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多維融合帶動制造業轉向智能化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什么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有哪些特點?如何推動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近日,在湖南長沙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從‘制’造到‘智’造”分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圍繞上述問題展開討論,“融合”成為本場分論壇的關鍵詞。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形成了新一代的智能制造,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汽車協會創始和輪值主席陳清泉看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使得產品和裝備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從智能手機和智能汽車的快速發展,就可以看出智能產品和智能裝備未來發展的廣闊前景。
希捷科技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孫丹表示,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所有制造企業要實現智能化轉型,未來最重要的是推動產業融合,促進供應鏈的優化,這對于提高企業競爭力大有裨益。據孫丹介紹,希捷科技無錫工廠生產線依托智能化升級改造,已經實現4秒鐘完成一個硬盤組裝。
“智能是手段,制造的根本在于追求更高質量、更高效率。”保時捷(中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趙家煒認為,在推動制造業智能轉型的過程中,需要避開“黑燈工廠”的誤區,也就是不需要人的參與、完全自動化的狀態。“黑燈工廠”即使在硬件能力上可以達到,但在管理體系、經濟效益和靈活性等方面仍會存在缺陷,而智能制造的理想狀態是實現“人機融合”。
荷蘭作為傳統制造強國,近年來也在不斷加強對智能制造領域的創新支持。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奈斯安表示,荷蘭有一些小型創新企業與大型制造業公司合作,幫助大企業實現智能化轉型,這讓創新不僅能夠在新興企業中產生,也能夠在傳統制造業中孕育。
奈斯安說,荷蘭政府還積極引導本國初創企業與大型跨國公司開展合作,搭建起技術交流的橋梁,將其他地方的技術帶到荷蘭,幫助荷蘭實現智能制造行業的快速發展。
與會專家還指出,智能制造不僅體現在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智能化,也體現在產品的智能化、個性化。
“在新一輪變革下,產業模式要從以產品為中心走向以用戶為中心。”陳清泉認為,智能制造與傳統制造最大的不同在于,智能制造不僅僅要實現技術的革新,還要將“人文因素”融入進去,堅持以人為本,這樣才能提升制造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和韌性。
對于如何實現產品的智能化與個性化,奈斯安建議,傳統制造業在推動技術融合的同時,還可以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生產與社會的緊密融合,將數據變成產品,讓產品更好地滿足個體消費者的實際需求。
作者:余春生 單位: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