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自媒體下青少年自愿性輟學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如今網絡自媒體大火,平臺的普及、媒體的宣傳以及曝光的巨額收益,使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產生出“讀書不如當網紅”的念頭,出現了不少相關的社會問題和教育問題[1-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自愿性輟學”開始出現。這種輟學方式是符合學生和家庭意愿的一種投資策略,學者稱之為“自愿性輟學”[4-5],本研究分析1例自媒體時代背景下的自愿性輟學案例。
1案例介紹
來訪者,女性,17歲,高二學生。初中成績很好,但中考失利,沒有進入當地最好的高中,一直覺得不甘心,進校后有郁郁寡歡的表現。高一學年,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雖寡言少語,但少有不良表現。在家是獨女,父母幾年前離異,來訪者跟隨母親生活。母親稱其從小到大性格內向,但很聽話,自父母離異后,來訪者的話更少了,母女之間基本沒有交流。到高一下學期,父親和繼母另有一子后,來訪者和父親的關系緊張,其間因瑣事鬧過幾次小矛盾。來訪者升至高二后,班主任稱其每天上課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考試成績一落千丈,整個人也表現得另類,穿著方面開始愛穿夸張的衣服,經常濃妝艷抹,學校里不允許學生化妝,老師提醒多次后依然我行我素,性格也從溫順變為乖張,對同學或冷漠或粗暴,同學與之說話不理不睬,以往較熟的幾個同學稱其“仿佛變成了另一個人”,曾幾次與同學因很小的事情發生口角。酷愛自拍,朋友圈里經常發九宮格自拍照片,網絡熱門游戲玩得相當熟練,老師找其溝通教育,來訪者出言不遜,態度惡劣,多次與老師頂嘴,說看不順眼就開除她,她根本不在乎,還稱自己早已厭倦,早就不想上學了。校方與其家長溝通,陳母覺得女兒每天按時上下學,和以往表現并無不同。仔細回顧女兒的行為后,稱其不愛出門,平時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宅在自己的房間里玩電腦、手機,因女兒成績一直很好,母親對其愛玩電子產品也沒怎么反對,她隱約也知道女兒有段時間曾在網絡上做游戲主播,詢問過,但女兒說就是玩玩而已,母親也沒放在心上。高一暑假,來訪者因錢財問題和其父親發生激烈爭吵,其間摔壞了父親新家的液晶電視,回家后,開始反鎖自己的房門(以前在家不反鎖),母親阻止幾次失敗后,也沒有再管,但來訪者竟自作主張偷偷在自己房間墻壁上安裝了一圈隔音海綿。母親無意進入女兒的房間才發現,質問其緣由,來訪者說自己英語聽力不好,每天都要用外放學英語,聲音很大,怕吵她休息。母親不信,大罵女兒一頓,母女倆鬧得不可開交,后兩人又因這件事吵了幾次。來訪者雖平時不愛說話,但性格執拗,每次吵起架來都歇斯底里,其間出現用拳頭捶自己、捶桌子的情形,甚至有一次拿起水果刀揚言要一死了之,說出“活著這么痛苦,不如死得痛快”之類的話。母親怕其偏激沖動,后來便忍著一再退讓,也不敢再提,覺得只要來訪者能考上大學,她也就完成了任務,本以為自己的退讓換來了風平浪靜,卻沒想到,上了高二的來訪者竟然變成了問題少年。
2案例分析
案例中該女生因性格偏激,班主任多次與之溝通,均出現抵觸情緒。好在筆者在與其見面幾次后,漸漸取得了來訪者的信任,取得了第一手資料:其年紀雖不大,但已有多年網齡。早年在網絡上小打小鬧,因長相漂亮且擅長化妝和圖片編輯修改,兼職了某平臺上的小商品模特,但收益甚微,也沒放在心上,這幾年各種網絡小視頻平臺呈井噴式發展,來訪者也開始“轉戰”小視頻,從拍美妝小視頻等入手,漲粉迅速,成為了擁有不少粉絲的小up主。后見直播刷禮物收益頗多,來訪者開始動心,起初并不太敢,怕身邊的人發現,后來她總結出“只要化妝手法高超,加上各種美顏濾鏡,連她媽都不認識自己”,于是她就開始經常直播,每天打扮的漂漂亮亮,在鏡頭前撒撒嬌賣賣萌,說幾句俏皮話,就會有人送禮物。有一次粉絲打賞了價值不菲的禮物,來訪者覺得這樣賺錢方式很好,收入是母親在市場上忙活一天掙得好幾倍,于是來訪者萌生了做專職主播的念頭,她想總歸都要工作,就算考上了大學,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賺錢,為什么不趁著現在賺足錢特別是在其想更換電腦被父親拒絕、和父親大吵一架后,受到刺激,于是更加堅定要當網紅、自己賺錢的想法。來訪者性格偏激,曾有過自殘傾向,在經過其同意后,對她的心理狀況進行了科學的測試和評價,發現其有較強的強迫癥,憂郁焦慮暴躁的情況也較為嚴重,因已處在輟學的邊緣,需迅速制定一系列的緊急措施,進行干預。讓家長與學校進行配合,學校特別成立了同學幫助小分隊,讓心理健康積極向上熱心善良的同學多與之交流,經常陪其一起上下學和課間活動;日常讓家長抽出一定的時間多陪伴孩子,家長也對自己的性格、行為、態度等各方面進行反思,同時積極聽取學校心理老師的看法,按照心理老師的指導與其交流、疏導,保證與孩子的溝通能達到平和、溫暖、高質、有效,在必要的情況下,建議母親帶來訪者去正規醫院接受心理治療。來訪者也是現如今網絡時代的新形勢新背景下,青少年面臨更復雜更艱巨的社會認知、發展和壓力挑戰的一個縮影。具體分析來訪者的案例后,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主要因素。
2.1尚未牢固的價值觀體系
網紅文化這種“短、平、快”的極速成功方式,迎合了社會上一夜暴富的焦慮成功觀,易迷惑涉世未深的廣大青少年融入其中,對孩子們尚未穩固的價值觀產生巨大沖擊[4-6]。來訪者正處于價值體系構建的關鍵時刻:父母離異造成來訪者內心的焦灼和傷心。而此刻,她又面臨著網絡上的巨大誘惑,這種誘惑不僅是經濟上的自我富足,還給她精神上的滿足,比如成為“網紅”的成就感,極大地滿足了虛榮心;再如眾多粉絲支持、點贊增強了她的自信心,但是她也明白輟學并不是很完美的計劃,于是,現實與內在道德價值觀產生嚴重的沖突,她內心繁雜混亂,導致了人格中偏激與反常的出現。
2.2學習動機不足帶來的“惡性循環”
升學的失敗讓來訪者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造成她自我效能感的降低。韋納的歸因理論認為個體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結果有尋找原因的傾向,之前的成功和失敗結果的歸因會直接影響下一次行為的情緒、期望和努力程度,歸因于內部原因的失敗會對個人的自尊產生消極影響,并會削弱以后對成功的追求,來訪者就是把失敗歸因于自己內部原因,她認為中考失利證明了自己缺乏學習才能,即使努力也無濟于事。高中階段知識更深奧難懂,原有的學習方法已匹配不上現有階段,導致了來訪者成績的急劇滑坡,這些又反過來進一步削弱她的學習動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2.3家庭教育不達標,親子溝通存在障礙
家庭教育的缺失及長期低質量的溝通,加強了來訪者輟學意愿。溝通不暢和父母離異對孩子身心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差,特別是對父母離異這件事,非常敏感,家庭的變故給來訪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且無處宣泄。她性格內向,在父母離異后更加自閉,特別是談及家庭,她覺得“家丑不可外揚”,總是一個人默默地捂住傷口,慢慢地“消化”,殊不知,這壓根不是在“消化”,而是在“包膿養瘡”。
3心理咨詢和干預策略
3.1建構正確且牢固的價值觀體系,抵御不良思想的侵擾
3.1.1鼓勵來訪者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來訪者認識到“網紅”僅僅是歷史浪潮中的一朵“小到不能再小”的浪花而已,它終將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轉變成其他形態,而真正的幸福,是需要長遠的眼光、不斷充實的思想和腳踏實地的努力才能獲得。3.1.2幫助她分清主次,珍惜寶貴的青春時光:明白高中生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系統的學習基礎文化知識。未來的社會將是知識密集型的高智能社會,知識在不斷地更新,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青春已逝,應該在青少年時期廣泛汲取知識養分。3.1.3拓展視野增加見識,不桎梏于小小的“網絡直播間”,感受高科技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網紅”這個職業并沒有錯,但要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一直常紅的“網紅”,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具有持續性發展的潛力,主體必須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
3.2增強學習動機、培養自律意識
3.2.1學習動機的提高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幫助她改變消極的歸因風格,學會摒棄完美情結。設置合理的階段目標,增強自我效能感;完善學習方法,改變已經不太適用、舊有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把成績提高上去,是其增強自信心的直接途徑。3.2.2合理上網時間,學會控制自己:把控好自己上網的“度”,可以在不影響學習的閑暇之余,繼續拍些有意義、質量高的短視頻,但要降低頻率,縮短時間;也可以與時俱進地學習一些新媒體技術,以活躍思維,比如短視頻的拍攝技巧、剪輯手法、運營維護等。3.2.3培養她積極自律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不熬夜,養成良好的習慣。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至少培養一項長期堅持的運動習慣,持之以恒,用運動鍛煉自己的意志,會漸漸地發現,這份精神力量會“不由自主”地影響到她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受益無窮。
3.3提高溝通效率、學會管理情緒
3.3.1改善來訪者與母親之間的溝通質量:母女彼此真誠地袒露心聲,母親幫助她捋清腦海中“趕緊賺錢”和“孝順母親”2個思路之間的關系,通過二者的比較分析,讓來訪者明白:現階段的她并不需要考慮家庭經濟的問題,只有“好好讀書”才是真正的孝順和體恤母親。3.3.2鼓勵母女倆都學會控制情緒,教給她們一些具體的管理情緒的技巧:比如“從1數到10或100”策略。此策略讓人學會判別問題,思考各種可能解決問題的方式,評估每種選擇可能出現的后果,延長情緒爆發前的時間,讓情緒穩定。3.3.3教授給她一些有效的同伴關系交往策略:鼓勵她多參與集體的學習和活動中,建議她多與熱情友善的同學交往,為自己提供一些健康情緒的表達機會,也可以使自己的不良情緒得到合理宣泄,有利于其社會價值的獲得、社會能力的培養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4干預效果
在母親、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經過大半年的努力,來訪者學的狀態得到明顯改善。如今來訪者的學習成績又重新回到前幾名,同時也成為班級的宣傳委員,經常向同學傳授她高超的圖片修改技術和視頻剪輯技巧,在她的組織下,班里還建立了一個專門用于攝影愛好分享的微信群。
參考文獻
[1]崔艷俠.網絡時代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3,20(1):77-78.
[2]胡德平.大學生“網紅”現象分析與教育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7,33(4):77-82.
[3]李澤華.網紅現象對青少年的影響[J].青年記者,2017,77(20):28-29.
[4]盧德生,賴長春.從學生自愿性輟學看我國“控輟”政策的調整與轉變[J].教育學術月刊,2009,26(1):79-81.
[5]王衛兵.網紅經濟的生成邏輯、倫理反思及規范引導[J].求實,2016,58(8):43-49.
[6]閻露方.基于“網紅”現象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49(9):49-50.
作者:蘇涓 胡珊 單位: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