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宗教文化下象造型工藝發展趨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由于象在傣族宗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象”造型在德宏傣族地區更多地出現在佛寺這樣的宗教場所。隨著制作工藝技術的發展,德宏地區的“象”造型根據其材質可分為泥塑象、水泥象、木制象等種類,在色彩上也更絢麗,表現出輕抽象重具象、輕造型重文化內涵的藝術特色。隨著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文化的碰撞,宗教文化與民族文化的交匯融合,審美與工藝的相得益彰是“象”造型藝術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象”造型;制作工藝,藝術特色;發展趨勢
1德宏佛寺中“象”造型的制作工藝
德宏的雕像很多都是從緬甸、泰國運過來或是請緬甸當地的師傅到本地來打造,也有一部分是本地的民間藝人自己打造的。近幾年來德宏幾個大的寺翻新重建,新的佛寺又帶有新的朝氣出現在世人面前。它的修建一是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宣揚。二是更好地保護佛祖留給世人的痕跡。現代的佛寺造像制作流程也變得模式化,裝飾物的添加也豐富多彩,材料也多用水泥來制作,但也出現許多特殊的材料。泥塑近幾年出現的比較少了,但是在以前的生產條件下,還是比較常用的一種塑象法。做泥塑一般在選材上要用較好的泥,有黏度,足夠光滑。防止發生斷裂和變形。一般塑像時都用厚木板做支架,用來保持塑像的穩定性。這樣的造像方法被普遍采用。從材料上分析相對比較容易找到材料,做工上也容易雕刻。“有些地方制作比較獨特還會揉和進一些花粉,采集大量的鮮花,請佛爺念經,回家曬干以后磨成粉,摻和在黏土中,雕刻成像”。[1]在德宏芒市考察勐煥大金塔時,恰巧趕上緬甸師傅為佛塔做新的象塑,雕塑相比以前使用更加先進的現代制作工藝。制作過程中,緬甸的師傅先把塑料板做成象的分段模板,每部分做一模板造型,再把水泥和水調好比例放到模板里,大約10厘米的厚度,用鋼筋焊接固定好,等上幾天時間使水泥在模板里晾干成形后,從模板里取出做好的部分。小模板大多要用7、8個以上。等這些小的模板弄干后,再把他們組合起來就成了一個象模型的初步輪廓結構。再用水泥把這些拼接的縫隙填充好,使整個模塊連接在一起。雕刻師傅再做精心雕刻,細節的處理,最終做出象的水泥造型,造型的紋路都做得非常的清晰,制作過程還用心地添加一些小飾品用來裝飾,等晾干后用石灰涂抹成白色。最后一步就是涂色,涂色過程中要細心。一般都要多次涂抹顏料,這樣的雕塑看上去色彩才能勻稱。制作好的成象形象逼真,色彩鮮亮。象塑一般制作成空心的,雕塑中還會寫上一些經文,如同賦予雕塑生命,帶著濃濃的宗教色彩。用木頭做象在傣族地區也很常見。一般的木制象就保有木頭自身的顏色,用木刻刀等工具雕刻制作完成,最后在上一道清漆,這樣做出的象光澤度更好,又能防止被蟲蛀,木制象一般是擺放在家里作為裝飾品或放在寺廟里和佛祖一起供奉,現在的木雕象多數用作日常生活的裝飾。在很多傣族人家里或是佛堂里都能看到這樣的象雕,題材上有出現大小象母子象雕,造型上也是多種多樣,還有經過外形裝飾的木象雕塑,這些雕塑多用于日常生活的裝飾品中。象雕塑木材大多選用黃花梨、金絲楠、香樟木、檜木、檀香木等,用檀香木雕刻的佛像還能散發出淡淡清香。
2德宏佛寺中“象”造型的色彩及藝術風格
象雕用色也很有講究,近幾年來可以看到德宏寺廟翻新重建中有很多造型獨特色彩鮮明的象塑。在寺廟中多數看到的象雕顏色有白色、灰黑色、紅色、金色、藍等色調,主要色調還是多用白和灰黑色,其他色澤多用于裝飾物上。在這些色調中,白色象雕就被當作是高貴吉祥的色彩象征,白象本身在象群中出現的概率就很小,白象在佛教中所蘊含的意義又較特殊。灰黑色的象基本是用了真象自身的色彩,再加上其他色彩的飾品裝飾增添了濃濃的宗教韻味。造型做得更形象,大小比例也和真象差不多大。制作工具也越來越現代化,制作材料多樣化,制作時間也大大地縮短了,融入了現代傣族人的造像審美觀點。這些“象”造型一般出現在佛寺的入口處,和塔的四周與佛寺相互對應,顏色也融入整個佛寺中。德宏佛寺中基本上象的造型比較少有抽象存在的,大多都是具象的表現形式,與象原本的造型刻畫出來,大小比例上也大致相同。六不像算是抽象造型的代表,“六不像傣語喊為‘閉楂路把’,六不像的造型比較特別,是由魚尾、鹿身、獅頭、象鼻、鳥翼組成。”在德宏地區佛寺里幾乎都能看到象的雕塑,有平面的造型也有立體的造型。平面的造型一般是以壁畫的形式出現,立體的造型一般是以雕塑的形式擺放在佛寺的寺門口或是放在佛塔的周圍,這些象被塑造得栩栩如生。筆者在參觀芒市風平鎮風平大佛塔時看到兩尊象雕被顯眼地擺放在寺廟的入口處,可以看出白象在佛寺文化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放在佛塔或佛寺周圍的象,就如同是保衛佛祖的勇士,陪伴在佛祖的左右。象又是佛祖最好的坐騎,幫助佛祖馱著經書到處傳授教義,承載著佛寄予世人最好的感悟。擺放在寺廟門口代表守護著寺廟同時又能帶來吉祥如意,擺放在佛塔周圍的象雕塑代表著守護佛祖的平安。在寺廟中大體能看到的造型有站立抬起前腿的造型、有的也會揚起象鼻指向天空或是象腳踏在蓮花上,蓮花在佛教中代表著純潔和高尚,象與蓮花的結合神圣性的藝術特征還有象鼻下垂鉤住蓮花等的立體造型,可以看出象塑大多與佛教教義中美好的事物聯系在一起,這些造像都有它獨特的內涵和裝飾意義。寺廟中也有用平面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多數是以壁畫出現,一般壁畫的內容與佛本生故事出現居多,還有一部分與傣族的生活相關聯。在佛寺的繪畫藝術里也可以看到有關象的身影,筆者在參觀芒市五云寺時看到了有關釋迦牟尼成佛的過程的連環壁畫,在成佛過程中有圖畫繪制出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夢到白象,后才誕生了釋迦牟尼佛祖,白象與釋迦牟尼佛祖的前世今生有很深的淵源。壁畫中象的造像被形象地畫出來。這些造像的來源多數還是與象的生活習性中的造型相似,再用上特殊的裝飾物,增加了象塑的宗教文化內涵,也添加了神秘的宗教色彩,賦予它新的生命力量。以前的塑像大多材料有限,多數寺廟都是從緬甸、泰國運來佛像,供奉在佛堂,佛像周圍的雕塑也略顯單薄。當時國內會做塑像的人也比較少,做工簡略粗糙,造型也相對簡單,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人們的審美觀也比較局限。雖然條件局限,但是也能反映出塑像最本真的蘊意,也能表現出最初人們做雕塑所給予的無限崇拜,以及對佛的無限敬意。由于受到本地文化的沖擊以及當時的社會生產條件的局限,雕塑不能完全表達出當時人們的審美觀點。現代雕塑從色澤和做工上也顯得更加精致,從芒市勐煥大金塔周圍的象雕,可以看出做工逼真形象,從色澤的挑選到更多的裝飾,簡單的象雕也變得生動活潑。資源的相互流通,德宏佛寺建筑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比較嚴重,在佛寺中也會看到菩薩、彌勒佛等一些佛祖與釋迦牟尼佛祖一起被供奉。漢化的寺廟失去了最原始的藝術特色,而更多地融入了各文化中的特色,最終形成獨特的文化融合。我們不能客觀地的批判宗教文化融合帶來的好壞,但是也要受到重視,不能把民族原有的信仰文化都丟棄,在造像的同時也要還原佛寺最本真的宗教意蘊。傣族地區經濟有所好轉,生活水平相對提高,從最初的原始崇拜到現在南傳佛教與當地傣族文化相融相合,相互借鑒,有著共同進步的趨勢。現當代傣族對佛像雕塑的審美觀也有了極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辰光.德宏傣族佛教藝術淺談[J].文化論壇,2011.
作者:黃蘋 孫曉川 單位: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