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變化趨勢與對策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采用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對2012年—2018年七年間北京某高校大學一年級新生(以下簡稱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變化的趨勢進行研究,分析得出七年間大一新生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較好,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優于女生。對策建議包括:建立心理健康課程體系;規范心理檔案管理和建設;加強高校心理咨詢服務隊伍建設,以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大學生人格問卷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關乎民族的興衰和社會的穩定,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在當前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都發生劇變的大環境下,剛剛離開家庭獨立生活的大一新生進入到一個新的人生階段,面臨很多新的調整,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失衡,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發展成為心理疾病。因此,掌握大一新生的心理狀況,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本研究擬通過分析北京某高校2012年—2018年七年間大一新生心理普查數據,研究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并在此基礎上討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應如何應對這些變化,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2012年—2018年的北京某高校大一新生,每年11月對全體大一新生統一施測。七年間共計10,261名新生參加,男生3,842人,占比37.4%;女生6,419人,占比62.6%(見表1)。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UPI)進行研究。UPI是1966年日本大學心理咨詢工作人員與精神科醫生為大學生新生編制的精神健康調查量表,用于了解大學生身心狀況、心理需求、可能的神經癥以及沖突。清華大學樊富珉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建中教授組織修訂該量表,于1993年在我國正式使用,其后在全國大一新生心理普查中作為首選工具被廣泛使用[1]。按UPI量表的分類標準,可以將測試學生的結果分為三類。A類:可能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篩選標準是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總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第25題做“肯定”選擇;附加題中至少有兩題做“肯定”選擇;明確提出咨詢要求且屬于心理問題。B類:可能有某種心理問題,但不甚嚴重,應引起咨詢機構注意。篩選標準是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總分在20分~24分之間者;第8題、第16題、第26題中,有一題做“肯定”選擇者;附加題中只有一題做“肯定”選擇者。C類:不屬于第一類和第二類的學生。這些學生可能暫時沒有心理問題,一般不作為咨詢機構重點注意的對象。按照UPI問卷的分類標準和建議,高校應對A類學生進行訪談以進一步評估學生的心理問題嚴重程度,并根據評估結果提供轉介到精神專科醫院、進行一對一心理咨詢或其他途徑的幫助。
結果分析
1.大一新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較高,但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比例日益升高。從整體上看,大一新生總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沒有太大變化,但從2016年開始,A類學生的比例急劇上升。國內有研究發現:在2010年之前A類學生檢出率低于10%[2]。2010年之后的研究發現:A類學生的檢出率則在20%以上[3][4]。可見,有潛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數量在不斷增加(見表2)。此外,本研究發現:有自殺想法的學生在2016年之前都沒超過30人,但從2016年起,有過自殺想法的學生人數有所增加,并維持在35人以上,這一部分學生的自殺風險較高,需要后續的追蹤訪談以評估其自殺風險。
2.自認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日益增多,但實際其在上大學之前接受過心理咨詢或治療的學生比例很低。國內研究發現,自覺有心理問題并想要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學生數量遠高于實際咨詢量[5]。這可能提示現有的心理咨詢服務遠不能滿足心理咨詢的需求。事實上,自認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日益增多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這可能恰恰反映出當前大學生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反省和評估能力,能夠發現自身的認知、情緒或行為出現了異常并承認,這與全國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國民心理健康認知能力的提升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以往覺得自己有心理問題的人并不多,但并不是學生真的沒有心理問題,而是因為他們不具備分辨心理是否健康的知識,或是羞于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絕大多人能意識到人在一生中都會出現心理問題,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隨著心理疾病的“病恥感”降低,更多的人愿意承認自己在某一個階段遇到了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礙,并且愿意尋求專業的幫助[6-9]。與日益增長的心理咨詢需求不對稱的是當前教育系統能夠提供的心理咨詢服務。在中小學階段,雖然大部分學校會有心理咨詢教師,但往往是思政課教師兼任,并非專業人士,他們所提供的多半是說教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而且,在中考、高考的壓力之下,學生也難以抽出時間做心理咨詢。此外,在教育系統提供的免費的心理咨詢服務之外的社會心理咨詢機構往往收費昂貴,一次50分鐘的個體咨詢收費通常在500元以上,而心理咨詢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普通學生很難負擔起昂貴的咨詢費用。在客觀形勢下,學生一直壓抑的心理咨詢需求在進入大學之后往往很快爆發出來,甚至有學生在入學的第一天就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從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實際情況看,主動尋求心理咨詢服務的學生往往具有較高的自我覺察意識和良好的健康判斷能力,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尋求心理咨詢的服務是為了促進自己更好的專業發展和人格完善,這部分學生通常具有較高的社會功能和健康維護意識。與此相反,沒有主動求助意識,直到被輔導員或同學發現有明顯異常才被轉介到心理中心的學生往往喪失了基本的社會功能和現實檢驗能力,他們的心理問題更加嚴重。這也從側面說明覺得自己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增多并不是壞事,而是社會氛圍的開放和個體心理覺察能力提升的結果。
3.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優于女生。國外研究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性別差異[10]。但國內研究普遍發現:大學男生心理健康狀況要優于女生[4][11][12]。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到:生理上的差異并不是心理健康水平差異的直接原因,跟性別有關的文化和社會因素才是導致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的根本原因[12]。中國雖然在法律上已經確保了男女平等,但在實際的教育、就業資源分配上,男性仍然占有絕對優勢。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上,即使女生擁有更好的成績和綜合能力,用人單位也會由于擔心女性的孕產假期等因素而偏好選擇男生。研究發現:在高學歷人群中,雖然女性的條件和入職準備總體優于男性,但在就業起薪上卻顯著低于男性[13]。各種顯性和隱性的性別歧視讓女大學生普遍存在一種焦慮和抑郁的情緒。這也提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給予女生更多關注和服務。政府和社會也需要進一步保障女性的就業和晉升平等權利。
對策與建議
1.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和選修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從大一年級就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滿足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渴求,提升學生應用心理學規律的能力,并促進學生開發自身的潛能。
2.規范完善的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和心理檔案。大一新生入學時是一個重要的心理過渡時期,也是心理問題爆發的重要時期。在入學后三個月進行全體新生的心理普查,能夠及時篩查出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同學和有潛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為他們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并建立心理檔案,保證后續工作的連續性和完善性。
3.加強高校心理咨詢服務隊伍的建設,提升心理咨詢服務的數量和質量。高校應該按照1∶3000的師生比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師,但僅僅依靠專職心理健康咨詢教師是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服務需求,這就要求高校進一步擴建專兼職心理教師隊伍,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經費建立一個高水平、穩定化的心理服務體系。
4.國家政策方面應進一步完善能促進性別平等的法律法規并堅決實施。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旨在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和支持就業的導向。只有女性的就業權得到充分尊重,才能降低在校女大學生對未來就業前景的焦慮和恐慌。
參考文獻:
[1]王建中.UPI與SCL—90的比較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3):117.
[2]姚錦,王軍.某高校大學新生2007-2011年心理健康狀況橫斷面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13,20(7):889-891.
[3]桑志芹,肖靜怡,吳垠.社會變遷下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江蘇高教,2016(6):134-138.
[4]史瓊,余志科,劉斐.2011~2014級某獨立學院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6,43(6):1064-1067.
[5]陳喆,胡瑩,楊曦,等.近5年大學新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比較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7):4476-4479.
[6]李茂生,鄔志美.我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恥感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7,30(3):383-387.
[7]高萍,王成強,王成剛.中文版就醫障礙評估量表信效度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中文版,2016,19(24):2957-2961.
[8]高萍,李麗娜,王成剛.精神疾病患者病恥感與其就醫行為的關系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6,19(1):148-152.
[9]沈瑜君,王立偉.精神疾病病恥感的相關研究進展[J].上海精神醫學,2010,22(2):119-122.
[11]丁莉,馬智群.2011-2015年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以C大學為例[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8,28(2):20-26.
[12]張敏婷,趙久波,張小遠,等.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與領悟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8,39(2):232-235.
[13]魏巍.大學生就業起薪性別差異的實證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8(6):11-16.
作者: 廖冉 徐青林 劉曉倩 單位:北京物資學院學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