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漢語言文學在服裝藝術設計中文化闡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漢語言文學對于服裝藝術設計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服裝藝術設計不僅僅要帶給人們美的感受,也要讓觀賞者看到服裝設計當中的人文底蘊。漢語言文化深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當中,將服裝藝術設計與漢語言文學相結合,能夠豐富服裝藝術設計的人文底蘊。同樣,在服裝藝術設計當中加入漢語言文學,也能夠讓更多的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進一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漢字與服飾文化》是一本研究與中國傳統服飾有關的文字圖書,分為“頭衣”“上衣”“下衣”“足衣”“佩飾”“服飾材料”等六章,利用傳統訓詁方法及字族理論逐字分析解說,從全新角度尋找隱匿在這些漢字中的編碼理據。一方面系統、全面地分析研究漢字和服飾文化的關系,有理有據地揭示古代服飾命名由來,說明古代服飾性質及特點,展示古代服飾文化豐富多彩的內涵;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漢字里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第一章節當中,首先,介紹了頭衣的雛形,向讀者科普了頭衣的發展歷程,讓讀者對于頭衣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其次,作者介紹了具有禮法象征意義的頭衣,頭衣是古人置于頭部的衣服,也被稱為首服,頭衣對于古代貴族來說是身份的體現,除此之外,作者還例舉了夏、商、周冕冠稱謂、巾、幘類頭衣稱謂以及先秦典籍中出現的特殊頭衣稱謂。除了對這些頭衣的設計特色進行介紹之外,還闡明了頭衣設計的內涵,頭衣的設計當中承載著古人對于大自然的認知,比如鹿皮冠當中蘊含著佩戴者內心的理想與志趣,蘊含著對于自然的向往,更顯示了佩戴者對名利的淡泊。除此之外,頭衣也蘊含著古人的崇拜思想,承載著古人對于天命的崇拜。
第二章節當中,作者對上衣進行了分類,主要包括內衣、外衣、單衣、夾衣與棉衣,除此之外,還有僧衣、特殊用途衣服、短衣、粗布衣、粗毛衣、破衣、外套背心、小兒衣、少數民族及外來服裝、衣領、衣襟、衣袖、衣帶、邊飾等,對這些服飾的基本形式進行了詳細介紹,讓讀者對于服飾的形式有了更為清楚的了解。除了介紹服飾的基本形式外,作者還對這些服飾的演變歷史以及形式變化進行了詳細分析。
第三章當中,簡要介紹了蔽膝、裙、袴等下衣。第四章節足衣當中,作者簡述了草履、麻履、絲履、革履、木屐類、靴類、鞋頭、鞋底、鞋帶、襪子等。足衣是穿著于足上的裝束,最初足衣只是起到保暖、保護作用,在之后的發展過程當中,足衣也逐漸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中國足衣的形式多樣,在商周時期履制已經相當豐富,在之后的發展過程當中,足衣的形式逐漸變得更加多樣化,由簡到繁逐漸豐富。
第五章節是對佩飾的探討,主要介紹了首飾、面飾、耳飾、腰飾、手飾、足飾、刀劍之飾以及縫衣工具。佩飾是在上衣下裝等主體服裝之外,為了展現更好地搭配效果而添加的飾品,佩飾的形式多樣、材質豐富、種類也極其繁多。在很早之前,佩飾就已經出現,在之后的發展演變過程當中,佩飾的含義不斷豐富,佩飾不僅僅起到裝飾的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個人的地位、榮譽等。除此之外,還對佩飾進行了分類,按照佩戴部位可以將服飾劃分為頭飾,主要包括發卡、耳飾等;肩部佩飾主要包括絲巾、披肩;頸飾;腰飾、手飾、腳飾以及其他佩戴飾品等。
最后一個章節中,主要介紹了從原始社會時期到文明社會時期,古人學會制作保暖衣物,到利用天然資源進行捻線、編織、刺繡、印染等步驟,形成了系統的紡織服裝制作工藝,并在紡織工藝不斷發展過程中,輔助生產的機械出現,使得中國紡織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世界上具有中華文化代表的服飾文化。
《漢字與服飾文化》一書系統詮釋了文化、漢字的空前發展所形成的中華傳統文化,這在漢語言文學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習各個時代的中華傳統服飾,幫助學習者有效地掌握漢語言文化,是對中華文化禮教的傳承,也讓讀者對于傳統紡織服飾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作者:馮莉 單位:河北東方學院人文與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