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劇電影類型化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音樂劇與電影之間的淵源由來已久,電影作為最容易傳播的藝術形式之一和音樂劇一樣作為舶來品從大洋彼岸傳來,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與喜愛。音樂劇與電影作為兩種獨立的藝術形式,目前無論從形式還是從內容來看,電影同音樂劇的互動在藝術作品中的聯系愈加密切,甚至在歌舞片內部還逐漸產生了可以被看作“音樂劇電影”這樣一種子類型。本文主要針對音樂劇電影進行研究,研究的意義在于明確不同類型音樂劇電影的特點,通過對幾種典型音樂劇電影類型的逐一分析,揭示不同音樂劇電影之間的異同,為音樂劇電影的發展提供支撐。
關鍵詞:類型化;音樂劇電影;舞臺銀幕交互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推進以及全球化的發展,現代音樂劇與電影的交互也在歷史變革中不斷變化發展,主要表現就是由現代音樂劇文本或現代音樂劇思維衍生出了眾多的歌舞電影題材和類型,這恰恰也是電影類型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基于此,本文主要從史詩型音樂劇電影、校園青春型音樂劇電影、經典劇延伸型音樂劇電影、黑色主題型音樂劇電影、夢幻傳奇型音樂劇電影及印度現代音樂劇電影等幾個方面對不同類型音樂劇電影的特點進行分類研究。
一、史詩型音樂劇電影
音樂劇及其電影通過整合融匯多種藝術手法,利用音樂、舞蹈、對白、劇本、表演等敘事元素,不斷進行類型演變和創新,把現代音樂劇及其電影推向高峰。2018年,美國上映了由休·杰克曼主演、麥克爾·格雷導演的《馬戲之王》,影片講述了美國著名娛樂商人巴納姆從一貧如洗變成“馬戲之王”的故事。《馬戲之王》既融合了百老匯音樂劇的眾多美學風格,還融合了電影藝術的特性,成為當下好萊塢歌舞片創作樣態的重要范本,從中可以窺見音樂劇美學在現階段音樂劇及其電影創作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及電影媒介特性對音樂劇音樂創作、舞蹈編排、場面調度以及主旨傳達等多方面的影響。
二、校園青春型音樂劇電影
美國連續上映了青春題材歌舞電影———《歌舞青春》《歌舞青春2》《歌舞青春3》。電影定位于青少年群體,記錄了年輕人為追求理念而努力奮斗的勵志故事,體現出熱情、陽光、積極等向上精神。《歌舞青春》系列歌舞電影打破了以往青春題材在電影和音樂劇領域的束縛,實現了喜劇、勵志和音樂舞蹈的完美融合,在愉快輕松、積極向上的氛圍中為觀眾呈現了一堂歌舞青春盛宴。影片不但充滿著朝氣與活力、洋溢著青春動感氣息,同時在演員的選擇上也都啟用了年輕演員。雖然演員的表演尚顯稚嫩,可他們身上的活力、自然、陽光卻征服了全球無數觀眾。這一系列電影由迪士尼公司出品,采用最前沿的流行音樂把年輕元素與歌舞藝術結合起來,成為現代音樂劇及其電影中的佼佼者。用音樂和舞蹈表現時代特征,是音樂劇及其電影的特質。青春題材具有先天的能量,如陽光、勵志、勇氣與熱情等。好萊塢的導演們深知,高中和大學年齡段的青春少年大都懷揣夢想、飽含熱情但容易迷失,也更容易被激發和感染;而音樂和舞蹈本就有超強的感染力,利用最前沿的歌舞和電影技術融匯營造共鳴感,就能夠不斷創造震撼人心的橋段。青春特點與音樂劇在電影中同頻共振、相互交融,立刻就產生了化學反應,激發著觀眾的熱情。通過情感共鳴,也為身處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消除了他們內心的迷茫。上述音樂劇及其電影化交互之所以成功,還在于該系列電影也深受著西方音樂劇文化以及美國文化基因的影響。《歌舞青春》里的歌舞并沒有讓位于劇情、成為劇情的附屬品,而是用音樂和舞蹈來敘事,把音樂形態和舞蹈動作當作電影敘事的手段,既可以通過音樂和舞蹈渲染氣氛來推動情節發展又通過音樂形態和舞蹈動作直接進行敘事。
三、經典劇延伸型音樂劇電影
2000年以后,一大批世界經典的音樂劇被改編成歌舞電影,如《悲慘世界》《劇院魅影》等傳統音樂劇也從劇場搬上了銀幕。在不背離原著精神的基礎上,影片通過音樂主題并在人物關系和故事結構上采用電影的方式來塑造人物,取得了與音樂劇一樣的舞臺效果。事實上,經典音樂劇改編成音樂劇及其電影后均大獲成功。在創作方向上,作曲家勛伯格和劇作家鮑伯利對《悲慘世界》的音樂和歌詞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創作,懷揣著對愛的理解,擁抱著對理想的追求,從悲傷、痛苦、喜悅、憤怒等細微處洞悉人性,在音樂劇和電影轉換間遵循著各自的生產和運作規律,充分運用舞臺語言和鏡頭語言對劇本進行了演繹,突出了主題,達到了社會效果。敘事音樂劇在此繼續得到整合發展。霍伯導演通過實景拍攝、長鏡頭、蒙太奇剪輯、音樂音響、特技制作等視聽制作手段,在傳統劇場版音樂劇的基礎上重新架構了故事情節,把導演的視聽思維貫穿在整部作品之中。他利用電影這種綜合性表現手段,從文學原著中吸取了敘事的方式和結構,從舞臺劇中吸取了演員的表演方法,從繪畫建筑中吸取了構圖和色調,從音樂舞蹈中吸取了節奏,從歌劇中吸取了歌聲表達的情意等,加之導演的思維和張弛有度的敘事剪輯,使影片產生了極大的審美表現力。在音樂和歌舞的選擇上,《悲慘世界》將音樂和歌曲放大,并用音樂賦予角色特定的音樂表現,讓歌聲起到揭示人物心理、烘托主題氛圍和推進劇情的作用[1]。從音樂的調性、音節、對唱、重唱、合唱、聲部、美聲、流行以及樂器演奏等方面配合電影,是該片成功的關鍵所在。影片還充分運用戲劇沖突來推動劇情的發展。戲劇沖突可以帶出人物的性格與劇本的立意。從無數成功的劇目中可以看出,導演在構思戲劇結構時都會關注戲劇沖突,以便讓觀眾在故事的不斷推進中獲得感官和心理上的滿足,有時甚至影響了人們的審美意識和人們真善美價值觀的追求。除上述作品外,還有許多由經典音樂劇改編成電影的同類作品,如《發膠》(2002)、《劇院魅影》(2004)、《吉屋出租》(2005)、《曾經》(2006)、《媽媽咪呀!》(2008)等一系列經典音樂劇及其電影。
四、黑色主題型音樂劇電影
進入21世紀以來,好萊塢歌舞電影呈現出敘事手法多樣、題材由之前單一圓滿敘事方式向反映黑暗面轉向的趨勢。黑色主題歌舞電影就是主題反映社會陰暗面、壓抑情緒和底層社會生活的一類歌舞電影,基調灰暗,音樂和舞蹈張力十足。作品中不再是美好世界,而是罪惡與貪婪、對抗與焦慮交織。《芝加哥》和《黑天鵝》都是這類音樂劇及其電影化作品。《芝加哥》突破了“電影附屬物”的概念,建立了一個統籌于整體的龐大歌舞結構,整部電影就是通過一個從兇殺到監獄到法庭的現實故事和一套完整的百老匯歌舞專場的平行發展、交錯剪輯而構成的。在這當中,可以注意到:一方面,歌舞場面與現實(故事)場面的時間分配比例達到了空前的二比一,歌舞得到大幅度加強;另一方面,《芝加哥》的歌舞場面一般都被安排、穿插在每個情節敘述單元的中前部,拿人物出場舉例,影片的五個主要人物中,維爾瑪(Velma)、嬤嬤和比利(Bil-ly)三人的第一次出鏡都被安排在了舞臺上,這使得人物的舞臺戲劇形象異常飽滿[2]。從以上兩方面的外在表現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芝加哥》的歌舞不僅參與敘事,而且傾向于成為敘事的主體元素。”為了彌合敘事和音樂歌舞之間的差異,此類電影通常采用雙重敘事策略。《芝加哥》從影像風格上對敘事現實與歌舞表演進行了鮮明對比,以此形成敘事的張力,再通過對鏡頭的交叉剪輯來讓監獄生活和歌舞場景融合形成相對完整的敘事空間。這是對歌舞電影敘事結構的一次有益嘗試,開啟了音樂劇及其電影化交互的新形式。在監獄生活和歌舞場景的夢幻轉化中,演員用奔放的身體表達把監獄變成了充滿活力的狂野舞臺,監獄里的欄桿、桌椅都成為她表達情緒的重要道具,讓受眾通過舞蹈動作感受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在獄中,卡莉在桌椅上的一段獨舞正是她消除與露西沖突的內心表達。同樣是黑色題材的音樂劇及其電影《黑天鵝》同樣也采取了真實生活中和舞臺夢幻中不同的自己,女主角在我與迷失的自我之間反復撕扯直至毀滅,使劇情在敘事現實和歌舞表演中達到了統一。
五、夢幻傳奇型音樂劇電影
歌舞電影因為表達方式獨特而使取材有所限制。但是,夢幻傳奇型題材卻非常適合通過音樂劇及其電影這種方式呈現,《冰雪奇緣》(2013)《美女與野獸》(2017)等影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冰雪奇緣》既是一部動畫片,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音樂劇及其電影”。在《冰雪奇緣》108分鐘的時長中,音樂歌曲就占用了104分鐘,而獨白僅有4分鐘的時間。電影通過主題音樂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推進著主人公的情緒和思想,塑造著生動的動畫形象[3]。這對我國傳統中國故事改編動畫電影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冰雪奇緣》來自童話故事,內核則是音樂劇藝術。在敘事形式上,繼續整合了動畫技術、劇本、歌舞和擬人化的表演等元素,最終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動畫音樂劇及其電影。在音樂創作上,把迪士尼一貫的夸張、奇幻、幽默、恢宏、浪漫等動畫音樂完全融入創作理念,用音樂敘事串聯起了整部故事,音樂因而成為推動劇情和情節發展的主要構成要素。電影融入百老匯的音樂風格,不僅是一種回歸,更是一種整合發展,也是一次創造性的突破。柳兆青在《從〈冰雪奇緣〉音樂看美國動畫音樂創作理念的創新》中指出,這種創作模式是用音樂唱故事。敘事音樂劇及其電影應用了越來越多的新技術,使動畫音樂的創作更自由靈動,更有利于通過音樂“唱”故事[4]。奇幻類電影《美女與野獸》(2017)改編自1991年的動畫電影,這部真人版電影更是運用了音樂劇及其電影這種創作模式。從1991年動畫電影誕生到1994年以音樂劇形式在百老匯舞臺上演,再到2017年真人版的拍攝,這部影片雖然歷經26年而長盛不衰,根源仍然是音樂劇文化基因。可以說,這部電影是在經典童話故事、經典動畫電影、經典百老匯舞臺音樂劇相互整合交融的基礎上誕生真人版音樂劇及其電影《美女與野獸》的。真人版電影增加了音樂和歌舞的分量,因而成了一部名副其實的音樂劇及其電影。真人版音樂劇及其電影《美女與野獸》既尊重經典動畫版又創新了音樂、舞蹈和舞臺劇元素,因而具有了歌舞電影和迪士尼動畫片的雙重審美特征[5]。夢幻傳奇型歌舞電影在受眾上也與其他音樂劇改編的電影有所區別。
六、印度現代音樂劇電影
在全球經濟飛速發展的大潮中,世界格局越來越走向一體化。在全球化視野下,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在探索著屬于自己的道路。在世界電影中,印度獨樹一幟。其電影數量不但全球第一,而且影片質量也得到了世界公認,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電影大國。印度音樂劇受印度梵劇影響,載歌載舞這一特點具有歷史因子。在早期的印度電影中,歌舞敘事功能較弱,甚至只起到點綴作用。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尤其是隨著西方電影以及西方音樂劇及其電影的影響,印度電影逐漸加強了歌舞的敘事功能。除此之外,現代印度電影較重視現實生活,對男女平等題材、種姓制度題材和兒童教育題材多有涉及。《寶萊塢生死戀》講述了落后的種姓制度造成的悲劇,批判了社會現實,控訴了種姓制度,是一部典型的悲劇題材作品。《神秘巨星》《摔跤吧爸爸》都是反映女性題材的電影,音樂歌舞都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神秘巨星》有效地融入了敘事因素,由此改變了以往印度電影歌舞部分存在的拖沓感,實現了歌舞的碎片化與鏡頭剪輯融為一體,達到了完美的效果。澳大利亞歌舞電影《女神》也是這樣一部電影。印度電影在不斷完善歌舞敘事的基礎上,還在動作電影中融入了歌舞元素。《奪面煞星寶萊塢》《巴霍巴利王:開端》《巴霍巴利王2:終結》都是典型的動作歌舞片,它們把動作和音樂劇元素結合,形成了新的敘事模式。如今的寶萊塢電影在敘事功能上已經擺脫了歌舞元素只是為歌舞而歌舞的局限,正在尋求新的發展模式同世界音樂劇及其電影進行融合,能夠給中國本土化歌舞電影帶來深刻啟示。
參考文獻:
[1]李春暉.《悲慘世界》三重門———從小說到音樂劇再到電影[J].世界文化,2013,4(06):25-27.
[2]駱增秀.《芝加哥》的新歌舞結構、修辭與鏡像[J].當代電影,2003,4(06):106-107.
[3]蔡海波,柳兆青.從《冰雪奇緣》音樂看美國動畫音樂創作理念的創新[J].音樂時空,2014,4(24):63-65+73.
[4]鞏靜.新世紀中國電影的國家形象建構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6.
[5]路璐.歐美音樂電影的藝術特色及中國音樂電影的發展方向[J].西部廣播電視,2020,4(01):121-122.
作者:鄭欣聞笛 單位:中央戲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