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資本辦醫在醫院管理中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為滿足不斷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政府推出多項政策,鼓勵社會資本辦醫。該文通過對社會資本辦醫模式進行分類研究,發現社會辦醫的優勢和存在的風險,并從醫院管理者的角度對其進行討論,有利于提高醫院管理水平。
[關鍵詞]社會資本;醫院管理;辦醫模式
1社會資本的概念
社會資本,通常指的是資本的所有權歸屬于個人,社會團體,國外組織等,是與政府所有相對的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總稱,包括經濟資本,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等。國家財政部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中指出,社會資本是指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境內外企業法人,但不包括本級政府所屬融資平臺公司及其他控股國有企業[1]。由此,我們認為,非政府所有的資本,即可認為是社會資本。在進入醫療衛生領域之前,社會資本早已參與電力、交通等多個領域的投資建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醫療衛生領域不同于其他領域,其內在的社會公益性、高技術性、人才培養周期長等的特點與與社會資本的逐利性、快速回報的特點相沖突,所以社會資本在辦醫方面本身就有較大的風險,同時我國傳統的醫療機構都是由政府舉辦,社會資本要進入分一杯羹也將面臨著重重挑戰。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社會資本辦醫才演變出了多種多樣的形式。結合實際情況,將由社會資本舉辦的或者管理運行中有社會資本參與的醫療機構都納入社會辦醫的范圍中。
2社會資本辦醫主要類型
參考世界銀行對社會辦醫的分類標準[2],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該文按照資本所有權、機構經營管理權、商業風險等,將社會資本辦醫的模式進行分類。
2.1獨立經營模式
獨立經營模式是指醫療機構的所有權,經營管理權全部歸社會資本所有,并且社會資本獨自承擔其運營中的所有風險。該模式包括由社會資本獨立舉辦的醫療機構,也包括初始為公立,后來因為多種原因由社會資本全盤接管的醫院等機構。該模式對社會資本的要求較高,需要其擁有較為雄厚的資本,以及較為強大的管理經營能力。宿遷醫改就是獨立經營模式成功案例。1996年宿遷建市之初,醫療資源幾乎為零,公立醫院職工工資拖欠嚴重。在此背景下,政府將全部醫院賣出,全市醫院由社會資本接盤經營發展。到2016年,全市醫療衛生資產達到160億,增長32倍;醫院數量達到226家,較之前增加81家;醫療人才也由8000人增長至31000余人;很多大型手術都可以在當地開展,較大地提高了當地的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但是現實中還有很多的社會資本辦醫對醫療質量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太過注重于高利潤的服務,結果既沒有為人民提供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需要,還有可能導致醫療事故、醫療糾紛,最終群眾對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信任度下降。
2.2管理外包模式
有的公立醫院因管理不善,業績不佳,政府希望通過引入先進的管理來提高經營績效;有的政府長期財政吃緊,很難拿出足夠的經費維持公立醫院的運轉,管理外包模式在這種背景下產生。該模式保留政府對醫院的所有權,通過簽訂合同的方式將醫院的經營管理權轉讓給社會資本,也被稱作委托管理模式[3]。該模式主要是將社會資本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團隊運作模式引入醫院,提高醫院的運行效率,在此基礎上,社會資本收取一定比例的托管費用。該模式特點是所有權不變,只是轉讓了機構的經營管理權,雙方共同承擔運營風險。臺灣萬芳醫院就是典型的管理外包模式。萬芳醫院由政府建成后,由于政府財政預算非常緊張,就將其委托給私立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臺北醫學大學托管萬芳醫院后,經過不懈的努力,一年實現收支平衡,三年還清欠款并實現盈利,現在萬芳醫院每年不僅為政府節省五億新臺幣開支,還會每年向政府上交3500萬新臺幣。由于萬芳醫院的巨大成功,后來新北市建立雙和醫院,當地居民強烈要求由臺北醫學大學投資經營。臺北醫學大學憑借著托管萬芳醫院實現了醫院與大學的共同發展。在這個模式中,也會存在一定的矛盾,因為所有權不變,所以醫院還是公立的,就要保持醫院的公益性,但是經營管理權轉讓給了社會資本,其運行管理必然會表現出一定的逐利性,在這種情況下,公益性與逐利性的關系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就會產生后續的問題。
2.3服務外包模式
服務外包模式是指醫院通過簽訂合同的方式,將醫院的非核心業務,如藥品供應、器械供應、后勤服務等外包給企業或者相關的服務商,節省醫院的管理運營成本,提高效率[4]。在這個過程中,醫院的所有權不發生變化,只是將部分非核心服務外包出去。上海市仁濟南院藥品供應鏈服務外包項目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醫院將藥品供應鏈服務外包給上藥控股、國藥控股兩家國內大型藥企,將其先進的供應鏈管理經驗引進醫院,并由企業配備全套的設備,技術以及倉庫物流。外包一年后,醫院服務質量顯著提高,病人排隊取藥時間大幅縮短;醫院藥品倉庫進行整合,節省了空間,提高了配置效率;臨床藥師,藥劑人員可以將更多的精力轉向臨床藥學服務,仁濟南院的服務外包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成功。
2.4特許經營模式
特許經營是指特許經營權擁有者以合同約定的形式,允許被特許經營者有償使用其名稱、商標、專有技術、產品及運作管理經驗等從事經營活動的商業經營模式[5]。公立醫院擁有品牌,強大的醫療隊伍,而這些都是社會辦醫所缺乏的。通過特許經營的模式,允許社會辦醫療機構使用公立醫院的品牌,并向其提供技術,人員培訓等的支持。該模式中社會資本擁有醫院的所有權,擁有全部或部分的經營管理權,并承擔了所有的投資和商業風險。“新海淀婦幼保健院”的建立就屬于特許經營模式。2015年,海淀區公共委和衛計委,首都醫療集團,海淀區婦幼保健院共同簽署特許經營合作協議,規定在不改變老婦幼保健院隸屬關系的基礎上,首都醫療集團可以使用其品牌,老婦幼保健院為首都醫療集團提供人員,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另一個案例就是北京安貞醫院與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合作,將于2019年以“特許經營”方式新建安貞國際醫院[6]。目前特許經營模式在醫療行業實施較少,還沒有成熟的經驗,但可以設想的是,在雙方合作中,社會資本依靠公立醫院的品牌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招攬病人前來就診,但公立醫院該如何保持自己的品牌價值不受損失;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后,社會資本是否還要依托公立醫院的品牌,雙方合作該如何繼續,都是未來將要面臨的問題。并且從以上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特許經營主要集中在一些醫療水平很高的單位,這些單位自身發展非常好,結果導致供不應求,然后與社會資本進行合作特許經營。在這種條件下,特許經營模式的推廣就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2.5股份制合作模式
股份制合作模式是指在一家醫院中,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出資,雙方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促進醫院發展。該模式下的一部分是公立醫院改革改制時,社會資本進入并持有部分股份,政府在醫院中仍保留了一定的所有權;另一部分是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共同出資新建醫院。該模式的所有權、經營管理權等共同所有,其相應的投資風險和商業風險等也共同承擔[7]。汕尾市政府與中信醫療進行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政府持股40%,中信醫療持股60%,由公司統一管理市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第三人民醫院。實施三年后,兩所人民醫院收入年增長率在25%以上,婦幼保健院收入增長更是高達56%,員工收入不斷增加,員工滿意度不斷提升,該模式取得了較大成功。
3社會資本辦醫的影響
3.1積極影響
在不同的辦醫模式下,社會資本對醫療機構的自主權也有很大的不同,這樣多元化的辦醫可以提高醫療機構的市場競爭力,充分調動起醫療機構的積極性,避免了醫療服務壟斷下的低效率、不積極的問題,生產服務效率會比較高[8];社會資本辦醫通過市場化的運營,有利于做好自身的宣傳,增加門診量,提高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對社會而言,社會資本辦醫增加了醫療服務的供給,雖然現狀還是供不應求,但是還是緩解了一部分壓力,也使相當數量的人群可以接受醫療衛生服務[9];因為衛生費用的增長速度總是高于GDP的增長速度,政府負擔會越來越重,社會資本辦醫減少了政府負擔醫院的運營成本,減輕了財政負擔;這樣做還有利于獲得政府支持,還有想要進入衛生領域的社會資本的支持,有利于政府與社會的和諧發展[10];市場化運營還會提高社會資源的利用率,更大程度地使用社會資源,這樣會降低成本;有研究表明,社會資本辦醫會提高醫院內外信任度,首先對內提高了薪酬待遇水平,提高了醫務人員的熱情,對外宣傳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相比以往的“口口相傳”極大地提高了影響能力[11]。
3.2消極影響
當前我國社會資本辦醫還不成熟,也會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社會資本參與辦醫,就要承擔相應的運營風險,但有的資本實力以及承受風險能力的不足,就會很難進入辦醫領域[12];對社會而言,社會資本辦醫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其收費可能比較高,加之現實情況是供不應求,所以人均醫療費用應該會上漲,因其追求效率,或許會以質量為代價,這樣醫療服務質量有時就難以保證,增加了醫療風險[8];對政府而言,增加了監管的成本,也加大了購買醫療服務的成本;社會資本辦醫現在法律還不完善,有些時候行走在灰色地帶,有政策的風險[13];社會資本辦醫追求利益與醫院的公益性相矛盾,如果不能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就會損害醫院的公益性,這樣會降低公眾對醫院的社會認同[12,14]。
4醫院管理研究
社會資本辦醫是我國探索醫藥衛生領域改革的重要舉措,到現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不能一味要求政府采取措施,雖然這樣做具有強制性,能提高醫院的公益性。但同時政府采取的措施對于社會來說是一個被動的過程,這樣雖然投入了資源,但是效率低效果不一定好。所以該文從醫院管理的角度來談談如何做好社會資本辦醫的管理。引入社會資本辦醫后就不是單純的醫療機構了,其公益性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為避免市場過多的逐利性,首先應該聘請專業的醫院管理團隊來運營。學習西方先進的醫院管理經驗,聘請專業的醫院管理團隊,能更好的處理醫院與社會資本、醫院與病人之間的關系。這樣既減少了臨床醫生的工作量,也可以整體提高醫院管理水平,協調好公益性與盈利之間的關系。醫院在考慮引入社會資本的時候,應該提高準入的門檻,嚴格控制進入的標準,擁有什么樣的實力以及動機才能夠進入醫療領域,對于過分追求盈利的社會資本就要慎重考慮。如此前國家明令禁止的租賃科室等行為。而現在出現了類似的其他形式,比如社會資本完全出資建設醫院,然后交給地方交給政府管理,作為其補償,需要將指定的科室交給其運營管理。這時候,作為管理者就需要嚴格審核這些資本的來源,動機。究竟是為什么這樣做,是為了盈利,還是為了獲取人口信息等等。醫院在進行改革的同時,也應積極尋求與相關領域社會資本的對接,例如服務企業,醫療器械企業、健康產業等,并且這些資本也樂于與醫院進行合作。首先這些資本本身就是在健康領域,為了提高群眾健康而努力,大家有相同的目標。其次可以建立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形成我國醫療行業辦醫的新形式,雙方可以相互促進,擴大彼此的影響力。從醫院管理的角度講,社會資本是把雙刃劍,使用的好,可以增進人民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使用不好,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不斷反省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才能抓住前方的機遇,迎接未來的挑戰,讓社會資本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作者:李學志 周金玲 單位:山東大學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衛生經濟與政策研究重點實驗室 山東省新型重點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