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宗教信仰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農村宗教建筑增多,宗教活動頻繁
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基督教堂的廣泛興建。在遼寧農村,教民集資興建的基督教堂赫然而立,教堂里不時傳出的誦經聲與贊美詩,活動也十分頻繁,如閱讀《圣經》、禱告、聚會以及每周的禮拜活動。另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遼寧一些地區出現了濫建寺廟、道觀及祠堂的現象。有些地方新建了大量廟宇,不僅建筑面積大,且設施齊全、裝飾華麗,修建費用多直接來自農民。在一些歷史文化悠久的農村地區,為發展旅游業,興建的寺廟、佛像更是難以計數。同時,宗教活動的內容也相當繁雜,每月初一、十五都有誦經、燒香等佛事活動,至于佛誕、菩薩誕等重大節日則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宗教建筑的增多及宗教活動的興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宗教信仰需求的增加。
2、農民信教呈現“四多”狀態
遼寧農村地區信教者遍及各種年齡及職業。但歸納起來,有如下特點:第一,從宗教信仰的性別結構講,女性信徒多,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遼南地區信教群眾中,女教徒占到了 70%以上。第二是老年信徒多。80 年代以來,變革的農村給老人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使得他們從宗教中尋找自我,尋求安慰。第三是舉家信教者居多。農村的家庭關系較為牢固,父母信教往往帶動、影響、促使子女也信教。第四,文盲多。宗教信徒總體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特別是農村教徒。由于文化程度低,他們對一些神怪傳說、迷信活動缺乏科學的判斷和解釋,往往從宗教方面的知識里尋求答案。這為農村地區一些地方打著“宗教”的招牌從事封建迷信活動,也為“邪教 " 的出現培植了深厚的土壤。
二、當前遼寧地區農民“信教熱”的原因分析
宗教的根源是來源于民眾的日常生活。因此,對于當前部分農民走向宗教并引發了“信教熱”的現象,其原因雖是錯綜復雜的,但必然都源于農民的現世生活世界。總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轉型為農村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促使農民信教
中國的社會改革與很多國家不同,中國這種全面且帶有根本性變化的劇烈變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自 1978 年農村改革序幕拉開,從此,中國農民就體驗著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變所帶來的經濟快速發展、物質生活日益提高的可喜變化,但同時也承受著社會不公、貧富差距擴大、貪污腐敗成風、價值觀念混亂、行為失范、道德滑坡、人際關系淡漠等不良現象所帶來的巨大陣痛,并最終導致了農民精神信仰世界的嬗變,部分人在迷茫與無助之中抓住了宗教伸出的“救命稻草”。因此,農村社會轉型帶來的短暫“失序”狀態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教熱”。
2、當前農村民眾面臨的各種生存困境推動了農民信教
農民選擇皈依宗教雖然有著深刻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但外因必須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探討農村“信教熱”的原因,就不能不重視來自農民自身的動因。首先,農民文化素質偏低導致了愚昧無知,使其認識能力不強,更容易出現心理困惑,陷入非理性的泥淖。低文化素質導致農民很容易就發生信仰宗教、甚至是現代迷信、偽科學與邪教等非理性行為。其次,中國農民在生活中的一些世俗因素也是促使農民信教的動因,如祖輩沿襲導致的信教;以驅邪、治病為目的導致的信教;因家庭關系不和、鄰里沖突等人際關系失衡導致的信教;還有的為了求得福壽、保障發財而信教等等。這就為農民個體接近宗教信仰體系提供了可能,從而引發了農村“宗教熱”。
3、宗教自身的變革與發展也助長農村民眾的信教熱情
農村宗教熱潮的興起,除了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認識根源和心理根源之外,還與當前宗教自身的變革和發展密切相關。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宗教與中國農村傳統文化、民俗信仰的融合及宗教界人士為適應世俗化所做的努力都增強了其自身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如基督教宣講《圣經》思想時已經不再一味地排斥中國民族傳統中的一些內容,宣揚“原罪說”同時也不反對“人性善”,不僅滿足了農民的生存和安全需要,還宣傳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民族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獲得了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二是豐富多彩的宗教組織活動滿足了農民對精神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如基督教為的做“禮拜”、唱詩班等,對于精神生活十分貧乏的農民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當前促使遼寧農村信仰合理化的路徑選擇
宗教勢力在遼寧農村地區的大范圍擴張,對農村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要從根本上改變遼寧地區農村信仰不合理的狀態,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重塑鄉村的社會文化氛圍
抑制農村各種信仰世俗化需要社會文化的重新塑造。首先,社會文化要正確宣傳農村信仰的性質和作用,將優秀的民間信仰同宗教信仰與迷信、盲目崇拜等思想區分開來,使人們對宗教有一個更為客觀的認識;其次,要淡化社會的“功利性”文化氛圍,為抑制我國農村信仰過度功利化、世俗化提供良好的社會基礎。此外,加強民間信仰有關知識的普及,也非常重要。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民間信仰,是傳播精神文明的有效載體。要彰顯民間信仰的文化內蘊就必須宣傳民間信仰的有關知識,特別是民俗學方面的有關知識,讓村民認識到民間信仰中包含有大量文化意蘊,使群眾的民間信仰行為變成一種文化的感悟和認知行為,從而學會欣賞民間信仰中固有的文化底蘊。
2、提高農村中老年婦女的社會資本
首先,將性別平等的觀念納入到社會文化的主流。可以借助農村集會、廟會為陣地,以戲曲、電影等文娛活動為載體,倡導兩性平等及尊老愛幼的文明活動;也可以在農村社區進行圖文并茂的廣告宣傳和兩性科普知識來推廣性別平等意識。其次,加強政府部門對農村婦女的宏觀教育投入,提高老年婦女的文化資本。主要著力發展農村婦女的基礎教育,加強農村青壯年婦女掃盲工作,以及農村婦女的職業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最后,增強對農村婦女的社會支持,提高老年婦女的社會資本。要實行居家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策略,找準兩種養老方式相結合的切入點。
3、根據遼寧農村實情,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導致我國農村宗教信仰存在問題的重要原因。根據遼寧農村實際情況,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逐步建立健全項目齊全、標準有別、協調配套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救助、保險和服務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三根支柱,也是遞進關系的三個層次。此外,還要積極發展農村社會保險事業,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險體系,包括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四種基本保險和其它多種補充保險。同時,還要大力開展社會互助活動,引導、組織農民群眾開展互助互濟,積極探索社會互助的具體辦法和措施,形成社會互助制度。只有讓農民生活實現“病有所治,老有所養,窮有所濟”,解決農村存在的現實問題,才能提高農民抵制迷信思想欺騙性誘惑的能力。
4、強化農民主體地位,增強農村信仰轉化動力
人的主體性是人的本質特性,是人在實踐活動中從自己的主體地位出發,以不同方式掌握客體所顯現出來的功能特點,它包括人的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幾方面。只有強化農民的主體地位,才能從根本上促進農民信仰的轉化。因此,通過普及農村教育和提高教育質量,力爭樹立以科學的世界觀為核心的新型的基本人格,才能有效地改變農民宗教信仰的不合理狀態。具體做法不但要重視農村義務教育,還應重視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開展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新型農民創業培植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和農業遠程培訓工程,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教育渠道,為廣大農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務、智力支持、能力培養和精神食糧。
作者:齊心 單位: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