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逐步將人類帶入網絡時代,并且迅速蔓延至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技術的興起與壯大,雖然為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對此,相關高校應該針對網絡對大學生心理造成的影響做相關研究,并結合其他高校成功經驗,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以期改變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關鍵詞:網絡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當前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
現如今,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它雖然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并為學生提供了海量信息,但是也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了巨大沖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從積極的角度來看
第一,從認知層面來看。網絡的互動性強且自由度寬,學生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只要輕點鼠標就可以進入網絡世界。這也是崇尚自由的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主要渠道。除此之外,大學生內心充滿無限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且腦海中也會存在許多奇思妙想,追求和實現夢想是當代大學生的本色,網絡恰恰可以將大學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連接到一起,滿足大學生的諸多需求。另外,對很多大學生而言,僅從課堂上獲取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其未來發展需求,而網絡具備海量信息、內容新穎、素材豐富且信息傳播速度快,這些特點為大學生獲取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提供了可能。網絡在擴大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激發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并且對提高自信心以及塑造開朗性格也有著積極作用。第二,從情感、人際交往層面來看。不同于其他階段的學生,大學生面臨著就業、升學以及情感等多重壓力,而且各種壓力也會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高而增加。網絡因開放性以及隱蔽性等特征,成為大學生釋放壓力、宣泄情緒、調整心態的首選。以某財經大學為例,該校就網絡對大學生的心理影響開展了相關調研,結果顯示,近30%的學生傾向于利用QQ等聊天工具與老師進行溝通,而有93.2%的學生認為學校校長信箱、書記信箱的設立十分合理,并會主動通過E-Mail與校領導進行溝通。其根本原因就是這種方式不會給學生造成太大的心理負擔,可以暢所欲言,相比與老師、校領導面對面的交流要有效得多。學生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較為寬松的人際關系,使彼此之間的交流更加深入。
(二)從消極的角度來看
第一,對學生認知造成影響。互聯網上存在著許多內容,包括知識、價值觀念、思想等,而絕大多數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心理承受力以及自制力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極易受不良信息或價值觀念的影響,進而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形成造成影響,甚至還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第二,網絡依賴影響人際交往。大學生特別是剛步入大學校園的新生,受年齡以及環境的影響,具有較強的情感需求。而網絡恰恰為這部分急需情感撫慰或宣泄的人群提供了必要場所,并在網絡上找到“同類”,獲得認同感。但是這種以網絡為媒介的人際交往具有很強的片面性,雖然網絡可以減輕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以及不良情緒,但是長此以往也極易讓大學生對網絡產生強烈的依賴感,并造成嚴重后果。舉例來說,小Y曾經是某重點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在沉迷網絡后,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越來越少,導致多門成績不合格,最終只能在畢業時以肄業的身份結束自己的大學生活。下面是記者與小Y的一段對話:記者:你是怎樣迷上“CQ(某網游名稱)”的?小Y:開始只是覺得好玩,越修煉分越高,感覺很刺激,最后就沉迷在“CQ”創造的世界中,再也離不開了。記者:“CQ”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小Y:在“CQ”里,我可以通過修煉成為“大神”,受人敬仰,同時我的職業是法師,很有錢,可以隨意掌控他人生死,這些是現實生活中無法做到的。記者:明知玩“CQ”會上癮,你為什么還會玩呢?小Y:它就像,開始的時候以為可以控制,但是卻高估了自己的自控力,不知不覺就上癮了,等發現并且想要戒掉時,已經晚了。記者:你認為怎樣避免對網絡游戲上癮呢?小Y: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碰它,也不要高估自己的自控力,想要憑借自己的意志力去控制幾乎是不可能的。從這一案例中可以發現,這名學生過分信任自己的自控力,但是當他一步步陷入其中時,心態也會發生細微變化,等到量變轉化為質變后,一切已成定局,無法挽回。除此之外,一旦沉迷于網絡世界,就會讓很多大學生像小Y一樣,不愿與活生生的人進行情感交流,試圖將自己真實的情感埋在心底,不愿向真實世界袒露。長此以往,就會對身邊的人與事漠不關心,一味地陷入自我滿足、自我封閉中,進而出現精神疲憊、情緒冷漠、情感匱乏等現象。
二、基于網絡環境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構建策略
(一)更新交流途徑,實現線上與線下的有效融合
目前,依然有很多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誤解,甚至還會有學生認為心理方面有問題就是“精神病”,就算遇到心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愿與他人訴說,進而發展成心理疾病。所以,為了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可以利用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以及匿名性等特征,對現有的交流模式進行改進以及優化,比如開設微信公眾號、公用QQ號等,為大學生提供發泄和傾訴內心情感與想法的平臺,老師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及時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并給予正確疏導,以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與此同時,除了借助網絡新媒體構建線上心理教育模式之外,還應該注重線下心理輔導,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態及發展需求,組織開展形式多樣、主題豐富的心理活動,建立以個體心理咨詢為輔、團體心理輔導為主的線下心理教育平臺,幫助大學生積極地開發自我意識,并培養其健全人格,充分發揮心理輔導在大學生成長階段的積極作用。
(二)充實教育內容,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由于大學生正處在從學校向社會過渡的關鍵時期,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不斷充實教育內容,以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第一,積極開展網絡道德教育。這是為了確保個人獨處時,在沒有任何外部監督以及控制的條件下,依然可以在網絡上做到言行文明、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梢哉f,網絡道德是規范人們行為的主要因素。為了切實提高大學生整體的道德修養,學??梢越Y合實際情況,組織開展相應的網絡道德教育活動,將這部分內容引進教材、引進課堂,使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得到升華。除此之外,開展網絡禮儀教育,內容包括問候禮儀、語言禮儀以及交往方式禮儀,這也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網絡道德修養的關鍵所在。第二,開展網絡法制教育。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治國綱領,雖然網絡世界的法制還不夠健全,但是由于網絡已滲透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各大高校也需要積極開展網絡法制教育。在網絡教育過程中,應該適時地加入一些傳統法制教育的有關內容,以網絡為宣傳媒介,強化法制教育效果。舉例來說,學??梢岳没ヂ摼W向廣大師生共享相關法律法規。與此同時,及時向學生傳達最新信息,引導學生時刻關注國家法律動向,以免大學生因涉世不深而走上網絡犯罪的道路。第三,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戀愛觀。大學階段學生最重要的人生感情體驗之一就是愛情,而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對于愛情缺乏正確而客觀的認知,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也很少甚至不會涉及到愛情、性等字眼,使得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對愛情存在著幻想與憧憬,完全沒有抵抗能力,這是十分危險的。因此,學校需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充實性健康教育,并定期開展關于家庭、婚姻以及愛情等方面的講座,防止大學生因為感情失敗或者感情欺騙等問題而步入戀愛誤區,影響其身心健康。
三、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環境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方式,也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沖擊。對此,學校應該改革和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充實教育內容,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運用新方法、新理念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與培養,使其逐漸成長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金露.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6(05):200.
2.王貝貝.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3.莊思,張樂.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構建策略探究[J].山西農經,2017(16):149.
4.龐超波,洪月華.“互聯網+”環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西部素質教育,2017(21):82+88.
5.裴文翠.網絡技術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教育對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
作者:張方華 單位:武漢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