推開展鄉村文化活動,提升鄉村文化品位。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開展一系列的鄉村文化活動進行,因此鄉村文化活動是鄉村文化發揮作用的主渠道、主陣地,對于提高鄉村群眾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義。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助力鄉村文化活動具有天然優勢。一是高職學生既可以為鄉村文化活動出謀劃策,也可以出人出力,協助鄉村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具有朝氣活力高職學生的參與不但為這些活動增光添彩,而且大大增強活動效果。二是高職學生發揮高職院校自身文化優勢,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獨立為村民舉辦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宣傳活動。三是提升鄉村文化活動品位,促進鄉村文化活動繁榮發展,從“送文化下鄉”到“種文化下鄉”,發揮高職學生較高的文化活動能力,通過言傳身教,幫助鄉村黨員干部和群眾提升組織和參與鄉村文化活動的能力。
(四)助推創建鄉村特色文化,培樹鄉村文化品牌。鄉村特色文化,既是鄉村文化品牌的源泉,也是鄉村文化中的精華,更是鄉村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挖掘和創建鄉村特色文化,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高職學生可以借助本校具有文化研究資料和自身人才的優勢,在開展社會實踐時,協同鄉村文化干部和當地有較高文化修養的行家里手,從歷史、地方、經濟、人文、區位等方面入手,挖掘或策劃鄉村文化品牌,尋找可以打響鄉村文化品牌的路徑和內容。具體可以通過查閱當地鄉村文化的歷史文獻資料,通過文獻資料疏理并挖掘當地鄉村文化的特色和亮點,著力打造鄉村特色文化名片。也可以通過實地調研和走訪相關人物,深入了解鄉村特色文化傳承,形成相應的調研報告,為創建鄉村特色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議。同時加強宣傳推廣,實現鄉村特色文化與文化旅游、文化產品相結合,打造響亮的鄉村特色文化品牌。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前景廣闊。為了進一步地發揮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作用,還需要高校、地方政府與鄉村的通力合作,進行無縫對接,資源共享,并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N].人民日報,2018-9-23(1)
[2].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
[3]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J].山東社會科學,2019,4:176~181
[4]王秀萍.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服務鄉村振興戰略[J].教育與職業,2019,10:107~111
作者:王秀萍 單位:臺州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