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英語翻譯論文:宗教對英語及其翻譯的作用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張樂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英語中宗教(religion)一詞來源于拉丁語religae,其本意是使緊緊聯結。這種詞源上的解釋我們可以理解為是由某種教義或道德準則而使信徒們聯結起來,使人們對神圣信仰、義務和崇拜。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宗教文化在人類文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西方,宗教幾乎滲透在社會傳統、文學、藝術甚至日常生活等等各個領域中。而基督教,作為西方宗教的主要力量,幾乎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可以說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它。比如說,人在出生后首先會受洗;結婚時會在教堂舉行婚禮;離世后,會接受牧師的禱告。在西方各種節日中,最盛大的要數圣誕節了,而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耶穌基督的誕辰。在文學領域里,宗教影響更不計其數。例如米爾頓的《失樂園》、但丁的《神曲》等等。而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巨著應該是《圣經》了。它里面不僅涵蓋了宗教觀點,而且它為西方政治、法律、教育、文學及文化提供了基本框架。在現代英語語言中,仍然充斥著許多與宗教有關的習慣搭配及用法。這也是英語學習者及譯者需要掌握西方宗教文化的原因。這里,筆者將從四個方面分析英漢翻譯中的宗教文化因素。
1.人物
在英語國家,許多人都以宗教典著當中的人物起名,特別是《圣經》當中有許多人物,像猶大,諾亞,夏娃等等,他們每個人物背后都有與之相關的故事,每個性格千差萬別,這些人名伴隨著他們的故事被人們傳誦,久而久之也被賦予了一些除了標識姓名之外的比喻和象征的意義。其數量直達和使用頻率之高,使得人們常常意識不到自己隨意的一句話竟源于圣經。譯者在遇到這些翻譯時,必須對上下文進行仔細推敲,以決定是使用直譯還是意譯。例如:ThatjokeyoutoldusisasoldasAdam,butIstillthinkitsfunny.你給我們講的那個笑話簡直老掉了牙,不過我認為還是很有趣的。這句子中有一個著名的圣經人物亞當(Adam),據圣經記載,他是上帝創造的第一個人類,而夏娃是第一個女人,他們曾一起在上帝創造的花園—伊甸園中生活,由于夏娃偷食了禁果,他們兩個均得到上帝不同方式的懲罰。亞當和夏娃可以說是人類的始祖了,因此“亞當”這個專有名詞便蘊涵了新的意義:指古老或陳舊的事物或人。因此,如果對此了解不深,直譯其人名,便會曲解原文意思,使意義模糊不清。
2.數字
基督教中有許多富有特殊含義的數字。作為英語學習者或翻譯者,對其所隱藏的深刻文化內涵絕不能忽略。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數字“13”了,可以說它是基督教世界里的一大禁忌。這背后又隱藏著一個關于背叛的故事。據說耶穌與其13個門徒的最后一頓晚餐上,猶大,也就是其第十三個門徒背叛了耶穌,把他送上了絞刑架。因此那些虔誠的基督徒們相信十三是一個會帶來厄運的數字。日常生活中,英美人就像回避“4”一樣地回避“13”這個數字。所以樓層號沒有13,請客絕不能有13人,飛機、火車、劇院等沒有第13排13座,每月的第13日都不宜進行慶典的喜慶活動。另外一個在基督教世界比較有影響力的數字是“7”。基督教認為上帝在七天內創造了人類,有七種美德,人的一生被分為七個生長時期,主禱文也分為七個部分,這是一個神圣的數字,甚至連七的倍數也被認為是神圣的。因此,它便經常用來表示規范或調解人類行為以及宗教儀式。比如七宗罪、神的七大禮物、神的七大圣禮,每個教條背后都蘊涵著其價值觀及傳統習俗。請看下面一則錯譯的例子:Heistheseventhsonofaseventhsoninthefamily.他是家里第七子的第七子。很顯然,這樣的翻譯意義不明,讓人看了一頭霧水。由于數字“7”在基督教中的神圣地位,句中表示此人是“theseventhsonofaseventhson”,當然不會只是表面意義上的第七個兒子了。我們可以把這句話理解成此人在家里地位的重要性,因此把這個短語譯成“非常顯要的后代”比較恰當。
3.動物
我們常見到的關于動物的英語習語很多,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引申意義來源于英語世界的宗教文化。而對于那些不了解宗教文化便想當然的翻譯與之相關的句子,便會鬧出笑話。請看下面的句子:Thewomaninchargeoftheaccountsdepartmentisanabsolutedragon!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視為一種神奇的動物,代表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我們常以龍的精神來代表中華民族,在中國,關于龍的表達方式,幾乎都是正面意義的,比如說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龍飛鳳舞等等。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龍在《圣經》中確是一個十足的惡魔或者兇猛的生物,它是一個違背上帝而被教民視作是徹頭徹尾的反面形象。因此,龍這個生物,在西方世界絕不是像在中國一樣受歡迎。倘若擁有了此類宗教文化的知識背景,這個句子應該被合理地譯為“會計科那個女科長是個十足的母夜叉!”又如:Iwasmadethescapegoat,butitwastheotherswhostartedthefire.是別人放的火,讓我背了黑鍋。這個句子中的“scapegoat”就是來源于基督教。“替罪羊”的故事說的是:上帝耶和華想考驗亞伯拉罕對他是否忠誠,要他把愛子以撒獻為火祭的供品,亞伯拉罕就在高山上用石頭砌起了祭壇,把嚇得魂不附體的以撒綁了起來,放在準備點火的木柴上,然后舉起尖刀朝著以撒刺去———正在此刻,耶和華派天使急速拉住了他的手腕———亞伯拉罕就把附近一只迷了路,角被荊棘掛住的山羊捉來,代替以撒做了火祭。于是人們就用“替罪羊”來比喻代人受罪的人。
4.典故及習語
英語中許多的典故與習語均來自《圣經》,這些表達方式不僅盛行于文學作品中,也在政治、哲學、科技等領域中有所表現,可以說是滲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請看下面例句:HisdreamofgoingabroadbecamethetowerofBabel,forhedidn'tpassTOEFL,andmoneyisalsoaproblem.他的出國夢是很難實現了,因為他沒有考過托福,而且還沒有錢。句中“巴別塔(Babel)”來自舊約•創世紀,據說在大洪水過后,諾亞方舟上幸存的人們想要修建一座能夠通天從而見到上帝的塔,上帝因他們的狂妄自大盛怒,于是混淆了他們的語言,使得他們無法交流從而阻礙了他們修建巴別塔的計劃。所以“巴別塔”這個詞語可以理解成“癡心妄想”或是“某種引起障礙或混淆的事物”。試想,如果不知道這樣的宗教故事,我們很難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更別提忠實流暢的翻譯了。這種由于不知道宗教背景知識而造成的意義理解錯誤真的是值得譯者注意的問題。還有很多習語,比如“奮勇追敵,不畏強暴”(beardthelion),“對牛彈琴”(castpearlsbeforeswine)。仔細學習這些習語,你會發現它們都是來自宗教故事的引申。試想,一個譯者如果對這些宗教因素不加以認真學習和充分了解,大量誤譯錯譯定會出現。這也就是我們所強調的,譯者不僅語言知識有充分把握,更要對其文化背景知識有深刻了解認識,這樣才能保證譯作的忠實與流暢。
以上所分析的宗教文化因素對翻譯的影響只是九牛一毛,但足以看出翻譯的重要性。毫無疑問,英語這種包含了歷史悠久的宗教文化的語言,勢必會給英語學習者與譯者造成一定障礙。某種程度上,譯者不僅是兩種語言的橋梁,更是兩種不同文化傳遞的紐帶。因此,在翻譯工作中,不能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將語言和文化有效地聯系起來,在學好語言知識的同時,諳熟其負載的文化內涵,提高文化差異的意識,才能更有效地體現并傳達語言,實現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