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國際化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智能裝備制造技術是當今時代國家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制造業的未來發展的趨勢必然是數字化和智能化,推動該行業人才培養標準的國際化有著重要意義。在高職院校的相關專業教學工作中,應當進一步明確智能制造裝備業崗位的職業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技能人才。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國智能制造裝備技術與國際前沿水平之間的差距,并論述了制定智能制造裝備行業國際化教學標準的含義和原則,最后介紹了我校在這一教育領域的實踐成果。
關鍵詞:智能制造裝備;國際化教學標準;意義與原則;分析與研究
1引言
優質量產的機械裝備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所有工業技術的發展都無法離開機械制造技術這片土壤。制造業的核心是裝備制造,也是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是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籌碼。在“互聯網+”邁向“物聯網+”的這一發展過程中,高端裝備的制造也實現了智能化的華麗轉身。國家也積極給予了政策支持,為我國裝備制造業走向智能化助力。在此背景下,推動高職智能制造裝備技術教學的國際化有著重要意義,必須積極參與制定國際化教學標準,推動我國智能制造裝備技術與國際化接軌。
2我國與國際智能制造裝備對比分析
2.1國際智能制造發展趨勢
從全球視域來看,大多數國家的制造業已走向智能化,具體表現出以下特點。第一,智能機器之間存在協調運動和彼此競爭,同時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第二,人機一體化的特征不斷突出,在智能機器的支撐下,技術人才的潛力被有效放大;第三,虛擬現實技術的深度應用,使得智能制造系統能夠更好地完成特定工作,具備一定的自我維護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第四,智能制造的新業態表現在產品追溯和定制化生產方面,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下,物流管理和生產管理將實現智能化;第五,在遠程診斷、云服務以及在線檢測等方面,將實現服務的智能化。國際智能制造的總體發展趨勢,必然經歷一個智能工廠、數字化工廠到自動化工廠的過程。
2.2我國與國際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對比
從近些年全球領域的制造業發展趨勢來看,制造業在我國屬于第一支柱產業,可以形象地將我國稱為“世界工廠”。但是我國在國際市場中大多從事的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有著利潤不低、效率不高的特點,這充分說明我國的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推動我國制造業的智能化是未來轉型升級的唯一出路。智能制造裝備系統的發展使得生產效率從技術層面得到根本提升,是制造業生產走向智能時代的重要特征。從目前現狀來看,我國雖然是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是制造強國,在技術層面仍然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這一差距所帶來的是創新能力的低下、能源的嚴重消耗以及產業結構的落后。此外,大量的工人只能在低端制造崗位上工作,整體收入并不理想。針對這些問題,國家雖然在不斷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但是想要迎頭趕上仍然需要多部門、多主體的、長時間的共同奮斗。
2.3我國智能制造裝備市場發展現狀
從行業分布格局來看,我國智能裝備行業主要存在于工業基礎高度發達的地區,例如珠三角、長三角以及環渤海等地區的智能裝備制造業,不僅自身水平較高,還對周邊地區的產業有著帶動作用。我國經濟的轉型、工業化的升級以及國防和經濟建設,都十分依賴智能化高端裝備的支撐。近些年,我國智能化裝備所占據的份額不斷走高,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整體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相對不足,尤其是一些先進控制、新型傳感器等關鍵技術依然受到封鎖。這就導致了在后續的新品研發和技術換代上,仍然需要向發達國家的企業學習,存在著一定差距;第二,在我國的發展起步相對較晚,產業結構組織不完善,國內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數量并不多,僅有部分企業具備一流的實力;第三,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從整個行業來看配套企業的整體實力不足。即便是一些頂尖企業,所取得的突破也是體現在集成能力和整體技術上,一些核心部件仍然不能實現自給自足。
3智能制造裝備行業高職人才需求分析
從目前階段來看,我國的智能制造裝備技術人員數量并不充足,在高等教育中與之相關的專業建設并未形成規模。在對一線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后,可以發現現有的智能裝備調試安裝人員中,“科班出身”并不在多數,很大一部分為其他專業轉行而來。從專業分布情況來看,這些一線工作人員主要有自動化、電器、機械等專業。從高校人才的去向來看,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很難直接投入一線工作中,這是因為學校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與企業中的具體工作內容之間的差距,這就需要學生在積累大量社會實踐經驗后才能適應一線工作。所以,從總體上來看,在該領域依然有著很大的高職人才缺口。
4制定智能制造裝備行業國際化教學標準的內容
4.1職業教育國際化的背景
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促成了我國與多個國家、國際組織之間的合作。在此背景下,我國在引進國外優秀企業的同時,也在不斷支持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面對這一趨勢,我國政府也在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和法規,為我國企業的國際化提供保駕護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職業教育體量已經居全球首位,必須承擔起培育和輸出技術型人才的重要歷史使命,填補制造業和工程建設領域的缺口。在職業教育領域,國家也提供了配套的政策保障,引導支持職業院校開設能夠與國際化接軌的專業,培養能夠支撐企業走出去,將技術引進來的現代化人才。例如,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強調,應當對外進行更多領域、更多層次的交流,堅持促進改革發展,推動我國高職教育不斷走向國際化。這就要求一線職業院校要加強對國際上先進教育經驗和理念的引入,實現我國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和地位。在人才培養落腳點上,要致力于通曉國際規則、具有國際視野能夠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的培養。
4.2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的含義
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是指,以國內現有的、現行的教學標準和規范作為基礎,以引導學生熟悉國際通行行業規則、技術要求以及服務規范為目的,并借鑒融合發達國家的專業教學標準,所構建起來的教學標準。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與國內標準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這種教學標準以國際前沿水平的職業教育為著眼點,并向國際先進的企業看齊,力求做到爭先進、奪一流;第二,這種教學標準具有國際互認的特色,國家之間就人才培養方式和目的有著一致性;第三,這是為了建設一種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教學標準系統,具有很強的輸出國特色和國情特征。為了推動我國職業教育走向國際化,實現職業教育發展與創新的新高度,有必要開發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適應我國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國際化專業標準。從而提升我國職業教育整體質量,培養出掌握國際一流技術、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化創新型技術人才,最終實現一流職業教育支撐一流企業發展的目的。
5制定智能制造裝備行業國際化教學標準的原則
5.1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
職業教育工作的開展要先討論走得正不正,然后才能討論走得遠不遠。在新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標準的制定必須先明確“為誰育人”。因此,必須堅持貫徹黨的總體教育方針,以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此外,標準的建設還要做到堅持問題導向,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5.2引入國際先進職教理念和模式
在建設教學標準時,需要堅持與國際的先進教學模式和理念相接軌,對于國內外的相關育人方式和經驗采取“揚棄”的態度。此外,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重點,為學生提供更多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實訓平臺,促進學生能夠實現理論實踐融合,德技兼修。最終幫學生具備能夠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能力,以及可持續學習發展的能力。
5.3主動對接國際產業技術發展最新技術標準
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需要積極主動的與國際最新技術標準進行對接,職業院校要在充分實踐調研的基礎上,就地區核心產業與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開展與名企的合作。在標準內容上要聚焦新的工藝、材料、裝備、技術等方面,將國際上最前沿的職業教育理念作為指導。在具體教育落實中,要堅持課程體系的重構、教學內容的整合以及學生需要考取的證書的明確。
5.4充分體現魯班工坊建設經驗與成果
魯班工作坊是天津主導的職業教育模式和品牌,構建了天津職業教育與世界交流的通道。工程、實踐、創新以及項目這4個關鍵詞是魯班工坊的核心內容,強調在真實的情境中,將學生的理論認知和實踐能力錘煉融合。這一教學經驗成果,既是以先進國際經驗為指導,也得到了國內外的認可。因此,在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的開發工作中,要積極借鑒魯班工坊的建設經驗與成果,以此推動職業教育的建設發展。
6我院制定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專業國際化教學標準
6.1建設內容
(1)開展廣泛調研,明確人才需求。我院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需求,制定設計了詳細可行的調研計劃,開展了廣泛的調研工作。主要調研考察對象有相關專業的跨國公司、知名的一線企業等;主要調查內容有國際化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情況,包括專業技術、文化素養、語言能力、溝通能力等方面,以及所需要的相關證書。這些前期調研工作,為后續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標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據。(2)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標準。在國家以及國際職業教育標準和調研數據的支撐下,我院深入進行校企合作,與一線企業共同制定標準,共同形成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方案。在與多家企業的交流中,我院堅持以培養能夠服務地區經濟發展、適應地區產業結構升級需求的,能夠具備國際文化意識的,能夠在國際企業中參與生產、經營、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出發點,致力于打造先進的國際化教學標準。(3)制定課程體系,建設教學資源。我院堅持將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工作中心、將國際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作為導向、將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作為制定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的依托,構建了能夠與實際生產無縫銜接的課程體系,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課程框架中納入了“1+X”證書和國際職業資格證書。我院致力于對專業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開發,出版了中英雙語教材、形成了雙語教學資源。在教育實踐中,我院將創新的教學資源貫徹應用到各個環節,幫助學生在提升專業技能水平的同時,強化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從而有效地提升國際化專業內容的學習質量。(4)打造師資團隊,提升教師水平。我院堅持打造一流的國際化師資力量,通過培訓和進修強化一線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外語水平。在多年的努力中,我院形成了一批“雙師型”教師,他們有著參與企業項目開發的實踐經驗,熟悉企業的生產研發過程,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我院與外企開展深入合作,聘請大量技術過硬、師風端正的外籍教師,有力地推動了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專業國際化教學標準的建設。(5)建設實訓環境,開展模擬訓練。以促進智能制造專業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為目的,根據高職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構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高職實訓平臺。我院在與地方企業和國際公司的合作下,建設了完善的校內外實訓基地。這些實訓基地有著可操作性強、技術前沿、示范作用強的特征,能夠讓學生在仿真模擬企業環境中高效開展技能訓練。
6.2特色與創新
(1)緊緊圍繞我院的優勢專業,落實了國際化教學標準、雙語教學資源以及課程標準的開發;與海外先進的智能制造業公司開展合作,培養了大批適應國際企業的高素質人才;從國外中資企業的需求出發針對性培養人才,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與企業共同走向國際。(2)在借鑒魯班工坊建設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構建了以EPIP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在國際溝通交流中,提升了國際化教學水平;融入國際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及1+X證書,實現了職業資格培訓與職業學歷教育之間的有機結合。
7結束語
以我校為例,圍繞優勢專業,并借鑒魯班工坊模式,基本完成了以EPIP為核心的教學模式的構建工作,融入了國際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和1+X證書,充分體現了魯班工坊建設經驗與成果,智能化和國際化必然是制造業的未來航向標。基于此,大力推進這一行業的人才培養標準的國際化是職業院校的必然努力方向,推動我國智能制造裝備技術與國際化接軌。
作者:李文強 周樹銀 王同慶 單位: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