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WIFI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在校學生人數的增多,由于學生心理因素、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疾病等心理健康原因引起的大學生自殺和犯罪等極端現象層出不窮,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對學生自身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現已成為各類媒體關注的焦點。隨著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日新月異,WI-FI(WirelessFidelity)覆蓋范圍越來越廣,WI-FI憑借自身優勢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帶來許多積極改變,但同時也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1]。目前大學生“低頭族”隊伍不斷壯大,鑒于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應積極研究WI-FI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趨利避害,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改善和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與水平,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WI-FI網絡已經迫在眉睫。
一、WI-FI環境對大學生心理的積極影響
1.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接收信息由被動變成主動。
過去大學生的學習是處于被動地位,大學生接收新信息的途徑主要是課堂、報紙、電視、網絡等,獲取信息的方法受客觀條件限制,很難滿足大學生對信息的快速獲得[2]。隨著WI-FI的迅速發展,大學生在WI-FI環境下,網絡信息以開放性、時效性、共享性等特點源源不斷、隨時隨地向大學生提供即時信息。一方面,大學生從課堂依靠教師傳授的知識吸收、理解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課余時間大學生主動通過移動設備(手機、IPAD,筆記本電腦)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知識,知識變得更加豐富而且有深度;另一方面,鍛煉了大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認知水平,在WI-FI環境下,大學生學習時間更加機動靈活,學習可以隨時通過網絡解決難題,減輕了自主學習的難度和壓力,學習狀態漸漸由被動變成了主動。
2.影響大學生的社交、人際關系。
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間)等自媒體得到極快的普及和推廣,改變了大學生傳統的人際交往方式,業界人士充分發現和利用了自媒體在社交中發揮的積極作用[3]。一方面,獲得公眾的認可感,減少孤獨感。高校大部分學生都是處在成長初期,學生個性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親密感、歸屬感,并建立自身與周圍人群的社會交往圈,同時獲得交往靈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在WI-FI環境下,網上虛擬社交軟件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自己對時事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困惑、糟糕的心情,不滿的社會經歷等,借此宣泄自己的消極情緒。同時,網絡上的好友可以通過留言及時解答、幫助者,緩解其失落的情緒,減輕者的壓力感,減輕不良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危害。
二、WI-FI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現狀
WI-FI網絡的普及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了解世界更加便捷、豐富。同時,WI-FI網絡的現代化與多樣性,也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和沖擊[4]。
1.部分大學生對WI-FI網絡的使用有強烈的心理依賴。
沉溺于網絡耗費大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日積月累,容易產生網絡依賴。首先,WI-FI的校園普及,再加上高端智能手機的平民化,實現了電腦和手機的無縫對接,直接導致大學校園“低頭族”越來越多,從而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身心健康也會受到嚴重損害。其次,無線網絡終端的社交軟件具有隱匿性特點,虛假信息和非道德現象,網上人身攻擊時有發生,久而久之,易形成攻擊性人格的傾向,危及學生心理健康。最后,WI-FI網絡屏蔽或者信號較差時,部分大學生無心做事,思維遲緩,情緒低落消沉,導致網絡不良精神依賴,出現相應的病態生理反應。
2.部分大學生對WI-FI網絡的過度使用導致信息焦躁癥。
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數量增長日新月異,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對信息接收、高速處理的能力相對欠缺,面對如此巨量、更新速度極快的信息,大腦神經中樞來不及分解消化,一旦信息承載量過度,大腦會自動忽略,不再存儲。從而導致人們對這些信息的感受能力與認知能力會明顯下降,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恐懼感和自我強迫的出現[5]。許多大學生一旦接收不到WI-FI信號或者信號很弱的情況下,就會感到極其不適應,變得焦慮不安、心情浮躁,會引發精神、生理的不當反應,總覺得自己錯過了重要的信息,甚至聯想此類信息會給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上帶來不好的影響,容易出現失眠、頭痛、食欲下降等癥狀,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3.部分大學生在WI-FI環境下容易造成人格的封閉。
據調查,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因為性格內向,不愿與人交流的人格封閉性行為的人群數量較多,具體表現為與周圍學生相處難度大,不愿意與人交流,獨來獨往,由此類心理問題導致學生自殘甚至自殺的事件不在少數。WI-FI環境使大學生在心理上對網絡產生強烈歸屬感和依賴感的同時對現實感到厭倦與冷漠,在抵觸現實的消極心理中,逐漸自我封閉,不能或不愿與身邊的人交流,嚴重的可能發展為“網絡孤獨癥”甚至“網絡自閉癥”[6]。這種封閉性導致部分大學生在人格上發生明顯的消極改變,學生在校與人相處自私自利,冷眼漠視,沉溺于網絡中,分不清楚虛擬和現實,周圍的人和事情于自己無關,漠不關心,甚至出現兩種不同的性格表現,學生漸漸疏遠,人際關系處理很差,時間久了,容易導致性格變得自卑、自私、怯懦,不利于大學生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逐漸失去朋友和家長的信任。
三、改善WI-FI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策
1.沉溺于WI-FI網絡的學生亟須提高主體自律性,提高對無線網的認識,充分發揮自我調控及其控制能力,充分認識網絡環境對自己成長的利弊,并學會合理、熟練地運用WI-FI環境。
對不利于心理健康的網絡糟粕信息,或者影響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信息,學會甄別、摒棄。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培養自己的堅韌性和自控、自制力,適時展現自己的愛好特長,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同時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找到一個興趣點,為自己的大學生活添色彩,制訂自己的職業規劃和切實可行的學習、生活計劃。
2.重視家庭和學校的監督作用。
學生在校期間,高校應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進行約束,院系、班級、宿舍均需配備心理健康聯絡員,限制大學生對WI-FI的過度使用的同時,提供相應的健康心理咨詢。家庭成員、社會成員之間在聚會、聚餐等社交場合,也應對使用WI-FI上網,特別是諸如低頭玩手機,對現實社交活動置之度外者,應做出相應的制止或回應,畢竟沉溺于網絡世界忽視現實中的社交活動,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造成嚴重影響。
3.高校在改善WI-FI環境下大學生身心健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高等學校時刻將積極態度植入日常的學生教學和日常管理活動中,深刻了解把握大學生在WI-FI環境中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征與心理特點,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握學生的行為傾向和網絡動態,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遞正確的網絡觀,實現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時代性、全面性和針對性,深化高校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7]。針對當前校園內高覆蓋的WI-FI環境,高等學校可以對特定空間或特定時間內對WI-FI環境進行網絡信號屏蔽,以此來限制大學生對WI-FI環境的過度使用,保障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環境,強制性減少和降低大學生對WI-FI的使用。
4.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應當系統全面。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網絡為中心載體向學生生活輻射的教與學過程,其中涉及網上與網下環境、課程、學生心理、教師素質、管理等多方面內容[8]。高校應當深刻認識到開展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主體地位,充分認識自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充分認識、了解當代大學生群體網絡心理健康基本狀況的基礎之上,努力構建符合大數據時代,特別是WI-FI環境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充分利用WI-FI環境帶給大學生的各種發展優勢,著重培養大學生合理利用先進信息資源的能力,建立一個多元化、系統化的教育綜合網,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師素質及業務綜合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最大化實現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田華喜.WI-FI環境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研究———以鄭州大學為例[D].鄭州:鄭州大學,2016.
[2]呂汶潔,李丹丹,張雪.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學生現狀[J].通訊世界,2016,(4).
[3]胡玉翠,許曉梅.移動互聯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影響及對策研究———基于心理危機干預視域分析[J].中國市場,2016,(33).
[4]郝炳金.用物理技術分析大學生網癮的危害及對策[J].中國西部科技,2014,(4).
[5]劉明,孫瑞英.網絡環境下信息焦慮癥的“弗洛伊德”解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0,(17).
[6]黃映瓊.網絡對大學生人格發展的消極影響[J].消費導刊,2008,(23).
[7]李洋.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
[8]陳琳瑩,梁瑞瓊,肖羽,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現狀[J].科技視界
作者:劉磊 吳建章 單位:臨沂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