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英語新聞語篇語言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轉喻是人類重要的思維方式,轉喻普遍存在于新聞語篇中。《中國日報》是中國國家英文日報,是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在《中國日報》新聞語篇中,低層次指稱轉喻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低層次情境轉喻次之,高層次轉喻出現(xiàn)較少。只有了解這些轉喻在新聞語篇中的類別和含義,讀者才能更好地理解轉喻的指代意義,快速正確解讀新聞信息,同時理解新聞語篇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獲取有效信息。
一、轉喻的理論基礎
Lakoff和Johnson(1980)在其著作MetaphorsWeLiveBy《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指出轉喻是同一認知域中的映射,轉喻具有指稱功能,往往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1987年,Lakoff進一步定義轉喻是同一理想化認知模型(IdealizedCogni-tiveModel,簡稱ICM)下源域突顯或激活目標域的認知過程。Kovecses和Radden(1999)認為轉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認知模式中,一個概念實體(轉喻喻體)為另一個概念實體(目標實體)提供心理通道的認知過程。Kovecses和Radden(1999)把轉喻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轉喻(包含事物———部分轉喻,范疇———成員轉喻,范疇———特征轉喻等)。另一大類是整體中部分與部分間的轉喻(包含工具轉喻,工具替代生產者;生產轉喻,產品替代生產地;容納轉喻,容器替代所容納內容;地點轉喻,地點替代機構等)。〔4〕Panther和Thornburg(1999)提出將轉喻分為兩大類:低層次轉喻(low-levelmetonymy)和高層次轉喻(high-levelmetonymy)。其中低層次轉喻分為低層次指稱轉喻(referentialmetonymy)和低層次情境轉喻(situa-tionalmetonymy);高層次轉喻分為謂詞轉喻(predicativemetonymy)和高層次情境轉喻也叫言外轉喻(illocutionarymetonymy)。〔5〕轉喻的認知機制包括臨近性原則、相對突顯原則和關聯(lián)性原則。臨近性原則是轉喻生成的基礎。依據(jù)格式塔心理學,從認知的角度來看,距離(物理距離或心理距離)相近的事物很容易被視為一個單位。〔6〕所以,同一認知域的兩個事物通常屬于相同的概念或相似的概念,兩者之間存在某種聯(lián)系。相對突顯原則是指轉喻涉及的是相關臨近或是突顯關系。人們在觀察和記憶事物的時候,往往傾向于關注和記憶更突出的部分或方面。認知突顯度越高,越容易被認知主體感知;認知突顯度越低,認知主體感知的可能性就越小。〔7〕關聯(lián)性原則是指轉喻的本質特征在于通過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建立事物之間的指稱關系,這是同一概念域中的映射。
二、英語新聞語篇中的轉喻
新聞是信息傳播的媒介,新聞報道的對象是現(xiàn)實中最新發(fā)生的客觀事實,讀者通過閱讀新聞語篇可以獲得最新、最真實的信息。為了使讀者能夠迅速、準確地理解最新的信息,新聞作者會使用各種修辭,有助于清楚表達客觀事實和傳達作者意圖。使用轉喻就是新聞作者的重要策略。從轉喻的認知機制可知,事物的認知突顯度越高,越容易被認知主體感知。因此,新聞作者往往會運用人們更熟悉的認知域來突出新的認知域,即一個概念實體(轉喻喻體)突顯為另一個概念實體(目標實體)的認知過程。在新聞報道中,轉喻用讀者熟知的概念來替代不熟知的概念,由此來引導讀者關注、認知和理解新聞信息。轉喻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思維手段和行為方式。新聞作者在新聞語篇中使用轉喻,同時也是通過轉喻信息反映媒體機構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塑造和影響讀者的立場觀點和價值取向,從而實現(xiàn)輿論導向、廣告宣傳、服務經濟的社會功能。〔8〕
三、文本分析
《中國日報》Chinadaily是中國國家英文日報,是國內外高端人士首選的中國英文媒體,是唯一有效進入西方主流社會并具有最高國外媒體轉載率的中國報紙,被全球讀者譽為中國最具權威性和公信力的英文媒體,是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本文的語料來源于《中國日報》Chinadaily近年的熱點新聞。在語料的收集和分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低層次指稱轉喻在新聞語篇中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低層次情境轉喻次之,高層次謂詞轉喻和言外轉喻出現(xiàn)較少。因此本文重點分析新聞語篇中普遍出現(xiàn)的低層次指稱轉喻和低層情境轉喻,對高層謂詞轉喻略做分析。
1.低層次指稱轉喻(low-levelreferentialmetonymy)
低層次指稱轉喻在英語新聞語篇中最為常見,在新聞標題中出現(xiàn)的頻率也很高。低層次指稱轉喻是指在同一個認知域中用一個概念實體代替另一個概念實體的轉喻映射,通常表現(xiàn)為相關物質名詞的替代,如首都代國家。〔9〕例1:BeijingandWashingtonreachedconsensusinprincipleonmajorissuesandhadspecificdiscus-sionsaboutamemorandumofunderstandingonbi-lateraleconomicandtradeissues.例2:AccordingtoLutz,whetherBeijingandWashingtoncanproperlyresolvetheirtradefrictionswillundoubtedlybeamajorfactoraffectingsoybeanprices,which,iftheygoup,willinturnpullupthepricesofothercommodities.例1和例2的新聞語篇中,新聞機構用Beijing,Washington兩國的首都來代替中國和美國。該新聞語篇是有關中美貿易戰(zhàn)的報道,中美貿易的緊張關系給美國大豆貿易造成很大影響,直接使美國農民損失巨大。新聞語篇中出現(xiàn)friction(摩擦)一詞,新聞作者用首都名稱代替國家名,可以使讀者在心理上拉近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進一步理解兩國間貿易爭端的影響。新聞報道中提到美國農民希望兩國能盡快解決貿易爭端,達成共識,新聞作者借用轉喻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態(tài)度,影響讀者達到希望兩國盡快解決貿易摩擦的心理效果。例3:Aslongastheysettheireyesonmutualandglobalinterestsandexpandtheirconsensus,theywillfindthemselvesclosertoreachingamutuallybeneficial,win-winagreement.例4:ForpeoplehereinBritain,Chinaisnolongera“farawayland”.Chinaisrightherebeforeyoureyes.Itisinyournewspaperseveryday.AndmoreandmorepeoplefeelcloselyconnectedwithwhatisgoingoninChina.例3和例4屬于部分代替整體之間的轉喻,eyes(眼睛)屬于人體器官的一部分,這里指代人們整體對該事件的關注,而不僅僅是眼睛對該事件的關注。例3的句子來源于中美在知識產權方面有共同利益一文的新聞報道。新聞作者用高突顯的eyes引起讀者的注意,實則引導讀者形成心理解讀“只要美國著眼于共同和全球利益,擴大共識,他們就更易于達成互利、雙贏的協(xié)議。”例4的句子來源于2019年1月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應邀在牛津劍橋俱樂部發(fā)表的主旨演講。Beforetheeyes(在眼前)不僅僅是是指人們眼前看到英國媒體有關中國新聞的報道,更指代中國的發(fā)展與英國的息息相關。新聞作者用突顯、易感知的eyes(眼睛)激活人們的心理通道,讀者更易于理解中國從“遠在天邊”變得“盡在眼前”。
2.低層次情境轉喻(low-levelsituationalmetonymy)
低層次情境轉喻是指在特定語境中,用高突顯的子事件來代替整體事件〔10〕。通常來說,一個事件是由若干個階段、情景或子事件組成,而這些子要素和整體事件之間就存在低層情境轉喻關系。在認知過程中,人們更容易關注和理解高突顯的子事件,從而從子事件去解讀整體事件。例5:Anarticlepublishedon27JulyontheRussianInstituteforStrategicStudieswebsitede-scribesUSbehaviorassowingdiscordbetweenRus-siaandChinaanddeclaresthatRussiawillnotbe’melted’byTrump’sflatteryandsmiles.例5來源于美中俄三角關系的一篇新聞報道。作者用特朗普的smile(微笑)這一高突顯的子事件指代美國政府竭力想誘惑和聯(lián)合俄羅斯這個整體事件。在認知過程中,讀者更容易理解smile,用高突顯的要素可以激活其他相對不突顯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新聞語篇中的轉喻就形成了。讀者從而可以解讀新聞背景“美國領導人試圖離間俄羅斯與中國,但俄羅斯不會被特朗普的阿諛奉承和微笑‘融化’”。例6:AsaChinesepoemgoes,“brotherhoodwillsurviveallvicissitudes,andasmileisallweneedtodissolveoldgrudges”.Wehopethatthehistoricsum-mitatPanmunjomwillbetakenasanopportunityforalltoembarkonanewjourneytowardslastingpeaceandsecurityontheKoreanPeninsula.例6來源于韓朝首腦簽署《板門店宣言》確認無核化目標的一篇新聞報道。作者用雙方的smile(微笑)這一高突顯的子事件指代雙方的和平會談,實現(xiàn)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共同目標這個整體事件。新聞作者用了中國著名的詩句“相逢一笑泯恩仇”來翻譯該句。該句的中英譯文都闡釋了smile(微笑)的轉喻認知機制,用讀者熟知的概念來替代不熟知的概念,由此來引導讀者關注、認知和理解新聞信息。例7:NASAsatellitedatarevealstheEarthisgreening,withChinaandIndialeadingtheincreaseingreenleafarea.Earthisgettinggreener.IndiaandChinaareleadingtheglobalgreeningeffort,arecentNASAstudysaid,observingthattheworldisagreenerplacethanitwas20yearsago.例7中作者用green(變綠)這一高突顯的子事件指代中國和印度植樹造林和農業(yè)活動主導了地球變綠的過程。green(綠色,變綠)是讀者熟知的概念,容易引起讀者的關注和認知。用green這一源域信息來突顯新的認知域,可以增加話語的關聯(lián)性,即使讀者對新聞背景沒有非常清晰的認識,也能正確解讀新聞內容。由于green轉喻的使用,讀者能形成植樹造林和農業(yè)活動的增加、森林和耕地面積增加、綠化面積和植被葉面積增長的心理解讀。
3.高層次謂詞轉喻(high-levelpredicativemetonymy)
高層次轉喻可分為高層次命題轉喻(propo-sitionmetonymy)和情境轉喻(situationalmetonymy)。高層次命題轉喻又稱為高層次謂詞轉喻,是指會造成語法關系的轉喻,會影響語言結構074的轉喻,也有學者把謂詞轉喻看作是出現(xiàn)在一個命題的謂語陳述中的轉喻〔11〕。例8:China,asacountryofpeopleonthemove,isenergeticallypursuingprosperity.Weareallrun-ningveryhard.Wearealldreamchasers.例8來自國家主席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互聯(lián)網發(fā)表的2019年新年賀詞。areallrunningveryhard(都在努力奔跑)和arealldreamchasers(都是追夢人)都出現(xiàn)在謂語陳述中。arerunningveryhard實則指代中國人民一直都在拼搏和奮斗的過程;arealldreamchasers指代在拼搏和奮斗過程中每一個有目標有信念的人。aredoing在語法關系中表示當前一段時間或現(xiàn)階段正在進行的動作,在該句中強調了從過去持續(xù)到現(xiàn)在延續(xù)到將來的這段時間里,中國人民一直都在拼搏和奮斗。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從語法形式上增強了新聞報道的現(xiàn)實感和直接感,其深層次原因就在于轉喻機制的形成。研究發(fā)現(xiàn)轉喻現(xiàn)象在新聞語篇中普遍存在,轉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更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新聞語篇中,新聞作者常運用人們較熟悉的認知域來突顯或投射到新的認知域,可以更容易引起讀者對新聞的關注,而讀者在解讀新聞語篇的過程中,通過轉喻能進一步快速正確解讀新聞信息,理解新聞語篇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鑒于語料的收集和篇幅限制,本文重點分析新聞語篇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低層次指稱轉喻和低層次情境轉喻,對高層次的謂詞轉喻只是略做分析。對于其他類型轉喻在新聞語篇中的解讀和識別,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作者:歐潔 單位: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