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類型化音樂電臺短音頻節目打造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傳播速率飛速提升、媒體融合空前迅猛的今天,類型化音樂電臺同樣需要面對市場,不斷做出新的調整。短音頻節目的打造可以對類型化音樂電臺的短板形成有益的補充。本文以廣西音樂臺為例,分析闡述了類型化音樂電臺短音頻節目創意、生產的規律和方法。
關鍵詞:類型化音樂電臺;短音頻節目;跨界
近年來,類型化音樂電臺作為廣受聽眾歡迎的電臺模式,在市場樹立了自身的地位和影響力。但是在媒體技術不斷更新換代、新媒體日新月異的大環境下,音樂電臺也面臨著要不斷調整創新,找到更適合自身特點、更切合聽眾的需求的發展路徑。類型化音樂廣播短音頻節目的加入,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一個有力抓手。
一、時代變化要求廣播節目與時俱進
近年來,媒體發展的洪流滾滾向前,微博的紅極一時、微信的無孔不入,到今天抖音短視頻的火爆,短和快讓信息的傳播、獲取在瞬息間完成,傳播的速率驚人。時下,大眾對于信息的獲得越來越趨于移動終端,各大媒體的官方App及訂閱號,海量的信息中,受眾往往只看標題,再決定是否點擊查看原文,深入了解更多內容。由此可見,更快、更精準是受眾的必然要求。而在媒體的融合發展中,傳統的傳播理念也在發生巨大變革:渠道——>平臺受眾——>用戶播出——>服務收聽收看——>體驗節目——>產品對于廣播媒體來說,電臺再也不是過去的簡單提供一個“我說你聽”的單一收聽渠道,而是以提供優質的聲音產品和服務為主的綜合媒體平臺。相較于其他傳統媒體,廣播具有很強的貼近性,而且靈活、快捷、成本較低,易于調整,能針對市場訴求迅速做出反應。近年來,借助私家車保有量的飛速發展,廣播走出了困境,進入了自身飛速發展時期。但是,在融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廣播同樣面臨豐富的機遇與嚴峻挑戰。對于現在的聽眾來說,生活節奏變快、工作壓力變大也讓他們對廣播收聽的需求在發生變化。十年前,電視觀眾拿著遙控器8秒鐘換一個頻道的情形也同樣出現在廣播的車上收聽。在經歷了大量高質量的媒體產品熏陶之后,廣播聽眾也變得越來越挑剔,如何抓住他們的收聽興趣、培養收聽習慣、增加黏度、有效互動,如何拓寬商業內容的呈現方式,都是廣播要用更新的思路去解決的問題。而這一切,在音樂廣播身上,可以通過短音頻的開發帶來新的途徑。
二、打造適宜音樂電臺的短音頻
(一)類型化音樂電臺的優勢與問題
類型化電臺在國外早就是一種成熟的廣播模式,它源自于美國,原意是“格式化的廣播”,即頻率不再按時段劃分不同的欄目,而是整頻率打造一種概念、經營一類人群的廣播。任何時候,聽眾打開頻率,聽到的都是同質化的內容,不需要固定時間鎖定心儀的內容。目前,我國的類型化音樂電臺大多數是流行音樂電臺,普遍更注重頻率的功能性,以伴隨收聽為主,淡化主持人,凸顯節目內容的統一,更細分目標受眾。在音樂節目的主持過程中,歌曲嚴格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編排,以保證頻率風格的一致性。主持人通過在節目中對歌曲、歌手的看法、觀點,對聽眾產生引導,從而將節目意圖完滿地傳播給聽眾。與傳統廣播相比,類型化音樂電臺的主持人語言更簡練,主持人在每小時的節目中“開口”4~5次,而每一次的主持人的話只在上一首歌曲的結尾和下一首歌曲的前奏之間,這樣就保證聽眾完整地欣賞音樂,不會受到過多的語言干擾,在音樂中獲得情感的共鳴,獲得收聽的愉悅和滿足。音樂與廣播是天然的伙伴,類型化音樂電臺在國內的歷史雖然不算很長,但是收聽市場有著可圈可點的成績。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隨著聽眾對類型化音樂電臺的熟悉,一些短板也逐漸浮現。首先,類型化音樂電臺很容易出現同質化現象,而長期收聽某一類型化音樂電臺的聽眾在一定時間后可能會出現審美疲勞,不自覺地希望得到新的刺激;其次,類型化音樂廣播的主持人露出語言時間短,個性體現不充分,較之其他類型廣播的主持人比較難通過線上節目形成強烈的明星主持人效應;第三,精細化程度低,很多聽眾都處于伴隨收聽的狀態,聽眾黏度弱;第四以歌曲為主要內容,語言量小導致信息量少。
(二)類型化音樂廣播的短音頻策略
時任上海東方廣播中心主任孫向彤基于上海廣播“短音頻戰略”,曾經對短音頻做過這樣的描述:把目前傳統廣播節目中的精華部分抽取出來,進行便于互聯網傳播的精加工,制作成為15分鐘以內的短音頻。短音頻形式短,但邏輯完整,適合碎片化收聽,主題鮮明,內容有爆點,符合個性化收聽需求,可進行基于場景的垂直細分。由此可見,短和精,是短音頻節目的核心競爭力。對于音樂電臺來說,適宜的短音頻節目,也有一定的規律。
1.與所在電臺整體風格協調統一
音樂電臺的核心是歌曲的選取及編排,所以,音樂電臺中的短音頻節目首先應該服從于頻率主旨,需要在頻率的整體風格下設計、創作,才能做到錦上添花、相得益彰。在選題上不與頻率的整體風格有沖突和落差,與音樂氛圍融為一體,切口小、內容精,服務于音樂頻率自身的核心聽眾。音樂臺所播放的音樂本身就是甄選過的精品,短音頻的制作也應該保持一致,有精良的制作、舒服的收聽體驗,提升整個頻率的質感。
2.分類明確
短音頻節目在創意時,應該有明確的定位,以此劃分節目類型,更好地進行創作。廣西音樂臺的短音頻節目大致可以分為四類:音樂類,對音樂進行更詳細的解析,如《歌聲唱響60年》,呈現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家喻戶曉的原創歌曲背后的故事,展現時代記憶;服務類,為聽眾提供有用、有趣的信息服務,如《跑步家族》,以四位個性鮮明的主持人、記者組成跑步團隊,與聽眾分享不同的跑步知識與心得;文化娛樂類,在節目中增加亮點和笑點,如《寶寶有文化》,打造親子古詩詞閱讀時間,《小造咚咚鏘》集合了新鮮的笑料;商業定制類,為商業客戶需要露出的內容做好包裝、結合,弱化商業性,突出品牌價值,如《千滋百味》,是給飲食類商家的精心策劃。
3.優化收聽效果,彰顯個性
音樂電臺播放的每首歌曲的長度大約在3~5分鐘,所以所有的短音頻節目語言量嚴格控制在1~2分鐘之間,宜小切口、易延伸,即選題最好相對窄一些,但是在深度上可以挖掘,從而保證專業性和可持續性,也更利于聽眾記憶,形成收聽習慣。內容上要求精煉、簡潔、結構完整、制作精良、至少要有一個聽眾的“痛點”,即提供一個有用信息點或者滿足一個情感需求點。從創意到音頻小樣完成后,需要嚴格制定后續生產流程,保證節目的規范化,即語言的長度、敘述方法、呈現風格,都整齊劃一,保證后續出品不走樣。在編排上,一般按照車載聽眾的收聽習慣,分場景化進行短音頻節目的播出安排,每一條線性節目都與音樂有所關聯,即短音頻節目依然服務于所在音樂電臺的核心聽眾。如《寶寶有文化》安排在家長接送孩子,適合親子收聽的早晨、下午時段;《跑步家族》安排在熱衷于跑步健身的白領一族上下班時間播出,讓內容可以更精準地直達聽眾,節目最后為聽眾推薦一首適合在跑步時聽的歌曲。音樂電臺主持人語言一般出現在歌曲的前奏和尾奏,時長有限,在信息量、主持人個性化呈現和聽眾黏度上可能會稍弱一些,而這些短板正可以通過短音頻節目的打造進行彌補。主持人通過在短音頻節目中個性化的表現和精準的定位,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辨識度、知名度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在《跑步家族》中,四位家族成員的個性都做了標簽式的強化:八塊腹肌的健身達人、暖心大白、大眼睛文藝女生、偶像包袱的城市青年,每次收聽都在不斷強化聽眾印象,很快深入人心。
4.媒體融合更人文、更城市
新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如果只是做好線上內容,品牌的影響力依然有限,所以,從產品的角度去挖掘,節目的播出可能只是第一步,以短音頻節目為基礎的新媒體融合推廣,能滿足受眾形象性、互動性的需求,跳出原有的傳播圈層,在發揮聲音優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加強與受眾的情感連接,打造全方位影響力的自主IP,成為電臺的一張通向新媒體的名片。(1)重視視覺設計。即使廣播是訴諸聽覺的,在現時的媒體環境下也要通過其他的通路強化受眾印象,更直觀地讓聽眾感受到。特別是手機端的從線上到線下,從聲音到視覺,短音頻應該有一整套的形象定位,統一、互補,在互聯網時代更有效地增加品牌的辨識度和聽眾的認知。《跑步家族》擁有四位個性鮮明的成員,每年都有主題鮮明的拍攝計劃,在拍攝前期,特別注意視覺形象與聲音形象的統一,保證視覺露出是對聲音形象的強化和升級;在不同的時間節點,推出精心設計的海報,設計中按照不同用途融入城市標志性內容,在微信、微博等容易觸及受眾的平臺傳播,從聽覺到視覺,豐富聽眾對這個IP的體驗和親切感。(2)積極發揮廣播服務城市生活的功能。廣播具有本地服務化的特征,短音頻節目也可以將這個屬性發揮得很好。《跑步家族》推出3年來始終緊緊圍繞城市生活選題,和聽眾一起體會季節更迭、身體變化,參與城市活動,始終接地氣、有人氣。3年來,跑步家族的微信群從無到有,從幾十人到幾百人;組織“跑步家族”粉絲團隊統一參加南寧馬拉松比賽,成為賽事中一道亮麗風景;線上、線下、新媒體同時發力,運用故事化的敘事手法推出“跑步家族訓練營”,為參賽市民提供跑步訓練,受到廣泛關注;跑步家族成員自己也成為了跑步專家,在國內各類馬拉松比賽打卡,更在2017年12月,受邀帶隊赴清邁參加清邁馬拉松。如今,跑步家族已經成為了本地跑步圈的紅人,號召力極強,帶來的直接效應就是粉絲效應和商業價值節節攀升,是本地商家首選的運動類項目合作伙伴。(3)跨界合作,走得更遠。短音頻節目也可以在適當的時機與其他媒體跨界合作,一起形成合力,迸發新的火花。廣西音樂臺的短音頻節目《小造咚咚鏘》用三個虛擬人物的聲音為主角,以他們妙語連珠的對話為主要內容,簡短幽默。節目嘗試將每周的一期聯合梨視頻推出視頻爆笑版,其中《那些年你患過這些開學綜合癥么》已經上線,突破168萬的點擊量,之后更是突破300萬觀看量,成為跨界合作的成功案例。
三、未來的短音頻之路
可以預見,在未來通勤時間普遍拉長、人們碎片時間、獨處時間增多、社會競爭加劇的情況下,激發了用戶對短音頻的一種潛在的、必不可少的需要或隱性的剛性需求。從制造轉向服務,過去個人無法評估的“感覺”和“體驗”成為新的成長點,音樂廣播可以更好地開發、利用好短音頻這一形式,豐富節目內容、編排,打造廣播界的綜合傳播自主IP。
1.堅守內容、創新形態
在短音頻節目的創作中,創意是最獨家、最核心、最稀缺的,要想不斷創新,就要通過有效的機制鼓勵人才、整合團隊,特別鼓勵年輕人,吸取聲音傳播的優勢,不拘一格,扎實做好節目研發,綜合運用各種有聲語言手段,打造新的節目模式,突破傳統,在內容領域不斷深耕,對聽眾形成新的刺激,用新鮮的手法、新鮮的語言講好故事,不斷豐富節目的內容資源。
2.運用新技術、新媒體
時至今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實際上給廣播節目插上了一雙翅膀,在節目回放、互動性、可視性上給廣播帶來了補充,將新技術、新應用與短音頻節目相結合可以做到更迅速快捷、互動更直接,特別是互聯網聲音識別技術的日臻成熟,將很大程度提升短音頻節目在未來發展的速度,特別是在線上與線下連接互動上有更多的可能,將單向的傳播拓展為雙向,甚至是多維的體系。聲音或許是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巨大入口,廣播從在線長音頻轉向離線短音頻,移動電臺App、全國各地廣播電臺通過釋放傳統廣播巨大的內容生產力,推出適合移動互聯網傳播屬性的短音頻產品。互聯網讓短音頻節目的場景化更加細致:開車、跑步、家務、健身、睡前都能夠形成專屬的內容。作為內容生產力強大的傳統媒體,可以在互聯網傳播屬性的短音頻上多做嘗試,形成自身模式,在付費領域得到突破。短音頻于新媒體的融合要進一步通過不同平臺的交叉對接形成合力,聚合人群,通過互聯網思維貫穿節目的生產和運營,讓互動、分享、個性和體驗形成完整的鏈條,獲取更高的社會效益和商業價值。
作者:周寶琳 單位:廣西廣播電視臺文藝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