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園心理劇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校園心理劇逐漸發展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以H高校心理短劇大賽為例,介紹校園心理劇的形成及演出過程,并參考認知理論、精神分析學說以及行為主義理論分析校園心理劇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改變認知、提供情緒宣泄的渠道與方式、幫助大學生自我反思與自我教育等。同時,研究發現校園心理劇存在表演形式大于內容、劇本創新性不足等問題。據此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尋求專業指導、豐富創作素材、重視拓展等建議,以充分發揮校園心理劇的作用,實現其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短劇大賽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信息越發多元化,社會環境越發復雜化。大學生在接收多元化信息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家庭、學業、就業、情感等各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很容易影響大學生,使其產生各式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這是高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臨的一大考驗。已有研究表明,當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欠佳,30%—45%左右的在校大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其主要的心理問題包括情緒障礙、人際關系緊張等(陳遲,2017)[1]。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會引發嚴重后果,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個人發展,也會威脅到學校的安全。劉海洋硫酸傷熊案、馬加爵謀殺室友案等,這些悲劇案件不斷提醒我們,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校園心理劇是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之一,同時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和價值。
1校園心理劇的內涵
校園心理劇又被稱作社會劇,它是集體心理治療的方式之一,由莫雷諾首創。在校園心理劇中,學生經常使用角色飾演的方法來呈現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如人際關系沖突、言語或焦慮等情緒以及恐懼、卑劣感等障礙問題。小組內一個成員飾演主角,其他成員(含治療者)飾演其他角色(張日昇,2009)[9]。
2H高校心理短劇大賽概述
H高校大學生校園心理劇實踐活動本著豐富大學校園生活、營造陽光健康的校園氛圍、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借“四月心理健康月”的契機不斷發展成為H高校獨具特色的品牌活動。心理短劇大賽是H高校心理健康文化節的子活動之一,已成功舉辦十三屆(部分活動主題如表1所示)。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H高校心理短劇大賽進行介紹:2.1H高校心理短劇大賽流程(見圖1)H高校心理短劇大賽的活動對象為H高校全體在校學生,活動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活動前期,由校學生工作處、團委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聯合撰寫活動方案及要求,并下發至各二級學院。各二級學院根據活動方案及要求撰寫活動策劃,并利用展板海報等傳統宣傳方式以及QQ、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并以寢室走訪等方式落實活動宣傳;各院級學生干部會組織邀請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教師為參賽選手進行指導。活動中期主要是各二級學院組織參賽選手進行初賽和復賽,選出參加校級決賽的隊伍,最終由校學生工作處、團委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組織開展決賽。在活動后期,校學生工作處根據各二級學院提交的初賽及復賽活動材料進行相關總結與報道。
2.2劇本創作過程
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是校園心理劇創作的基礎,校園心理劇的創作過程主要是搜羅素材、明確主題、確定時空背景、創設人物和劇情、完成劇本五個部分。經過調查發現,參加心理短劇大賽的成員尋找素材的渠道有兩種:一是在學校的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尋找創作素材;二是根據各種新媒體的報道。H高校心理劇的創作主題涉及親情、愛情和友情,如H高校曾創作的節目《這愛我懂》《大學戀愛季》《擁抱不完美的自己》等。校園劇作品的創作背景一般是學生熟悉的場景,例如大學宿舍、教室、學生餐廳和運動場等。劇本創作者根據以上要素進行創作,但是劇本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反復修改加以完善。
2.3劇本演出過程
校園心理劇的成功演出需要借助舞臺、導演、演員和觀眾等元素。其中,一般由學校心理輔導教師擔任導演,負責組織開展活動,對劇本的編排進行指導;演員需要通過校園心理劇來表達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校園心理劇直接作用于觀眾,觀眾是心理劇演員所傳遞的情緒的接收者和反饋者。H高校校園心理劇的演出時間是每年的四月,即心理健康月。經過各二級學院的初步選拔,選出參加校級決賽的隊伍。H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教師會參加心理短劇大賽的決賽并對節目進行指導與點評。為了加強心理劇的教育作用,在劇本演出過程中,演員和觀眾需要一定的互動。在節目演出結束后,主持人會隨機抽取一些觀眾或者演員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感受,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3心理劇運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
3.1改變大學生的認知
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情緒基礎是認知。人們的情緒反應并不直接源于生活事件本身,而是受人們對事情的態度和認知影響。校園心理劇活動一方面有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演員”不合理的情緒認知。大學生的現實生活是校園心理劇創作的重要生活素材來源,它展現的內容一般是大學生群體中常見的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屬于大學生的共性問題。“導演”借助劇本引導“演員”重現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引導“演員”和“觀眾”審視自我,促使主角去覺察、反思、改變不合理的認知。隨著認知的改變,大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效能感才會逐漸提高,從而增強優化自己心理素質的信心。H高校體育學院曾排演節目《我們都一樣》,講述的是四名性格迥異的學生初入大學時因缺少相互間的了解產生矛盾,有的學生產生了心理問題,封閉自己,在輔導員幫助下相互積極溝通最終敞開心扉。該節目反映了大學新生入學時的不適應和困惑,給人以啟發和思考。
3.2為大學生提供發泄情緒的渠道和方式
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人的潛意識是一切意識行為的前提和基礎。個體潛意識的“庫存”十分強大,包含個體原始的本能、知覺以及各種引發羞恥、焦慮、恐懼等情緒體驗的經歷和記憶。大學生在面臨著人際關系、課程學業、畢業就業等方方面面的壓力時,情緒不十分穩定,同時又羞于開口傾訴,更不會去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求助。此時,個體的自我防御機制容易被觸發,潛意識中的情緒和沖動被壓抑而難以宣泄,由此會產生各種心理困惑或嚴重的心理問題。而校園心理劇的舞臺正好為學生們提供相互接觸、表露自我、相互接納和信任的場所。在該場所中,無論是校園心理劇的表演者還是觀眾,在表演或者觀看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將自己代入劇本的情節之中,借助劇中人物表達自己的不良情緒,從而達到使學生勇敢面對心理困惑或問題,進而尋求幫助、緩解心理壓力的效果。在H高校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帶來的話劇《陽光的蛻變》中,心理咨詢教師采用積極的心理暗示的方法,幫助自卑的男主角慢慢走出困境,積極生活。男主角的扮演者表示:“很高興能夠參演,劇中的我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也在生活中困擾著我,通過一次一次的排演,不僅認識了新朋友,我的壓力也得到了緩解。”
3.3有利于大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自我教育
強化是行為主義理論的重要概念之一。行為主義理論認為,行為的發生和變化都是基于強化的作用,強化影響著個體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等。如果要改變個體的行為,必須進行強化設計。校園心理劇這種方式不同于心理講座的說教模式,校園心理劇用表演的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跟娛樂融合為一體,展現學生之間實際發生的事或者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直面內心。這正是由“導演”設計場景,“演員”進行角色扮演的一次強化設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舞臺表演,體驗所扮演的角色的行為方式,并將自身與角色進行剝離,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我與他人,引發思考,這有利于促進個體或集體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H高校曾排演過一個節目《風雨后的彩虹》,取材于學生因使用大功率電器而發生的違規事件。劇本從室友、同學、朋友間的友誼出發,講述了某學生因替室友背黑鍋(使用大功率電器)從失意到重拾信心的過程。故事完全摹寫學生生活,不僅教育了角色扮演者,也使觀眾受到啟發。
3.4便于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校園心理劇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越來越多地走進學生實踐活動與高校管理中,為促進學生成長發展和教師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教育手段和素材。具體來說,通過校園心理劇活動,便于學生管理部門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中存在的普遍而又典型的心理困惑或問題,使得學校能針對這些問題及時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其次,校園心理劇的創作、編排以及表演可以提高院系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減少管理者進行工作時的阻力。
4校園心理劇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校園心理劇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其獨特的優勢與價值,但也存在著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校園心理劇表演形式大于內容。心理劇劇本是以學生生活為創作素材,反映學生的真實困惑和心理問題。但是學生們還不是十分了解心理劇這一活動形式,他們在活動中大多只注重表演成分,對于燈光、音樂、造型、笑點、淚點等舞臺效果比較重視,反而忽視了活動的教育意義。另外,活動的評分標準在這些方面權重值也比較高,而忽視了對心理劇的內容的關注。其次,校園心理劇劇本缺乏創新性。校園心理劇的獨特性表現在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而當下校園心理劇的創作要么大多停留在呈現心理現象的階段,無法深入探究心理困惑或問題形成的原因;要么是照抄照搬劇本,只是簡單地完成實踐活動,導致心理劇的教育力度不足。為改善其不足,更好地發揮校園心理劇的作用,本研究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現實情況提出幾點改善建議。首先,尋求專業指導,突出專業性。雖然校園心理劇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創作者需要根據現實事件自編、自導、自演。但是,在劇本的創作過程中,應該由具有專業心理學知識的教師進行指點和引導。心理劇的表演過程為高校心理輔導教師提供了學生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的絕佳機會,心理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運用相關的專業技術,例如互換角色技術、替身技術、鏡像技術、獨白技術以及空椅子技術等對學生的心理劇表演進行指導。專業技術的運用,不僅有助于真實地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動,生動形象地反映事件的發展始末,更有助于心理指導教師發揮干預作用,獲得良好的輔導效果。其次,從實際出發,豐富創作素材。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成為校園心理劇創作的內容,但是,如果不進行選擇就會導致作品主題不明確、心理問題表現不明顯,以至于變成說教或者小品表演,從而喪失校園心理劇的獨特意義。因此,校園心理劇不僅要主題貼近生活,更要注重主題的覆蓋范圍和時效性。在創作過程中,要善于發現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新話題和熱點,不僅要關注到特殊群體,也要注意主題的普遍性。同時,高校心理輔導教師作為校園心理劇的指導者,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癥狀或心理困惑進行搜集整理,以豐富、充實校園心理劇劇本素材,使校園心理劇具備合適的表演情景和明確的方向。最后,重視拓展,實現自我教育與教育他人。校園心理劇活動的展開,從編寫劇本、選角、排練到表演,整個過程費時費力,但校園心理劇表演的完成并不是首要目的,它只是一種手段。要想發揮校園心理劇的價值,必須重視表演結束后的拓展環節,即分享與討論。分享包括演員對角色的理解、在表演過程中的感受等。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的感悟與收獲,演員與觀眾的互動可以實現感情上的共鳴。受邀觀看的心理輔導教師需要針對校園心理劇的表演進行評價總結,包括劇本的選材和表演、劇中人物面對問題時采取的處理方法、心理困惑或問題的呈現度等。通過評價總結,心理輔導教師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發現并認識其反映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重視表演結束后的分享和討論,有利于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以實現校園心理劇自我教育與教育他人的目的。
5結語
校園心理劇是近年來我國高校的新生事物,是讓大學生主動學會面對并解決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的自我教育之法,可以促進大學生心理的自我成長和自我發展。本研究在借鑒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校園心理劇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理論不多,研究對象代表性不足以及筆者的研究能力不足等,有關校園心理劇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還有待同行進一步研究和思考。
參考文獻:
[1]陳遲.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教育對策[J].農家參謀,2017(20):140.
[9]張日昇.箱庭療法的臨床應用與個案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619.
作者:譚余清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