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生物醫學工程大學生校企合作狀況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物醫學工程多學科交叉的特點決定了該專業有很強實踐性。校企合作是促進大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實踐能力,推動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文章初步分析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大學生校企合作現狀、存在問題、原因、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物醫學工程;大學生;校企合作
一、大學生校企合作現狀
從總體上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大學生校企合作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而且正在不斷深化。很多企業與高校簽訂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協議,積極接受大學生實習,為大學生指派指導老師;建設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搭建了校企合作平臺,通過校企合作項目帶動一批大學生學術實踐水平提升。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前校企合作仍然面臨不少問題。例如,高校消極安排學生實習、企業接受大學生實習意向低、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學生權益保障不到位、學生技能與實習崗位匹配度低等等。
二、大學生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當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高校責任意識不到位、企業積極性差、缺少政府推動、大學生自身素質不夠高,導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高校責任意識方面,部分高校把安排大學生到校外實習看作是一項政治任務。純粹是為了完成大學生培養方案規定的實習要求,敷衍了事,草率安排學生實習,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具有盲目性,學生權益得不到保障,積極性難以調動,實習效果不佳。企業積極性方面,企業的營利性與高校的公益性存在矛盾。部分企業不愿意花費時間和成本來培養大學生,尤其是出于人情關系接受大學生實習的企業,將接待大學生實習看作得不償失的麻煩事兒,消極安排大學生的工作。因此,企業積極性低,往往將接受大學生實習看作“雞肋”。政府工作方面,當前地方政府在推動校企深度合作方面影響有限。在“專項資金支持”“校企合作服務平臺”“財稅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保障機制”等方面的措施力度支持不夠[1],貫徹落實滯后,在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大學生自身素質方面,部分大學生不學無術、玩物喪志,專業素質低。學生實習期間不能利用所學理論知識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導致企業產生反感情緒;有些大學生在溝通、合作、執行能力等方面表現較差,不能盡快適應企業文化,工作效率低下。
三、大學生校企合作存在問題的原因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校企合作存在問題的深層原因包括:校企合作優勢互補沒有充分彰顯、校企合作沒有照顧到企業的營利性、校企合作缺乏持久動力。首先,校企合作優勢互補方面沒有得到充分彰顯。高校與企業都有各自優勢,可以優勢互補、互利雙贏,高校的公益性與企業的營利性并非不可調和。高校優秀大學生,長于理論研究;企業高級工程師,實踐經驗豐富。學生通過實習,理論聯系實際,在鍛煉自身實踐能力的同時,為企業帶來效益;高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更是如此,在促進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同時,能夠為企業解決科研、生產中的難題;企業高級工程師被聘到高校講學,傳授學生實踐經驗,能夠獲得相應報酬,還可以吸收優秀學生到本單位就業。而部分高校積極性不高,一些企業“短視”,雙方不能看到校企合作的廣闊前景,因此校企合作推進不夠順利。其次,校企合作沒有照顧到企業的營利性。企業本身就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也正是企業的利益驅動促使企業不斷創新、發展,企業重利益,輕情誼無可厚非。企業在校企合作中進行人才培養確實會消耗企業的成本和資源,因此高校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照顧企業的盈利性,不要讓企業覺得“虧”。比如,高校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可以共享教育資源、實驗室資源,共同申報政府、高校項目,共同研究企業發展問題、行業熱點問題,在雙方利益層面上實現互補,校企合作才能穩固。然而,當前很多高校通過人情關系,強行將大學生安排在企業,企業被動接受大學生實習,挫傷了企業的積極性,也達不到培養大學生個人能力的效果。再次,校企合作缺乏持久動力。當前校企合作大多是階段性的,大學生的實習期為半年或是更短,這樣企業往往不愿意接受大學生,因為企業需要花費時間和人力培養大學生,而大學生獲得經驗后,不久便結束實習,企業認為得不償失。更糟糕的是,產生這種心態后,企業往往給大學生安排一些簡單的、與專業無關的任務,將大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使用,校企合作效果大打折扣。不僅僅是階段性的實習,以項目驅動的校企合作,也經常會隨著項目結束而終止,校企合作不能持久。
四、大學生校企合作對策與建議
針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大學生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從主體上看,高校、企業、政府、大學生應該協同發力,推動校企合作深度發展,形成“政產學研用”的良好校企合作生態。高校方面,應該明確人才培養計劃和教學進度,并根據社會發展及人才需求情況及時更新;重視大學生校企合作,不折不扣執行大學生培養方案,對大學生企業實習進行實地考核,確保大學生實習取得實效;派遣高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并給予相應補貼,注重“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聘請企業高級工程師到高校講學,傳授學生實踐經驗;積極落實大學生培養方案,貫徹“雙導師”制度,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給予大學生必要的指導,尤其是要關注企業導師對大學生的指導,確保執行過程中不偏離雙導師制度的初衷;鼓勵各學院與校外企業簽訂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協議,建設人才培養基地,共享教學資源和實驗資源,以項目為紐帶,合作開展理論和實踐研究。企業方面,應以長遠的眼光看待校企合作,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接受大學生到企業實習;為大學生安排與專業對口的實習工作;為大學生配備企業指導老師;為大學生提供與實習任務相對應的報酬;為大學生提供安全保障;積極接受高校老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與高校共享教育資源、實驗資源,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促進產學研一體化;深度參與高校學生培養計劃、教學進度的制定、課堂教學、實驗設計、課外實習、畢業設計、就業指導等各個環節[2],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服務;發揮企業實踐優勢,與高校理論研究優勢互補,合作開展項目研究,實現校企雙贏。政府方面,應該積極出臺促進校企合作的相關政策,推動校企合作深入發展,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需求側對接;做好校企合作的宏觀把控,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推動校企人才培養方式和內容的多樣化;制定校企合作糾紛相關的法律制度,明確校企合作中的糾紛解決方式;樹立典型,對突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資助表揚,形成示范效應;鼓勵高校與企業合作申報政府科技攻關項目,為高校與企業合作創造機會;鑒于企業的營利性,可以在稅收政策上向校企合作企業傾斜,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對高校學生校外實習狀況進行督查,杜絕高校在落實大學生校外實習方面消極怠惰,確保校企合作實效。大學生個人方面,加強自身專業技能的鍛煉,提高專業理論、實踐能力;在校外實習、校企合作項目中,靈活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努力解決實際問題,為企業創造價值;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機會、“雙導師”制度,積極請教企業導師,提升自己;珍惜實習和參與項目機會,嚴于律己、兢兢業業;不僅要注意專業技能提升,還要鍛煉溝通、表達、合作、執行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石麗敏.國外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分析與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6,(12).
[2]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作者:盧赫明 單位: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