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肺炎對醫學教育的反思與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20年新年伊始,病毒肺炎疫情暴發,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防控戰爭中,數萬醫務工作者爭當“最美逆行者”,迅速響應國家號召,馳援武漢,成為了保衛人民健康的戰士.在這場對我國醫療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中,中國的醫務人員已經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然而,面對疫情時我們發現,現有醫學教育存在一些問題.文章對醫學教育的改革與現狀提出了新的思考,并對培養模式的建立與實施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疫情;醫學教育;教學改革
2020年初,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身為醫務人員,我們責無旁貸,聞召而動,逆行而上,臨危不懼,救死扶傷,凸顯了“敬佑生命,大愛無疆”的醫者情懷.然而,面對這場戰役,醫護人員痛未定,亦應思痛.醫學生作為國家未來醫藥衛生事業的接班人,需要具有正確的職業精神,這對發揚祖國醫藥衛生事業至關重要.戰疫之際,我們醫護人員表現極為出色.但是,在疫情這把冷酷的尺子衡量下,無論是醫學研究還是醫學教育,仍然需要從宏觀到微觀予以嚴肅的審視和反省.那么,如何培養醫學生的“抗疫精神”,如何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及正確的價值觀,醫學生身為醫療行業的未來應具備什么樣的品質?醫學的本質就是維護和增進人類健康,在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此時此刻,服務于醫學的源頭—醫學教育,也應反思和改進.因此,加強醫學教育,培養全面型醫學人才至關重要.
1肺炎疫情下醫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傳統“三段式”培養及存在的問題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醫學教育以傳統生物醫學模式為基礎,分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與臨床實習三個階段培養醫學專業人才,即“三段式”培養[1].這種培養模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為我國醫療行業輸送了無數優秀人才,部分緩解了我國醫療行業的缺口帶來的壓力,也明顯改善了我國居民的醫療衛生條件.目前,我國針對醫學教育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基于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已經被醫學院校廣泛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臨床實習也開展得較好,而技能模擬培訓采用率并不高,線上教學研究也很少被用到[2].另外,醫學教育研究的局限性也在于忽略了醫學生臨床實踐和應急能力的培養,忽略了醫師職業精神的培養,在應對公共衛生危機中存在著明顯的短板.戰疫之際,我們醫護人員表現極為出色.但是,在疫情這把冷酷的尺子衡量下,無論是醫學研究還是醫學教育,仍然需要從宏觀到微觀予以嚴肅的審視和反省,讓我們警醒并改進,嚴防將來醫學人才的缺失和“疫”流再度泛濫[3].
1.2缺乏對公共衛生專業的認識和理解
公共衛生是關系到國民健康的公共事業,包括對重大疾病尤其是傳染病的預防、監控和治療,以及健康教育和免疫接種等.首先,臨床專業的學生缺乏對公共衛生專業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課程安排中,公共衛生相關課程只是考察類學科,導致公共衛生學科發展明顯弱化,也與臨床醫學脫節[4].其次,對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投入過低,公共衛生從業者的待遇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肺炎的早期,由于臨床醫務人員對傳染病的認識程度不夠及防護意識不足,導致肺炎的大范圍傳播,暴露出我國現有的醫學教育課程缺乏系統性的安排,缺乏對醫學生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培養.
1.3偏重重點科室
當面臨專業細化時,醫學生更愿意選擇心內科、神經內科和婦產科等“大科室”.而急診科、感染科、重癥醫學科和兒科等成為了多數學生不愿意選擇的冷門學科.當疫情來臨時,我們需要大量的急診、重癥和感染科的醫護人員,而這些科室的醫護人員緊缺,為抗擊疫情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1.4“淡化”臨床技能
急診急救技能、重癥室搶救設備的使用和傳染病防護意識是每一個醫師都應該具備的.在進倉治療肺炎之前,醫院對醫護人員進行緊急培訓,現場學習急診技能和傳染病防護知識,充分暴露出相關技能培訓不足的短板[5].
2肺炎疫情下對醫學教育改革的對策
2.1強化預防意識
古人云:“大醫治未病”.但日常的臨床工作中,部分醫師偏重于疾病的治療,而忽略了預防.新時期的醫療要將預防、治療同康復相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結構,在教學中要將這部分內容滲透入課堂,讓學生重視預防,學會預防,指導預防,防患于未然.
2.2加強傳染病防護教育,增加臨床技能實踐訓練
迎戰疫情,先打基礎.醫學院校要加強傳染病防護教育,增設戰時醫護演練,當需要逆行救治患者時,醫護人員具備良好的防護技能,在救治患者的同時保證自身零感染風險.此外,我們應當進一步增加實踐操作訓練在學習中的比重.這一次的疫情證明,空有理論知識而缺乏實踐經驗絕不可取.在面對緊急情況的時候,迅速做出正確的應對措施,是每一個醫師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增加技能培訓,將實踐同理論教育相結合,深化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培養召之即來,來則能戰的優秀醫師.
2.3重視科研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能力.科學研究是推動醫學發展的關鍵.在抗擊此次病毒肺炎的過程中,除了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外,還有一群在實驗室埋頭工作的醫學科研工作者.他們日夜奮戰,為分離毒株、檢測核酸及早日研制出病毒肺炎的疫苗而努力.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臨床醫師應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2.4平衡學科之間的權重
在安排教學時,要重新均衡各個學科,保護醫學學科的完整性、獨立性,建立醫學教育科學、理性、完善的頂層設計.醫學生不僅要注重專業學習,更要注重對公共衛生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加大投入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公共衛生人員待遇;提供有效保障,促進公共衛生學科發展,使之與臨床醫學有機結合;提倡醫學生報考預防醫學專業,促進高層次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減少人才流失.面對疫情,我們發現流行病學專業隊伍短缺.疫情早期,臨床醫務人員防護意識和能力不足帶來的嚴重傷亡,充分暴露了我國醫學教育缺乏系統性安排,在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危機中存在明顯短板.只有重“技”而不輕“道”,重“治”而不輕“防”,重“專”而不輕“全”,在應對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之際,才能沉著應戰,能戰亦能勝.注重“小學科”人才的培養.當疫情瘋狂蔓延,時間就是生命.當下,我們應當更倚重人數不多的重癥學科,實現多學科會診,加強對“小學科”(如感染學科、病理學科、麻醉學科、兒科學)人才的培養.建立健全醫院“發熱門診”,選出各省會城市的后備傳染病“小湯山”醫院,并增加醫學生在發熱門診及傳染病院實習的機會.
2.5線下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
根據疫情背景的需求,醫學教學的模式及理念需要做出調整,形成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建立以“成果為本”的“全人教育”和“素質教育”[6].將醫學教育的重點從傳統課堂的知識傳授轉移到生活、學習及道德素質等多個方面的全方位培養,靈活利用新型教學器材,科學規劃原有課程,與生物信息技術、公共衛生及醫學人文等學科相結合,爭取培養出知識掌握深厚、實踐技能熟練、具有創新精神且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新型醫學人才.
2.6注重醫學人文教育
厚德而后為醫.這場抗疫之戰,正是我們醫學教育鑄魂育人的關鍵時機.我們要培養高年級醫學生主動請戰的精神,已在實習的醫學生更要跟隨臨床醫師戰斗在一線.我們不能僅僅為眾多醫護人員“逆行”而感動,更需要立德樹人,培養出有為醫學事業獻身精神的醫學生.在注重醫學臨床知識技能教育的同時,應該更多地增加醫學人文方面的教育.做醫師不僅要醫術精湛,更要心中有愛,真正做到大醫精誠,做到醫者心中有國有家,擁有家國情懷[7].當代醫師應以身作則,以榜樣的力量鼓舞、帶動學生自發地培養自身人文關懷精神及傳統優良品質[8].中國不缺少勇敢的義士,但作為醫學行業的未來力量,應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可有辱前輩的功勛.
2.7中西醫共同進取
在抗擊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全國有一些病例應用中醫藥進行治療,而“清肺排毒湯”也正式被編入第六版診療方案之中[9].由于基礎理論的不同,中西醫之間的爭辯從未停止,但其中一點不可忽視,中醫藥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病情并縮短了治療的周期[10G11].此刻,我們應停止無意義的爭端,應推進中西醫通力合作,共同為人類的健康增添福祉.作為醫學生,一邊要感受著前輩們“大醫精誠,大愛無疆”的博愛無私精神與為祖國奉獻的一腔熱血,一邊要做好自我提升.在下一次的挑戰中,成為抗擊病魔的主力軍,英勇地沖向戰斗的前線.打鐵還需自身硬,醫學生在學識上要向知識淵博的前輩們看齊,也要在這種敢于為國、為民、為蒼生而拼搏的勇氣上向英勇的前輩們學習,做有能力、有擔當的新時代醫學生,將來才有能力從容面對全國性甚至世界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從而為國家衛生與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曾旸.現代醫學教育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政策研究,2011(7):61G63
[2]高玉艷.現代醫學背景下加強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醫學教育管理,2017,3(6):461G464
[3]嚴慧芳,張秋霞.抗擊疫情,中醫藥效果受熱議[EB/OL].
[4]孔暢,翟慶峰.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案例分析:以英國兩所高校為例[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9,33(3):291G294
[5]王彩鳳,張瓊,吳夢茹,等.急診科規培教學的醫患溝通技能的培養內容與方法探討[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9,33(5):610G613
[6]李雯雯,李小玲,趙蔭環.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國內醫學教育中的研究現狀[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9,33(5):518G522
[7]劉楠.大健康人文下醫科類高校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1):51G53
[8]王旭,崔軼凡.“四個回歸”對醫學本科教育的啟示[J].醫學教育管理,2018,4(6):520G525,536
[9]陳國強.痛未定亦需思痛:疫情下反思醫學教育[EB/OL].
[10]胡琦,朱定耀,肖玉潔,等.多軌教學模式在中西醫結合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醫教育,2019,38(2):29G31
[11]胡琦,朱定耀,宋煒熙,等.中西醫結合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淺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3):6G7
作者:朱琳 王子桐 王羽晴 周萍 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