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議大學生宗教信仰成因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如今,宗教正以各種形式滲透著大學生,當大學生身處困境或遭遇挫折時,由于他們的認識水平和認識能力有限,對社會存在的一些現象不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因而會選擇從宗教中尋找一種精神寄托,同時也填補他們信仰的空白。家庭在大學生宗教信仰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信教大學生都有家庭信教背景。部分家長長期從事經濟活動,由于市場風云變幻,風險很大,激烈的市場競爭往往使人們祈求神靈來賜予好運。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被父母的觀念和行為所感染,他們在這種環(huán)境中耳濡目染,就會不自覺地和家人的思想和行為保持一致。可以說,家人是他們的第一傳教者,也是直接傳教者。
宗教具有多重功能。首先具有道德功能。宗教信仰對人們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主要通過宗教教義來約束教徒的言行。佛教有比較系統(tǒng)的教義:因果報應、三世輪回。這樣一來,人們的一舉一動就納入了善惡報應的輪回鏈條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教徒的主觀修養(yǎng),增強了自我意識。其次,宗教具有教育功能。佛教宣揚多行善事才能獲得人生的幸福,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人們更正錯誤觀念,消除不良心理,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宗教以超自然的形式向人們提出道德準則,要求人們遵守社會公德,對于當今社會上存在的各種不道德行為,大學生更多地贊成通過宗教這種無形力量對道德加以規(guī)范。
大學生信仰宗教之所以越來越多,與其接觸宗教的途徑密不可分。大學生作為高級知識分子,其與外界溝通交流的方式也多種多樣。通過閱讀宗教書籍、上網觀看宗教視頻、收聽外國廣播、聽傳教士的引導等等都可以接觸到宗教。大學生有著對新鮮事物強烈的好奇心,加之其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相對其他群體也要高,與此同時,網絡傳播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也使得大學生更容易受到外國宗教勢力的影響。
針對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對策:
(一)理性對待大學生信仰宗教問題
宗教是一種崇拜異己力量的社會活動。從根本上說,宗教活動是由人與神的關系引起的,是宗教徒解決人與神矛盾的一種手段和方式。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學習與就業(yè)壓力日益加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現實與理想矛盾的解決寄托在了宗教上。針對這一現象,學校不能回避,要給予及時正確的引導。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對于大學生信仰宗教,不能硬性禁止,要注意溝通疏導,否則,效果適得其反。學校應找出大學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校園文化活動,加強學習與就業(yè)方面的指導,引導大學生正確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而不是把信仰宗教作為逃避現實社會的一種手段。
(二)提高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適應性
學校是大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都會受到校園主流文化的影響。然而,大學生接受校園文化的同時也會受到社會文化的感染,當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不一致時,他們會感到困惑、茫然,有時甚至會覺得校園內接受到的文化無法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因此,學校應該提高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整合程度,在校園文化中汲取社會文化的精華,與時俱進,這樣更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宗教的本質。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大學生應該有自己的信仰,如果部分學生選擇宗教作為自己的信仰,那么學校要弄清學生信教的原因,然后在尊重他們信仰的前提下,使大學生保持主流價值觀不變,適當地借鑒社會先進文化,把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方向上來。
(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
學校應開展多種社團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在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理性地對待社會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部分大學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是無法承受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異,從根本上說是抗壓能力較差。學校可以組織拓展訓練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從而消除他們想依靠宗教尋求幫助、獲得精神慰藉的想法。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尤為重要。學校可以開展各種知識競賽、科技發(fā)明展等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科學研究上,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讓學生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從而認識到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依靠的是科學而非宗教。
(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后備軍,他們的信仰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發(fā)展,更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高校要切實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面對大學生宗教徒數量逐漸增多這一社會現象,學校應引導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而非問題出現后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整個教學管理實踐中。對學生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挫折給予積極的引導,注重教學管理的人性化,使學生在內心困惑時首先想到的是向學校尋求幫助,而不是去接受宗教給予的精神慰藉。對學生進行宗教政策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要讓他們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權利,但是中共黨員和共青團員必須堅持無神論,這一點必須明確,從而讓學生理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義。(本文作者:翟健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