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在文化領域的關注焦點。我國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工作吸引了從國家到社會乃至每一個人的關注。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占有天然的獨特優勢。如何發揮高職院校的優勢以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促進社會文化大繁榮,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職院校;文化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極其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作,以往大多由民間藝人進行一對一或點對點進行傳授,因此往往出現一些手工藝術面臨失去傳承人的現實困境。單獨依靠政府或者個人是難以從根本上破解這一難題。高職院校在這一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不僅可以解決傳承人問題,還能從文創領域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產品品牌打造等一系列難點,這樣不僅能夠科學保存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藝術創作產生經濟價值,以滿足時下人們的精神生活的需求。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的難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難以為繼。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技藝傳承人培養,以往大多依靠老一輩手工藝人進行小范圍的學徒式當面傳授,這種傳授基本上屬于師傅帶徒弟,一些傳統的“非遺”技藝自身有其獨特的工藝技術,在口傳心授的過程中,往往因為技藝傳人身亡而藝亡,隨即出現許多“非遺”技藝失傳的悲劇并不斷重演。尤其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傳統授業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實需求,很多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術面臨著無人可授的困難局面。產生這種局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是經濟價值難以匹配其手工藝術價值,這里面所指的經濟價值與藝術價值失去平衡,即是傳統的“非遺”技藝傳人培養往往是在一定區域內極個別的人群以“非遺”技藝為謀生之道,因此,難以適應快速發展中的社會群體對精神層次審美需求。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附加值較低。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即是將相關產品推入市場,從而形成產業化,造成較好的經濟收益,這樣不僅能夠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產品開發所需要的資金,還能從市場的需求中得到有效的反饋信息,并對市場的需求作針對性的產品創新或技藝創新。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產品在以往的開發過程中,往往難以抓住社會需求的焦點,因為社會發展日益更新,信息化高度發達,人們對時尚的興趣焦點也在發生高頻率的改變,這就造成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或產品在開發過程中就忽略了時尚元素,或者因為技藝沒有及時進行創新,從而造成產品在質量上、創新性等方面的滯后。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產品的銷路不暢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產品開發后,需要快速融入市場,才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在傳統模式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銷售市場往往集中發源地周圍,一般都是依托在當地旅游勝地來進行定點銷售,這種銷售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這些產品往往更新的速度很慢,經常是千篇一律的開發模式,形成相關產品的固態化。因此,在一些游客較為稀少的旅游區域,這些“非遺”產品往往依靠這些特定的人群進行銷售,這是其最主要的渠道。旅游產業也有淡季和旺季,一旦進入淡季,銷路問題就十分突出,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相關產品積壓,無法獲得相對應的經濟效益,這也是傳統的“非遺”技藝傳人單獨口傳心授,造成其傳承人匱乏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產品的創新性較低。每一種產品都帶有共性和個性,而最能吸引消費者的往往是這種產品本身所帶有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表現在:文化元素、歷史故事等抽象性的能夠反映出區域文化特色的符號。當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產品的創新也必須要符合大眾審美需求這一基本前提。在以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文化產品開發時,往往只是將與此相關的文化元素進行簡單的疊加到產品中并通過視覺進行展示給消費者,這樣就難以在產品和消費者興趣愛好之間形成交叉點。創新性的不足,就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足,從而導致產品銷路不暢通,也就無法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更無法形成產業化。事實上,創新思維的創新或者創新技藝的出現,基礎要素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但發揮這種主觀能動性的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過程,即是對外交流,吸收相關經驗,不斷進行融合,在碰撞中產生思想的火花,即是人們常說的集思廣益。而“非遺“技藝的創新或者相關產品的創新,在當前信息時代,更需要融合時下時尚焦點與大眾興趣愛好,依靠更為先進或更為豐富的工藝,才能推陳出新。
二、高職院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優勢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未來具有大國工匠精神的職業技能化人才,其本身的辦學定位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在這樣一個開放的集合眾多人群的高校校園內,無論是師資力量、教學設備、學習氛圍等,都是傳統“非遺”技藝傳承或“非遺”技藝創新等方面工作,相對于傳統的模式而言,其優勢往往也是非常明顯且突出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科化、專業化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長遠發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及其技藝融入到相關學科或專業中來。例如,工藝類的高職院校在學科建設中,可以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融入到相關專業中,并圍繞這種技藝開設專門的專業方向。而在理論課程中,則可以圍繞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所代表的區域文化特征,進行有機融入,這樣就可以形成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來說,是具有十分重大而長遠的意義。因為,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到教育體系中,形成一種校園文化知識傳授體系。從這個層面來講,將“非遺”保護工作納入到高等教育中的職業教育體系中來,形成專門的學科化、專業化,這是“非遺”保護工作最為科學的道路,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遠保存并持續煥發新的生機。
(二)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問題。高職院校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到基本教育體系中后,就能從根本上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人匱乏問題。這是因為,在高職院校,非遺技藝可以有效融入到學科、專業建設中,這樣就能夠針對性地開展非遺技藝班級。而這些特色班級,無論是在師資上、還是在教學上都能滿足批次培養。這樣,將非遺技藝引入到高職院校的教育體系中來,就解決傳統的非遺技藝極小范圍傳承人培養難題,在特色的非遺班,不再是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的學習,而是有批次地滿足學生需求的基礎上進行規模化特定人群培養。從而避免了傳統的授藝模式中傳承人匱乏局面,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天然優勢。“非遺”技藝傳人的培養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某一區域的特定人群,而是將興趣作為廣大學子選擇的基礎,這些來自各個地區的學子在掌握“非遺”技藝后,又將其帶入到更為廣闊的其他區域中,形成一條豐富的循環的人才輸送渠道。
(三)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創新性不足問題。在以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非遺技藝往往只是局限于當地一小部分人,而將其納入到高職院校后,不僅可以在不同專業間進行交流帶動思想碰撞形成借鑒啟發,更為重要的是,在高職院校,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學習平臺,擁有大量的軟件、硬件設施設備,非遺技藝培訓可以依靠更先進、更流行的技術進行技藝融合、創新。高職院校可以利用高校內部的師資對學生進行更為專業化的培訓,也可以利用社會資源,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這樣就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打消其就業顧慮,從而鼓勵其積極投入到專業中。可以看到,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到高校教育體系中后,學生將以此為專業進行研修,他們本身就生活在高速發達的信息社會,對信息平臺的利用具有高度的熟練性,這樣就能吸收外部時尚元素,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品開發進行深度融合。
(四)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產品更高的附加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將其相關產品投入到市場中獲取相對應的經濟價值。當高職院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納入到教育體系后,學生們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即創造力,依據社會當下的時尚熱點,對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產品進行融合創新,這樣就能在市場上抓住消費者的興趣愛好。當然,高職院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優勢,是以教育的形式賦予其更為廣闊的生命力。無論社會發展進步下人們對時尚或審美需求的變化有多快,學生們身處其中,他們是最能體會到審美形勢的趨向,這即是高職院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一個極其獨特的、主動性的優勢所在。
(五)打破“非遺”人才就業問題。“非遺”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艱巨的任務,“非遺”人才在掌握了其技藝后,第一個考慮的因素即就業問題,這也是“非遺”保護在高校能否長期發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對于高校來說,在就業方面有許多優勢,如依靠校友在社會上的資源,或者通過校園招聘、邀請企業來校宣講、鼓勵并支持其創業等,都是保障“非遺”人才就業的良好途徑,這就避免了以往這方面人才需要自謀出路的困難局面。解決其后顧之憂,同樣也有利于保障他們能夠全心全力投入到學習中,從而保障“非遺”工作長遠發展。
三、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是某一個人或者全屬政府的行為,需要社會的廣泛深度參與。高職院校在此過程中,擁有先天性的獨特優勢,不僅能夠有效解決非遺技藝傳承匱乏、非遺產品市場化程度不高、經濟附加價值低等現實突出問題,還能從根本上起到以教育喚醒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
作者:張松志 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