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低碳模式下的教學照明環境綜合評價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針對高校低碳模式下現有照明環境系統進行評價研究。以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構建了教學環境的評價的層次模型,通過對高校教學環境的照明實測和問卷調查,綜合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對高校低碳照明現狀進行測評分析。結果表明現有低碳模式下照明環境存在照度和滿意度偏低,對此提出了智能控燈系統建設等綜合優化建議。
關鍵詞:低碳模式,照明環境,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
近年,相關部門提出了生態文明理念和新的要求,明確了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未來的基本發展路徑和基本國策。低碳發展也是我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具體實踐。G高校高度重視低碳校園建設,2013年以來,學校在保證學生教學環境質量的同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空調、燈光等電力自動化控制系統等,每年節約用電145.4萬kWh,經過幾年努力,低碳校園建設成效卓然,目前已成為全國高校節能先進單位。文章通過G高校的照明環境測評研究,探討高校教學環境低碳照明背景下的學習環境的照明效果,探索提高教學環境低碳照明質量的改善途徑。
1照明環境評價方法
目前對于室內光環境研究主要針對照明設計研究,對于照明環境評價研究較少,國內杜戰其等應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教學環境進行了相關研究。從照明水平、眩光感覺、亮度分布和室內布局四個方面對五所高校的照明系統進行評價研究,而基于低碳視角的教學照明環境研究較少。低碳照明模式是未來照明的發展方向,因此研究低碳視角的教學照明環境具有現實意義。照明環境評價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需求,其一是客觀需求,照明環境必須滿足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即《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13)以及相關的環境照明工程技術規范;其二是主觀要求,照明環境必須滿足照明環境使用者的主觀滿意度需求。進一步考慮低碳照明的背景,本文綜合運用的AHP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G高校照明系統進行評價研究。
2低碳照明環境測評
2.1低碳照明環境測評模型構建
根據對影響低碳模式下教學照明系統的因素的分析,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考慮照明滿意度、標準滿足、低碳要求,進行低碳照明環境測評模型設計。對影響高校低碳模式下照明系統評價的主要因素歸納為照明質量(B1)、感受與印象(B2)、照明管理(B3)、經濟性(B4)四個因素,作為一級評判指標;標準滿足反映客觀照明質量,平均照度、光色、反射率、光影是影響照明質量的主要因素;照明滿意度主要針對影響感受與印象的評價因素,主要是結構與陳設、裝修與環境、舒適感、對象識別、注意力;低碳要求,低碳照明管理、經濟性反映,其中安全可靠、控制便捷、節能作為低碳的主要指標,上述各指標下的影響因素作為二級指標。低碳照明環境測評模型如圖1所示。
2.2高校照明環境調查
(1)照明環境測量。高校自2013年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空調、燈光等電力自動化控制系統等,每年節約用電145.4萬kWh,成效顯著,被評為全國高校節能先進單位。本次測評對該校兩個校區隨機取樣,按照《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13)要求,對46間教室的照明情況進行測量。相關測量數據的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表2所示。(2)滿意度調查。根據評價模型設計隨機調查問卷。調查設定置信度為95%,從有效問卷回收率來看,大部分學生對自身所在學習環境照明狀況非常關心,如表3所示。
2.3基于層析分析法的指標權重確定
由層次分析法計算各個元素相對權重,各項一致性指標都小于所要求的0.1,通過了一次性檢驗,滿足要求。最終得到指標相對應的權重比重圖,如圖2所示。由圖2所知,在這些指標中,平均照度是評價照明質量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指標,不適宜的照度水平的照度水平會嚴重影響照明質量。其次是光色(顯色指數),顯色指數過低會導致物體失真,嚴重影響照明質量。在感受與印象上,對象識別對感受印象的影響最大,學生對快速、清晰識別物體有較高要求,是對照明環境的整體印象的主要影響因素。其次是注意力、裝飾與環境、結構陳設三個因素的重要度基本相等。在照明管理上,照明設施的安全可靠較便捷控制對照明管理評價的影響更大。另外,照明設備的節能性對經濟性的影響最大,高能耗的照明環境往往有著很高的經濟成本,既不符合低碳照明的理念,又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綜上,影響低碳照明環境評價的主要指標是平均照度、對象識別、安全可靠、節能性。
3結語
針對學校的現狀,通過實地測量的方式客觀描述照明環境現狀,采用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將定性數據量化。通過將定性數據量化來直觀說明現狀,找出關鍵因素,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措施?;诙ㄐ耘c定量相結合的思路,達到了對高校教學照明環境問題的充分準確描述分析和針對性改善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GB50034—2013,建筑照明設計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2]趙琳霞.某學院智能照明系統的設計[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18(5):89-92.
[3]杜戰其,殷佳妮,王洪偉,等.基于人因學視角的高校教室照明綜合評價與優化[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3(4):61-66.
作者:歐桂雄 朱劍揚 鐘志宇 梁智茵 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