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安全觀下的語言安全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語言作為交際的工具和信息的載體,在網絡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基于網絡安全觀研究語言問題,我們發現語言安全問題具有嵌入性和不對稱性相契合、多維性和深廣性相統一、突發性和持續性相交織的特性。從網絡安全對抗本質出發,語言安全問題的具體表征有語言信息處理技術發展緩慢、語言圈層化傳播風險、話語權爭奪等。對此,我們需要多管齊下保障語言安全,助力網絡空間治理。
【關鍵詞】網絡空間;安全;語言治理
“截至2020年3月,我國的網民總數已達到9.04億人。”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領域。中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網絡領域的國家安全。語言像空氣一樣分布在網絡安全的各個角落,在網絡安全中占有獨特地位。目前相關研究較少結合網絡安全這一新時期的理念研究語言問題。鑒于此,本文以網絡安全為基礎,探討網絡安全觀視域下語言安全的基本內涵、語言安全的特征和具體表征,提出語言安全保障網絡安全的應對策略。希望能為語言安全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對網絡安全觀的傳播和應用起到積極作用。
一、網絡安全觀視域下語言安全的基本內涵
互聯網發展在推動各國社會經濟繁榮進步的同時,也給國家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和風險,網絡空間成為繼天空、海洋和陸地之外國家安全的新領域。總體國家安全觀囊括了11種安全類型,網絡安全雖未列其中,但作為非傳統安全問題之一,與信息安全密不可分。語言是信息的載體,網絡空間內的語言安全事關信息安全,更關乎國家安全大局。對于語言安全的定義,學界尚未統一,但都強調語言安全事關國家、社會安全。本文認為,網絡領域的語言安全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作為一種資源,現有技術無法對其進行精準處理和分析;二是語言作為一種中介,引發其他領域的安全問題。
二、網絡安全觀視域下的語言安全特征
語言安全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對于語言安全的特征,方小兵的兩篇文章不盡相同,但都提到了語言安全具有嵌入性和持久性的特點。在網絡安全觀的視角下,本文對網絡空間的語言安全特征重新進行闡釋。
(一)嵌入性和不對稱性相契合大多數情況下,網絡空間中的語言安全問題是內嵌在其他安全領域中的,通過網絡媒介放大,波及國家安全戰略。作為一種內嵌式的安全形態,語言要素在網絡安全中的獨特地位和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視。正因如此,網絡中的威脅因素通常借助語言的外殼,具有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可能性,如一些亞文化以網絡語言為載體迅速傳播負面的思想和價值觀,危及文化安全。
(二)多維性和深廣性相統一網絡空間承載著信息社會的公共安全。網絡空間中的語言安全問題往往引發蝴蝶效應,出現“國內安全問題國際化,國際安全問題國內化”的復雜局面。比如在國外發生的漢語歧視事件,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引發國民抗議,進而升級為國與國之間的外交事件。網絡超越了地域性和時間性,擴大了語言安全事件波及的深度和廣度,有些甚至激化民族矛盾,影響國家安全體系的建立。
(三)突發性和持續性相交織網絡空間中的語言安全事件一發生就能迅速傳播國內外,具有瞬時集中爆發的特點。但多數的語言安全問題是長期歷史問題積累而成的,并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具有一定的持續性。比如普通話與方言之間的沖突。2010年,某市開展了一場網上調查,建議在市營電視頻道增加普通話節目,該提議遭到多數市民的反對,并引發了關于方言存廢問題的爭論,相關報道和討論長達一年之久。
三、語言安全問題在網絡空間中的具體表征
網絡安全具有整體性、開發性、共同性、相對性、動態性等特點,“網絡安全博弈,不單是技術博弈,還是理念博弈、話語權博弈。”語言安全內嵌于網絡空間的各種因素對抗之中,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信息處理技術發展緩慢互聯網是集多種現代信息技術于一體的平臺。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語言治理帶來了挑戰,網絡空間中的語言使用不僅僅局限于文字,還有音頻、視頻、圖片等,增大了語言信息處理的難度。我國語言信息處理技術雖取得一定成就,但在信息過濾、語音識別和生成、輿情分析以及自動翻譯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當前亟需提升軟、硬件實力,處理好網絡語言的輸入、輸出、存儲、傳播、分析等問題。
(二)語言圈層化傳播風險“網絡語言傳播背后的圈層是一定群體的網民在一個限定的空間內通過網絡上交流互動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網絡語言體系,再通過身份認同構成一個個介于個體和群體之間的圈層。”語言是信息的載體,語言的圈層化傳播必然導致信息的圈層化傳播,一些人群被“信息邊緣化”,一些人群無法突破圈層壁壘,被意見領袖長期、持續性地引導,思想固化。語言也是文化的載體,網絡語言中隱藏著大量的亞文化元素,如“草泥馬”“茶婊”“拼爹”等等。語言強大的暗示功能使得消極語言在無形中溶解和稀釋先進文化要素的方方面面。
(三)話語權爭奪網絡空間建立了一個新的話語傳播平臺。從國家角度來看,一方面漢語在全球網絡空間中占比很少,話語的受眾面積小,話語傳播力和影響力有限;另一方面,公共話語的興起,削弱人們對國家話語的互動和理解,影響國民身份的建構。從網民角度來看,在網絡空間中存在性質惡劣的語言暴力行為,它們以話語霸權的形式,通過貶損、侮辱和謾罵的行為方式,制造、傳播網絡謠言,挑動民眾不滿情緒,侵犯和損害他人的精神和心理,污化網絡空間氛圍。
四、語言安全保障網絡安全
語言是人類進行社交的工具,是人類文明積淀中最持久的符號系統,在網絡安全中起著重要作用。消除語言安全隱患,維護網絡安全,保障國家安全,需要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力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健全語言安全風險分級制度語言安全治理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強科學技術研究保障語言安全,需要協調人力、資金、場地等多方面問題,需要促進多學科、跨領域的合作,需要積極推動研發成果投入應用。我們要以科學的方法監測語言生活,從語言活力程度、語言關系緊張度、語言保障能力、語言影響力等方面進行合理評估,設立科學的指標和參數,建立健全網絡空間語言安全風險分級制度。
(二)普及相關安全教育,提升國民語言能力和素養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和共同性決定了語言安全問題不能只依靠某個群體、某個機構來解決,而要依靠參與到網絡活動中的每個個體。身處網絡活動的每個參與者既要得體地運用語言表達自我,又要自覺遵守并維護網絡秩序。網絡安全意識、語言安全素養要從小抓起,學校、社會要大力開展相關主題安全教育活動,促進全民素養的提高。
(三)打造國家網絡話語體系,構建“網絡命運共同體”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2015年12月,就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提出5點主張。“命運共通需要話語先通”,想要不斷增強中國話語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需要質性分析網絡空間話語傳播要素,優化資源配置;需要設置有思想、有深度、有力量的前言話題;需要依靠技術手段、創新話語的表達形式;需要一批批有責任、有擔當、有創意的中國網民發出中國聲音,傳遞中國話語,與世界同頻共振。
五、結語
萬物互聯時代,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空間領域,網絡安全在國家安全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語言安全對于維護網絡安全具有特殊的意義。針對語言安全隱患的具體表征,我們需要通過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健全語言安全風險分級制度、提升國民語言素養、打造國家網絡話語體系、構建網絡命運共同體等方式來為網絡安全保駕護航。
作者:穆柔云 陳源源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