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人才培養中的文化自信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實現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必須樹立文化自信的精神。針對當前我國醫學人才發展面臨的時代特征和趨勢、培養存在的困境,醫學人才培養中需要將醫德教育和醫師職業精神教育融入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醫教協同、多方聯動”的中國特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挖掘中醫文化精髓,加大其傳播和教育力度,加強醫學領域中的話語權,用中國思維推進醫學的進步和發展。
一、我國醫學人才發展面臨的時代特征和趨勢
(一)中國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水平,其世界影響力發生深刻變化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政治地位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國已穩居世界經濟總量第二的位置,我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已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和“G20杭州峰會”等國際舞臺上充分彰顯。當今的世界各國無論大小、貧富、強弱均不可忽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這一切都使我們面臨前所未有之機遇,也讓我們面對更多更大的競爭與挑戰。醫學作為世界共通的學科,也在這樣的機遇和挑戰面前展示著嶄新的特征和發展趨勢。迎接新時代新變革帶來的新要求,醫學人才的培養必須勇于創新,樹立自信。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功,深刻影響著醫學人才的發展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形成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形成了比較鮮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了指導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體制日趨完善,中國特色醫療衛生制度的發展方向日益清晰。因此,在盡量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現實面前,醫學人才的數量、質量、能力、水平都面臨著嶄新的挑戰。只有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培養醫學人才、堅定不移地結合中國實際培養醫學人才,才能有效解決醫學人才不足的問題,才能培養出醫學領域中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也才能構筑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使用中國話語體系的現代醫學理論。
(三)“健康中國”的落實對醫學人才的需求呈迅速擴張態勢
2016年8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提出了“健康中國”的理念,引起了醫療衛生領域的大變革;2016年10月出臺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和美麗愿景。報告再次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3]?!瓣P注健康”“全民醫療”等理念成為人民群眾的共同訴求。這些改革措施和發展目標都對醫學人才提出質量和數量上的迫切要求,推動著我國醫學人才培養必須實現創新,必須尋找中國特色的醫學人才培養路徑。
(四)醫學發展的國際化和中西醫交融互通需要醫學人才培養理念的轉變
互聯網的深度發展,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使醫學在世界范圍內更廣泛的交融。建立在解剖學基礎上的西醫理論與中國傳統的中醫理論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相互補充和共通共融的局面。這些特點對我國醫學人才的培養提出新的要求,打破原有西醫院校重西醫輕中醫的觀念,改變原有中醫院校重中醫輕西醫的特點就成為勢在必行的選擇。
(五)緊張的醫患關系引發了對原有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近年來,頻繁發生的醫患沖突成為社會熱點問題,引發民眾的關注和熱議。緊張的醫患關系加劇了患者對醫生的不信任感,而醫生成為了部分人眼中最危險的職業。這些現象一方面暴露出社會改革深層次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促使醫學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反思原有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更符合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醫學人才的培養路徑就成為對醫學教育工作者的迫切要求。
二、當前醫學人才培養存在的困境
(一)重技術輕醫德導致醫學人才發展片面化
現代文明的發展使機器越來越多地代替人的勞動,而技術的進步和智能化的出現,使得醫學更多地依賴儀器的支撐。于是,醫學人才的重心逐漸走向了越來越細化的技術層面,因而也帶來了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重技術培養、重醫療技能的趨勢。然而,隨著現代社會中“人學”精神的復蘇,醫學也開始轉向“生物—社會—心理”模式,由此,原有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中重技術輕醫德的理念受到嚴重挑戰。醫學教育工作者認為,舊有的醫學人才的片面化培養模式是造成其發展困境的重要因素。
(二)重理論輕實踐帶來醫學人才成長周期長
現有的醫學教育體系中,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在五年的本科醫學教育時間中,理論學習時間約占總學時的五分之四,且在不斷擴招的情況下,僅有的實驗實訓條件被迫承受更多學生的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實踐效果。但是,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醫學生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光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才能勝任崗位需求。于是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后相當長時間的實踐就成為醫學人才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這無形中造成醫學人才成長周期延長的現象。
(三)重數量輕質量造成醫學人才培養低質化
在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的過程中,由于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和教育理念相對落后,使各教育機構紛紛通過擴招來增加收入,醫學院校也不例外。于是在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考量的重心變成了多招學生帶來的經費收入。由于醫學人才培養中的實踐環節所需的條件,如醫院、實驗室、儀器設備、耗材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于是在經費有限的條件下簡化培養程序就成為無奈的選擇。面對學生人數的激增和實習、實驗條件的不足,教育組織者一方面減少能力提升的培訓環節和時間,一方面加大分組人數使更多同學共同完成一次實驗。因此,醫學人才培養的質量就無法保證,結果是走向工作崗位的畢業生能力下滑、水平降低。
(四)重效益輕能力導致醫學人才培養功利化
我國高等教育的投入機制不健全,尤其是地方院校在財政投入不足的條件下,為了學校的正常運轉和收入的逐漸增長就將辦學的關注點從人才培養質量轉向辦學效益的最大化。于是學校招生人數逐年增加,學生規模日益擴大,大班教學成為了常態,學生能力提升的空間未能有效拓展。正是醫學教育中濃厚的功利化色彩,使得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呈現下滑態勢,一定程度上也是當前醫療事故頻發、醫患沖突嚴重局面的根源。
(五)重西醫輕中醫導致醫學人才思想嚴重西方化
現代醫學理論來源于西方,當前領先的醫學技術也主要在西方。我國目前學習傳承的醫學技術、醫學理論、醫學思想,甚至醫學教育的體系都籠罩在西方話語體系之中。于是在學習、傳播和思考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了西方先進我們落后的觀念,也不可避免地在醫學生思想上深深翻下了崇尚西方的種子,甚至有小部分學生形成了唯西方論的態度。然而,醫學事業在我國的發展必然需要結合我國的國情,需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思想。同時要求教師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將傳授知識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因此,醫學人才的培養需要我們樹立文化自信,尤其是醫學文化領域中的自信。
三、用文化自信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醫學人才
(一)將醫德教育和醫師職業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著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學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保耙鰪姷缆纷孕?、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4]。這就明確表明我國的高等教育必須有明確的辦學方向,必須堅定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醫學教育也一定要體現這一要求。因此,在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將醫德教育和醫師職業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樹立醫學人才為人民群眾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理念,才能使醫學人才成為我國社會主義醫學事業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醫教協同、德醫交融”的中國特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切實落地
我國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與世界其他國家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有著根本的區別。為了加快構建標準化、規范化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中國特色現代臨床醫學教育制度,我國在2014年出臺了《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指出醫學人才的培養要調動醫學院校、醫院、醫療衛生事業管理部門的力量,通過醫教協同的方式實現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革新,真正建立起中國特色的標準化、規范化醫學人才培養模式[5]。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現有衛生計生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以更好地開展醫療衛生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醫教協同、德醫交融”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既符合我國醫學教育的現實,又體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是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現。
(三)深入挖掘中醫文化精髓,加大其傳播和教育力度
中醫是中華民族精神財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它不僅蘊含著博大精深的醫學思想和技術,而且包含有培養醫學人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和途徑。深入挖掘中醫文化的精髓,用現代語言和思維方式解讀中醫文化,并將其貫穿于醫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不僅是傳承中醫文化的需要,也是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體現文化自信的需要。同時,將中醫文化中“醫者仁心”“懸壺濟世”“大醫精誠”等核心價值觀引入醫學教育,必將有利于醫學人才養成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相依并存的理念,有利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醫學人才。
(四)加強醫學領域中的話語權,用中國思維推進醫學的進步和發展
用文化自信推進醫學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在醫學領域中的中國聲音。當前,醫學體系、醫學技術、醫學理論的話語權基本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中,我們培養的醫學人才在國際上很難得到公正的評價和認可。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們沒有話語權,我們在醫學的進步和發展中占據的地位不夠,在醫學尖峰缺乏足夠的領先能力和人才隊伍。因此,加強醫學領域中的話語權,用中國語言和中國思維解釋醫學、發展醫學,是中國醫學崛起的關鍵,是體現醫學領域中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是培養世界領先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必然選擇。總之,醫學事業的進步離不開文化自信,醫學人才的輩出離不開文化自信,醫學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文化自信。樹立文化自信,才能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并使其蓬勃發展,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真正騰飛,才能將中國精神永續傳承。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2).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3).
[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4).
作者:董海濤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