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礎醫學教學中比較行為學課程開設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前言
比較行為學是比較醫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多學科、多層次相交叉的邊緣性、綜合性學科,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對人類行為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并通過研究動物模型的行為內涵,建立可以評價的行為研究方法與人類行為內涵的比較,進而為人類行為研究提供基礎。比較行為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行為的遺傳學傾向、行為的生理基礎、動物行為特點和研究方法、自發和社會行為研究方法、認知行為研究方法、攝食行為研究方法、阿爾茨海默病動物模型及研究方法、帕金森病動物模型及行為研究方法等。本課程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對生物體行為的了解,也可以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基礎醫學課程奠定基礎。
2教學概況
吉林醫藥學院面向本科各專業開設了比較行為學選修課,內容涉及行為的遺傳學基礎、嚙齒動物的行為生理學、動物行為特征及研究方法、嚙齒動物的自發與社會行為研究、認知行為研究方法、攝食行為模型與研究方法、運動行為研究方法、跑臺與動物模型運動研究、阿爾茨海默病動物模型及行為分析、精神疾病動物模型及相關行為學研究、帕金森病動物模型和行為研究方法等。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性質不同,且學生多憑興趣選取,所以在教學方法上可更加靈活多樣,教學中采用多媒體結合視頻的教學形式,且二者占用學時相同,因而更為生動地展現了相關行為學案例,同時教學中結合了課堂討論、課后作業、課前提問等方式,不僅使學生加深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更加深刻的學習氛圍,開闊視野,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課程考核采用作業和平時成績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講完相應的知識點,讓學生根據知識點查閱資料,圍繞知識點書寫相關課題的近幾年研究成果,完成作業,回收率達到100%。平時成績主要考察學生平時課堂表現。課程結束后,對課程學習情況等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情況以及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課程教學。
3問卷調查
在課程結束時,對選修本課程的各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范圍包括2013級臨床醫學、醫學檢驗、醫學影像、護理學、預防醫學、藥學等本科各專業共124名學生,幾乎涵蓋了所有醫學相關專業;調查內容主要包括選修該課程的原因、課程中印象深刻的內容、期望學習的內容等,期望通過調查能夠了解學生選修這門課程的真正原因、在修習這門課程中的收獲以及對這門課程更高的期望等,從而探討這門課程在醫學相關專業開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放124份問卷調查表,收回有效問卷117份,有效回收率為94%,調查主要項目內容及結果如下。
1)關于選擇比較行為學課程原因的調查。結果顯示,66%的學生是因為對這門課程感興趣,因好奇而選修的學生占19%,只有5%的學生僅為修學分而選擇該門課程,其他原因占10%。結果表明,多數學生(85%)在選擇這門課程的時候是以興趣愛好為主,說明醫學相關專業學生對這門課程感興趣或者好奇的程度非常高,也間接反映出在醫學相關專業開設這門課程的重要性。
2)關于對印象深刻內容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動物行為特征和人類相關疾病等方面的內容印象較為深刻,分別占到64%和36%,其他(表觀遺傳學等)占4%。提示多數學生對行為學方面的知識以及人類相關疾病方面的學習興趣和效果較好,這些都是學生平時感興趣但沒有機會深入學習的內容,因而在課程結束后對相關內容印象非常深刻。
3)關于對期望學習的內容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期望更多地了解人與人以及人與動物方面行為比較的內容(分別占21%、15%),說明學生在選修這門課程后,期望了解更多相關知識,這也反映出這門課程對學生的意義。從問卷調查結果中發現,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對比較行為學課程感興趣程度非常高,一部分學生對這門課程不了解,因為好奇選擇這門課程,更多的學生對這門課程是充滿興趣的,期望了解相關知識。而經過課程學習后,多數學生對課程內容掌握較好,尤其是關于動物行為和人類相關疾病方面的內容印象更為深刻,這些內容一方面是與生活和專業密切相關的,如自閉癥、帕金森等人類相關疾病,另一方面學生對動物行為感興趣程度很高,因此,學過之后印象極為深刻。而且多數學生對比較行為學課程內容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和期望,也表明學生在學習過后,不僅了解和掌握了這門課程相關內容,而且期望學習更多,體現出很強的求知欲,而這種興趣和求知欲正是學生在醫學課程學習中最為缺乏的,也是醫學教學改革中期望激發的。隨著基礎醫學發展進步,各學科的知識不斷擴張,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不斷衍生大量邊緣學科和綜合學科。比較行為學作為一門多學科、多層次相交叉的邊緣性、綜合性學科,與行為學、解剖學、遺傳學、生理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醫學機能學、臨床醫學等有很深的關聯性,能將基礎醫學教學中的很多學科聯系在一起,從而加深學生對基礎醫學各學科的學習欲望,這正是這門課程開設的重要作用。
4意義
比較行為學與醫學專業學生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關系密切,通過比較行為學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層次地理解醫學課程。如行為與遺傳學密切關聯,比較行為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基因如何影響和控制行為;行為學與解剖學及生理學相關,每一個物種都會不斷接受來自環境的各種刺激,為了生存和繁衍,必須具有可接受各種信息的感受器,還需靠效應器和內分泌系統對外界刺激做出適當的反應,通過比較行為學的學習,可以加深對解剖結構及相應生理學知識的理解;行為學與藥理學、病理生理學及醫學機能學有關聯性,比較行為學研究中常用的各種動物模型,包括學習記憶相關的疾病動物模型如瞬膜條件反射模型、創傷性腦損傷動物模型、腦缺血模型、老年癡呆模型、帕金森病動物模型制備等,這些都需要藥理學、病理生理學及醫學機能學知識為支撐。在模型制備的基礎上,還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一些機能學實驗,如研究學習記憶行為學的迷宮(Morris水迷宮、T型迷宮、放射狀或輻射狀迷宮、Barnes迷宮、高架十字迷宮)、場景性和提示性恐懼條件反射、被動和主動回避實驗、物體識別實驗、條件性厭食癥、瞬膜條件反射、嗅覺任務實驗及種群識別等實驗。為適應21世紀醫學科學和衛生事業發展的要求,很多高校陸續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教改模式,比較行為學作為各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有利于基礎與臨床學科內容之間的結合,有利于提高基礎醫學課程之間的內在關聯,有利于學生豐富知識與提高能力。
5結語
比較行為學能拓寬學生的知識口徑、優化知識結構、提高醫學素養,有助于醫學生對基礎醫學知識的理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醫學院校本科生學習基礎醫學課程很有意義。
作者:安英 王艷春 任曠 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