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有線電視光纖入戶工程方案比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光纖入戶,網絡提速”,科技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國內的網絡平臺多樣化,三網融合時展迅速,在現有的基礎上既要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也要懂得對資源合理使用,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投資。本文從技術的設備和對比完全FTTH入戶與FTTH原有同軸電纜入戶兩種方案的優缺點,幫助大家更好地進行選擇。
關鍵詞:有線電視;完全FTTH入戶;FTTH原有同軸電纜入戶
互聯網時代已到來,網絡信息的龐大已日漸成熟,我國網絡系統又較為發達,在這種大背景下,對信息的需求量在穩步提升。現如今,人們已習慣了坐享云端服務,習慣了開著電腦便看遍世界的大事小情。2013~2015年,我國實現了三網融合的技術推廣,現以普及三網融合全覆蓋,有線電視網絡正在向下一代數字廣播電視邁進,在2020有望實現數字廣播電視的全覆蓋。三網融合背景下,高速率寬帶已然成為趨勢,也將是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1光纖技術的特點介紹
FTTH光纖入戶是通過物理布線的方法傳輸網絡信號的一種光纖傳輸方法。FTTH的核心主要是提供大容量寬帶,對數據、波長、格式、速率和協議都很透明,且對環境的要求不高,方便維護。它的入戶也是實現網絡重組建設中避免多網重疊和資源浪費現象的發生。FTTH原有同軸電纜入戶是在同軸電纜的單獨建設PON網絡進行傳輸,它的優點是節約了ONU的成本問題,EPON轉接技術采用的是波分復用技術,它的下行波長為1490nm,上行一般為1310nm,如果針對有線電視信號而設定的波長就會改為下行波長為1550nm。同樣的在下行方向上,OLT是以以太幀的編碼連續比特流,通過光分器傳至光纖上,然后ONU接收其信號,解碼識取信號終端,送至上層處理,經授權發送符合的以太網物理層要求。
2完全FTTH入戶與FTTH原有同軸電纜入戶兩種方案的比較
2.1完全FTTH入戶
完全FTTH入戶無論是機房還是到樓內都是采用光纖部署,完全脫離放棄鋪設同軸電纜。OLT上端融合視頻和音頻等數據信號,它可單獨連接每個大樓的終端。能夠在視頻和音頻等數據信號實現同時輸出,并在大樓內的配電箱中采用1∶32分光比的分光器將每路的光纖信號傳輸至樓內連接到用戶。在每戶的家庭中運用的是I-24IGONU設備,該項設備能夠把傳輸至接口的視頻和數據進行分離。視頻業務被I-24IGONU設備分離開來輸出到電視機頂盒,然后傳輸至電視屏幕呈現圖像,而數據業務則是被分離開后被FE接口連接,然后傳輸出去。它能夠很方便地實現數據傳輸的多樣化,方便實現業務的分開。
2.2FTTH原有同軸電纜入戶
由于ONU終端價格過高,人們找到了新的解決辦法,就是在原有的同軸電纜的前提下,單獨建設PON網絡,視頻點播和視頻流僅通過原有的有線傳播,而數據則通過建好的PON網絡進行傳輸,能夠大大降低ONU設備的昂貴花銷。OLT放置在小區機房設備上連接互聯網數據和語音業務,用PON連接電纜接入到每棟樓,并通過事先放置好的1∶32分光比的分光器進行連接至每戶用戶。光纖的設備這里采用的是德國制造的RG200O-CA,這臺儀器具有2個語音接口和4路百兆口。
2.3優缺點對比
技術方面PON光纖無論是在成本控制上還是寬帶需求和業務發展方面都有巨大的優勢,完全FTTH入戶在單纖三波的隔離中存在問題,數據頻率偏低,電視視頻光功率偏高,需要很高隔離度的合波器。對于DOCSIS3.0技術,自身的1個有16下行信號板卡,綁定有8個信號通道,能帶動40戶居民的用網需求。相較于大用戶來說,單單帶動數據就有困難,這時就需要光節點和放大器等設備,而一戶總PON、ONU、EOC價格為887元,價格昂貴,用戶的經濟支出與信息的價值獲取會有很大的矛盾。相對來說,一套PON光纖,它的價格為787元,但隨著寬帶數的增加,CMTS技術的成本會越來越高,而PON的優勢會越來越大。
3結語
對兩種方案進行經濟比較,除去兩者都用到的管線鋪設、施工,完成的模擬小區的成本,其中方完全FTTH入戶需要的投入大概是FTTH原有同軸電纜入戶的2倍,且FTTH原有同軸電纜入戶有更多的舊區房的舊管線覆蓋的基礎,可更多地應用于原有的HFC網絡,降低改造成本。采用OTN設備入網配合電交叉互感,也能更方便業務傳送之間的交叉環節出現的網絡不穩情況,大大省去了OSN8800的設備成本,也能為下一代廣播網絡提供更大容量和高速下載的開發基礎。
參考文獻:
[1]魏向陽,海喆.有線電視光纖入戶改造工程方案比較[J].有線電網理論研究,2014(9).
[2]陳小紅.淺談有線電視光纖入戶改造工程方案比較[J].有線電網理論研究,2014(19).
[3]林懋松.淺析有線電視光纖入戶改造工程方案技術探討[J].有線電網理論研究,2013(5).
[4]王謙.有線電視光纖入戶改造工程方案比較[J].有線電網理論研究,2011(11).
作者:賴亮亮 單位:江西省廣播電視網絡傳輸有限公司宜春市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