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融媒體下類型化音樂廣播發展路徑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廣播的市場空間很大,特別是融媒體時代,需要我們不斷挖掘。本文認為,廣播頻率本身就是一種資源,是一個優質平臺,按照產業化需要對資源進行充分的調整和配置,才能積極促進廣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
類型化廣播的概念來自美國,即格式化的廣播(FORMATRADIO),意為頻道不再拆分時段地去打造不同節目,而是整頻率去打造統一概念、傳播統一文化、經營統一人群。換句話說,就是無論何時,聽眾打開某個頻率,聽到的內容都是基本相同的,不再需要在固定時間段鎖定自己喜歡的節目,這就極大地拓展了受眾對整個頻率的接受度。
一、類型化廣播的發展動因
廣播的發展經歷了從高峰到低谷,再二次崛起的過程。目前,廣播市場競爭格局表現為新聞、音樂、交通這三大類頻率,其中可以采用類型化的頻率就有新聞和音樂。類型化廣播的一個原則是伴隨性,這本身就是一次飛躍,類型化廣播起到對固定聽眾的伴隨效應及潛移默化的到達性。國內走在前沿的類型化廣播是央廣的音樂之聲,其頻率覆蓋全國,實現了類型化節目對收聽人群的傳導作用。首先突破各類型廣播以欄目化形式播出的形態,面對不同的靶向收聽群體,類型化廣播內容呈現全天的統一風格。隨著類型化廣播的需求日趨壯大,一些廣播廣告運營公司抓住這一塊未開發的市場,在全國主要城市進行了實驗性的探索,整頻代理甚至整體代理廣播頻率,打造出收益頗豐的頻率同時也開創了類型化廣播快速發展的局面。較為知名的全國性類型化廣播媒體有好朋友傳媒集團,其將年齡在25-40歲的有車人群作為其收聽人群,打造以懷舊音樂為主導的類型化廣播,在全國各城市實現節目統一播出。從全國范圍來看,2002年央廣音樂之聲推出國內第一個類型化電臺并獲得成功,2003年央廣經濟之聲全面改版,首次提出了“輪盤式播出”和“任何時間收聽,十五分鐘搞定”的節目設計思路;2004年上海市出現東廣新聞頻率,并于2006年元旦推出每天15小時的大時段滾動新聞版塊,被稱為國內首家新聞類型電臺;2004年武漢市出現湖北電臺FUNMUSICRADIO(現湖北總臺文藝廣播);2005年央廣環球資訊廣播正式開播;2006年南京市出現“南京熱力調頻”;2008年安徽地區出現安徽音樂廣播等等,國內類型化頻率發展的脈路清晰可見。受到上海東廣新聞頻率和中央電臺“中國之聲”改版的觸動,部分省市電臺的新聞頻率也嘗試著朝向純新聞臺的定位探索和邁進。
二、類型化音樂電臺融媒體的發展現狀
筆者以安徽為圓心,對周圍的省份類型化音樂電臺融媒體的發展情況進行了梳理。以上海動感101頻率為范本,其定位是年輕時尚具有活力的音樂廣播電臺,覆蓋了從15歲到34歲這一年齡跨度的泛年輕受眾,基本以欄目化加部分類型化播出為主要業態,廣告以全部自營+行業代理的方式,主要活動有東方風云榜(每年3月)、風云榜音樂節(每年10月)。該頻率倡導品質音樂品質生活,具有眾多創新節目,如藝人現場live的《音樂現場秀》、深度解讀樂評類的《103客棧》、打造“邊走邊唱”概念的《最愛K歌》,此外還有王牌節目《早安新發現》和《娛樂正當時》。岷江音樂廣播的iRadioFM95.5,節目播出以類型化加部分欄目化為藍本,廣告方面采用整頻代理的方式,節目主體內容以播放經典老歌加少部分流行歌曲為主。特色節目深夜23點的《非常太好聽》,主要播出小眾音樂,如獨立歌手、民謠音樂、獨立音樂小品等;午間主要娛樂互動類節目有《咪咕音樂家》。活動主要有:“臺慶金曲演唱會”、“愛的小桔燈”兒童關愛行動、熱愛觀影團(免費看電影活動)、“百首金曲展播暨二十首金曲票選”。以湖北經典音樂廣播為例,該頻率是湖北省第一家省級調頻電臺,也是華中地區第一家類型化音樂電臺,自2014年11月11日起,實現每天24小時全天候播出。全天節目與頻道的高端、懷舊風格相統一,不過度追求單個節目和主持人的特色,符合現代移動人群從傳統的“等待式專注聆聽”過渡到“隨意性陪伴收聽”的趨勢,以35歲至55歲移動人群為主要收聽群體。除早晚高峰時段(7-9點和17-19點),其余時段都為類型化時段,全天歌單由音樂總監負責統一編排,以華語經典老歌和歐美經典老歌為主。進入融媒體時代,湖北經典音樂廣播結合市場需求,已將曲庫范圍由1980—2000年擴容為1975—2015年,并增加了近幾年熱門的電視綜藝選秀節目中的翻唱歌曲。適度調整了主持人選歌權限和開口時長,在節目互動時段可以適度調換歌曲,并鼓勵主持人發揮個人影響力,營造收聽氛圍。加大對微信公眾號“音樂雙聲道”的推廣,同時開發短音頻產品及附屬公眾號“遇見好詩歌”。專門成立了短音頻包裝組,增加全天時段的線性節目產品,并在線上線下同步推廣。除公眾號之外,對小程序的開發也在進行中,但未投入APP的開發。類型化廣播的未來將遭遇音樂類APP及小程序的挑戰,并處于相對劣勢。但廣播的地域性和職能性以及對移動人群的適用性,使類型化廣播在未來仍具有競爭力。類型化廣播的發展,核心競爭力仍需依靠主持人的個性魅力和對節目產品的開發。
三、融媒體時代安徽音樂廣播的創新
當下各省級音樂廣播的發展趨勢呈現如下特點:(1)基本大幅采用“類型化音樂電臺”的模式,大體量采用“欄目化+部分類型化”的模式。(2)每天早高峰和晚高峰時段采取“非類型化即欄目化”節目(例如娛樂節目、音樂資訊速遞、live脫口秀)與其他電臺競爭,其他時段播出大面積的類型化音樂節目,避免了類型化音樂廣播過度“窄播”帶來的收聽下滑和廣告經營的風險。(3)定位聚焦于“經典(AC)”與“流行(CHR)”這兩種類型,這兩種是廣告商特別歡迎的定位,屬于“窄播”之中的“廣泛播出”。(4)除節目之外,還組織大量豐富多彩的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推廣活動,活動具有“音樂”和“文化”的72特性,同時著意打造“頻率品牌”,側重影響力推廣,節目與活動都很本地化和定制化,很貼地氣。(5)與舶來品的“類型化音樂電臺”不同的是,我國內地的“類型化音樂電臺”節目的主持人特別重視個性的打造,他們通過個性化的表達、有獨到見解的點評、極具個人辨識度的聲音,打造獨特的節目品位。(6)收聽率方面,音樂頻率一般都會落后于新聞、交通類頻率,但是在上海、南京、廈門、南寧等經濟發達或者重視音樂的地區,音樂頻率收聽率會反超。安徽音樂廣播這些年立于時代潮頭,從2002年率先開通24小時播出到2008年引入風靡全球的類型化播出模式和播出系統,從2010年創辦的895音樂教室到精準定位頻率受眾后成功打造了“嘻哈搜貨”品牌,音樂廣播因創新而發展,現具體分析安徽音樂廣播“嘻哈搜貨”這一融媒體成功案例。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的數量達9.8億,其中,手機使用者規模8.27億;移動互聯網日趨改變著大眾的生活方式和收聽娛樂的方式,網絡服務內容也在不斷升級迭代,由此而生的就有各種網購網站。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安徽音樂廣播依托優勢節目《嘻哈二人行》,精挑細選個性好物,精準鎖定受眾,了解靶向人群的年齡段和消費習慣,利用后臺大數據進行篩選和推介,同時制造話題,打造爆款產品,創建全新售后模式,利用節目平臺賦予產品全新的使用感受,使得“嘻哈搜貨”的銷售額直線上升。“嘻哈搜貨”電商項目2017年實現近1500萬元銷售額。在一年的時間里,完成了近20個電商活動策劃,成功打造嘻哈7·18、8·18、七夕、美酒節、螃蟹節、嘻哈謝謝你、雙十一、雙十二等系列活動,增加用戶近20萬,日活躍人數增長了7倍,成功將聽眾轉化為重度用戶,并收集掌握了大量用戶數據,為“嘻哈搜貨”下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2018年,“嘻哈搜貨”增速加快,創新打造社群營銷,讓用戶粘性更強,有效提升復購率、轉化率等電商平臺重點指標。安徽音樂廣播勇于挑戰傳統模式,以精選好物、平臺效應、社群營銷為核心要素,主打體驗和售后。“嘻哈搜貨”在諸多電商平臺中主打“消費升級指南”概念,在眾多商品中為聽眾優中選優,起到引導消費作用,同時利用減少流通環節等方式控制成本,降低價格,把實惠帶給聽眾。目前,完全類型化的頻率廣播基本錯落分布于國內的一二線城市,以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為代表。央廣則憑借其強有力的落地覆蓋影響力和品牌特征延伸至國內大多數城市,各省市電臺仍然在地區廣播的主要市場競爭中占有明顯優勢。總體來說,國內的大部分廣播電臺的運營,整體仍呈現出一種尋找出路的狀態,專業化程度低,類型化純度低。“泛綜合”的狀態較為準確地描繪了國內大部分廣播電臺的運營思路。“當下的這種狀況正是呈現了國內廣播行業改革發展中的必經的過程,是其所達到的矛盾關系的特點和表征。既要采用分眾、聚焦的路子,又要聽命于它的社會服務職能、行政指令的職能,從而造成各方各面都要兼顧的兩難。”目前國內廣播電臺的進化程度遠遠落后于市場細分的需求,類型的進化還處于一個相對低下的水平。我國廣播還沒有出現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兒童臺、小眾音樂臺等,而美國有1100多家談話臺,700多家老年臺,專業的音樂臺和其他類型的電臺有20多個類別,這恰恰說明我們廣播進化的步伐要著意加快,各家廣播電臺不要總在同一個層面和局部進行競爭,廣播的市場空間很大,需要我們不斷挖掘。要達成這樣一種共識:廣播頻率本身就是一種資源,按照產業化需要對資源進行充分的調整配置,才能積極促進廣播兩個效益的快速提高。
作者:李衛 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音樂頻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