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經濟升級版打造路徑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013年3月17日,總理在中外記者會上首次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概念。之后,總理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要以勇氣和智慧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中國經濟升級版”概念提出后不久,不少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了地方經濟升級版。那么,什么是中國經濟升級版?目前從中央決策層看沒有給出一個詳細的內涵界定。有的專家將“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內涵概括為四個方面:認識層面的升級、由大到強的升級、生態文明的升級以及體制的升級。也有專家將“中國經濟升級版”概括為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版,等等。我們觀察一下十八大以來中央文件的表述可以發現,在“新常態”下,中央更加強調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如,2014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持不懈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努力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必須堅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這是對中國經濟升級版的詮釋。根據中央會議精神及總理的系列講話,結合專家觀點,筆者認為:中國經濟升級版是一個效益和速度、質量與數量的緊密結合體,其重心是質量、效益、可持續。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是對現有經濟發展版本的繼承與發展,是經濟量變逐漸發展到經濟質變的過程。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是中國經濟升級版最重要的標志。由此可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出發點是實現中國經濟由大到強的質變;落腳點是提升人民的福祉,即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保障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二、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客觀必然性
(一)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是國際經濟形勢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
當前,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產業競爭異常激烈。為了提升國際經濟競爭力和影響力,各國都在積極促進經濟轉型。如美國,金融危機后美國提出了“再工業化”等新理念,并推出《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等法案和計劃,以搶占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為目的。歐洲各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也不甘落后,紛紛提出了《歐洲2020戰略》《德國高技術戰略2020》以及英國的《以增長為目標的創新與研究戰略》等戰略舉措,日本也正在推進《創新2025計劃》。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推出“工業4.0”,即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新工業革命。世界經濟結構正在加速調整,新的產業格局也正在形成。這樣的國際經濟形勢,倒逼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不轉型升級就沒有出路。
(二)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體現就是“新常態”。2014年5月到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新常態”這一概念,但當時并沒有解釋什么是中國經濟新常態。各界對“新常態”的解讀和認識也各不相同。基于此,2014年11月9日選擇在APEC會議國際場合,全面闡述新常態,對新常態進行定調。強調: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2014年12月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個亮點是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的具體內涵。以往經濟工作會議的公報只有二三千字,這次五千多字,就是為了說清“新常態”。“新常態”不僅僅是一個“中高速”這么簡單,關鍵是在“中高速”的環境中實現另一個“中高”,即整體經濟結構達到中高端水平。對于中國經濟來講,新常態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核心任務是經濟發展的提質增效升級,加快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水平攀升。所以,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升級版不是應該不應該打造的問題,而是如何打造的問題。
三、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路徑選擇
(一)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步伐,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夯實基礎
轉方式和調結構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轉方式,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指經濟發展要在轉向集約型經濟增長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包括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收入分配合理公平、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等在內的經濟發展總體方式的轉型。調結構,即調整經濟結構,是通過調整國民經濟各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關系,使其更加合理化、高級化,適應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總理強調:“調整經濟結構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決定性意義。”這充分說明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即轉方式是中國經濟現階段的戰略和要求,調結構是轉方式的重要內容和主攻方向。調結構雖然只有三個字,但真正落實起來卻千頭萬緒。這里最基礎的是產業的轉型升級。目前,“中國制造”總體上附加值、競爭力低下。同時,中國制造面臨著歐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夾擊,面對空前的困境。全球金融危機后,一場搶占制造業產業鏈制高點的競爭正在全球范圍展開。這個制高點是什么?盡管各國對制高點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本質上,大家共同指向的都是智能制造。為此,經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而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是人的升級,即人的升級如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這方面德國做得很好,“德國制造”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并在全球化時代始終保持領先地位,主要得益于其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即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展開職業教育。學校負責傳授理論知識,企業為學生安排到一線實習和培訓。德國機械制造業的真正核心是源源不斷的高素質技術工人。而在我國,長期以來人們千軍萬馬考公務員,人人都愿意走公務員這個獨木橋,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所以,要夯實微觀基礎,首先要通過改革,構建制度機制,形成一種氛圍,引導各類人才向企業集中,這才是中國由制造業大國轉向制造業強國的真正希望。
(二)全面深化改革,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轉方式、調結構的提出已有20年了,至今未能取得顯著成效,進程不盡如人意。原因何在?這里有認識原因、技術原因,但根源在于存在體制性障礙。因此,中央給出了解決方案,即從制度安排入手,增強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空話一句。所以,打造經濟升級版,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必須創造制度紅利。通過創新體制機制,為產業轉型升級創造有利條件和發展空間。這里關鍵是通過政府改革,促進政府管理方式的升級。著力點是要通過三個“清單”規范政府行為:一是“權力清單”,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二是“責任清單”,做到法定責任必須為;三是“負面清單”,確保企業法無禁止皆可為。只有這樣,才能為打造經濟升級版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三)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
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之所以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過對外開放來發展自己。中國改革開放前30年,尤其開放初期,開放的重點針對西方發達國家,因為中國需要西方的技術、人才、資金。而經過30多年發展,目前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一,2014年已成為資本凈輸出國。為此,需要通過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長遠發展創造新的開放紅利期。這需要一種新的開放大戰略來推動,而這個大戰略就是“一帶一路”。我們要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加緊構建全球價值鏈,使中國經濟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由被動到主動、主導、引導。屆時,我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會大大提升,這將會為打造經濟升級版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
作者:徐建華 單位:煙臺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