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食品質量安全課程思政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中存在的專業技能教育與課程思政關系進行了探討,分析了目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中課程思政缺失的現狀,提出了在專業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策略。
關鍵詞:食品質量與安全;課程思政;專業教育
當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提升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成為當務之急,提高學生的專業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尤其重要。有關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教學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課程體系建設、改革與創新,側重于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探討[1]。食品安全關乎生命、關乎健康,從事食品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其品德修養尤為重要。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技能教學中成為研究的熱點。本文結合教學體會,從專業技能和課程思政的關系,專業技能教育中實施課程思政的現狀,以及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策略三個方面加以闡述,期望能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素養的提升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有所幫助。
1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技能教育與課程思政的關系
1.1專業技能與品德素養的關系
合格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技能人才,必須擁有正確的世界觀、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品德。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夠真正服務于社會,對社會做出貢獻。合格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技能人才體現的是他為社會服務的本領,和在為社會服務中的品德素養。
1.2食品安全事件與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關系
近年來,過期、有毒、有害食品、假冒偽劣食品流入市場,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影響了消費者對食品質量的信任。2017年德芙絲滑牛奶巧克力檢測結果顯示礦物油含量偏高,2016年央視“3·15晚會”曝光風靡全國的外賣品牌“餓了么”店面無證經營及臟亂差現象,2015年走私“僵尸肉”流入百姓餐桌,以及2013年湖南“鎘大米”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溝油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問題讓人觸目驚心。食品安全事件頻發,除了市場運行機制不夠健全、食品安全監管不夠規范,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部分食品生產和經營者罔顧生命安全,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素養。無論從事食品市場監管還是生產經營,都需要高素質的食品安全專門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課程思政不斷提升專業人才的職業素養,是解決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途徑。
1.3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思政的關系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2],是培養具備食品科學以及營養與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在食品企業、商檢、衛生防疫、科研院所等領域,從事和營養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技術、管理、策劃、食品生產及教學、研究等相關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然而,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識、輕德育等弊病。常熟理工學院秦紅認為[3],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存在一定偏差,注重個人利益和個人幸福,將等價交換的經濟原則與道德原則相等同,對道德規范的遵從缺乏應有的自律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才培養非常不利。“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國家設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食品行業的安全性和監管力度。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專業技能就如同一把雙刃劍,一個掌握了食品行業專業技能的人,如果丟掉了堅定的專業擔當和應有的社會責任感,缺少了品德情操的保駕護航,那么他掌握的專業技能就有可能變成制造食品安全問題的利器,就有可能表現出邪惡的一面。因此,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中,培養專業技能和道德素養是相輔相成的,二者是并重的,在專業技能培養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促進二者的真正融合是專業培養中亟待解決中重要問題。
2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問題
課程思政是高等教育中的必然環節,在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教學過程中,責任和擔當是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素養。目前,有關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教學改革重點集中在課程設置、開發和建設上,對于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的研究還不夠系統[2,4]。
2.1課程思政與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融合度不夠
食品安全問題仍然嚴峻,社會急需擁有正確價值觀、強烈社會責任感和高尚職業道德的食品質量專業人才。由于課程思政不易出成果、見效慢,在過于注重效率的意識下,課程思政仍停留在喊得響、落實得差的境地。對于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除學校開設公共課程如“思想道德修養”外,在專業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并且由專業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實踐還較為缺乏。
2.2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薄弱
高等教育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工程,不能只由某個部門或者某些個人來承擔。然而,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受長期以來形成的“各司其職”觀念的影響,從事專業課教學的教師其思政教育意識比較薄弱,普遍認為思政教育應該是從事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專屬工作,專業課教師的責任是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這種看似合理的責任分工,實際上是一種機械分割,人為降低了教育的整體效果,與大學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相背離。
2.3課程思政方法簡單機械
高校課程思政的主要手段是理論灌輸和正面教育。然而,在傳統品德素質的課程教學中,往往很難結合實際專業案例進行課程思政植入,不可避免地存在內容單一和生搬硬套等問題。單純的思政教育,缺少以專業課為載體的立體、生動和靈活,不能將課程思政融入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使思政教育工作沒有吸引力,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難以調動。
3.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的策略
3.1課堂上融入思政教育
結合食品安全現狀,尤其是社會上的實際案例,培養學生的專業責任意識。例如,在大一新生入校的第一個學期,即開設“食品安全導論”課程,結合“毒奶粉”“毒大米”等民眾深惡痛絕的食品安全責任事故,全面分析產生食品安全事故的真正原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糾正不良價值觀念,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道德意識、安全意識、服務意識。同時,講明專業使命,使大學生對食品安全事故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譴責的層面,而是可以通過專業技能的學習,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從而做到專業技能與課程思政相統一。
3.2生活中融入思政教育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本身要以誠信取信于學生和社會,要將誠信貫徹到教師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師在自己工作的專業領域,首先應該做到實事求是,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和參照。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要注重從專業知識、法律法規和道德情操等多方面立體地強調誠信精神,結合具體事例,使誠信教育真正落地。讓學生在生活中循序漸進地接受思政教育,促進學生良好誠信道德習慣的養成。
3.3課外實踐融入思政教育
理工科教學中,實踐環節非常重要,應充分利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實施思政教育。例如,可以安排學生到食品生產企業或流通環節進行調研和現場取樣,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毒有害物質或者違法添加物的分析檢測。在此過程中,要自覺認識到專業學習的重要性。同時,社會責任心得到增強,從而自覺提高專業技能學習,學生不斷提高品德素養。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將學科前沿動態與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不斷學習新技能,探索新領域,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解決新問題,提高綜合素質。
4結語
綜上所述,從課堂教學、課下實踐和生活中三個方面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中如何融入課程思政進行了探討。如何提高學生培養質量是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話題,作為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食品安全專門人才的高校教師,肩負著時代賦予的特殊使命。在實際教學中,必須以專業教育為主線,同時將課程思政融入其中,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文波,趙麗萍.談高效人才培養中的品德素質教育[J].教學研究,2000,23(4):312-313.
[2]楊瀟,黃玉坤,曾朝懿.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發展的現狀及思考[J].食品工業,2018,39(8):221-223.
[3]秦紅.基于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中的大學生素質培養[J].現代農業科技,2009,(24):350-352.
[4]劉勝斌,王春玲.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14,(2):83-85.
作者:弭永生 梁東明 位:德州學院德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