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談民族院校生藥學實驗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生藥學教學現狀著手,結合民族院校現有的教學條件和資源對生藥學實驗進行了改革探索,使學生學習中由被動變主動,理論聯系實踐,提高生藥學實驗教學質量。
關鍵詞:生藥學實驗;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生藥學是應用本草學、植物學、動物學、化學(包括植物化學、藥物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等)、藥理學、中醫學、臨床醫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來研究生藥的基源、鑒定、有效成分、生產、采制、品質評價、醫療用途及資源可持續性開發利用等的一門學科[1]。生藥學實驗是藥學專業的必修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在前修課程藥用植物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學習,使學生掌握生藥鑒定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熟悉各類藥材的鑒別特征,加強學生對生藥學基本概念的理解,為學生走出校園,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準確識別與鑒定生藥、制定質量標準、開發可利用資源及新藥應用研究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現今科技不斷發展變化,無論是生藥種類、品質的變化,還是相關學科新理論、新技術的發展,生藥學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豐富和擴大。而傳統的生藥學實驗教學模式主要是藥材性狀、顯微與理化鑒定為主,教學形式與內容已無法滿足習慣在網絡普及、巨大信息量包圍下自主學習的學生的要求,所以針對目前實驗課教學的不足,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和現有條件,嘗試在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上進行改革探索,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適合時代要求的生藥學人才[2]。
一、生藥學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生藥學實驗課程學習模式多數是實驗老師準備好相關的試劑、工具、儀器以及藥材、飲片、粉末,課堂上教師講授實驗目的、實驗用品、實驗內容方法、完成實驗報告,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教學,投影屏幕上會展示部分藥材與飲片圖片、切面簡圖與顯微圖片等。學生徒手切片、顯微制片(橫切、縱切、粉末),參照書本圖示或者請教老師,顯微觀察辨識顯微特征,進行顯微繪圖。實驗報告內容差別不大,以顯微特征圖為主,無法避免學生的抄襲行為,不能真正衡量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課堂形式單一,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生藥學實驗課的主要內容涵蓋生藥的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理化鑒定,而其中顯微鑒定占60%以上的時間。性狀鑒定實驗多為通過生藥材的飲片認識生藥材,而關于原植物的形態幾乎沒有涉及,缺乏對生藥基源植物形態的直觀認識和鑒別能力的培養[3]。顯微鑒定課時安排較多,理化鑒定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簡單的顯色反應和薄層鑒別,對新技術如指紋圖譜、DNA分子遺傳標記等技術運用較少,這些內容單調、枯燥,學習方式簡單被動,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很多重要的理論要點在實驗中未能得以驗證和深化,導致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內容零散不成系統,缺乏綜合分析運用的能力,達不到教學效果[4]。因此,結合生藥學學科的特點和學校現有的資源、實驗條件,提出生藥學實驗改革的一些建議,力求能充分發揮學生參與實驗課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使之與我校創新性藥學人才的培養目標相適應[5]。
二、現有條件下進行生藥學實驗改革探索
1.重視預習,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增加開放設計性綜合實驗。我校的生藥學實驗課通常在生藥學理論課進行一半后才開始,在上了幾節理論課后,學生對生藥有了大致的了解,這時教師可以適時簡單介紹生藥學實驗,布置學生預習,給出一定的范圍和生藥常識、幾點建議,讓學生寫出自己想了解的內容,如生活中常見的人參、枸杞都有哪些品種、質量優劣、鑒別方法、發展趨勢和思考等;藥材真偽也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真偽天麻、真偽肉桂、真偽大黃、真偽桃仁、優劣熟地、真偽陳皮、地骨皮與香加皮等多種不同真假優劣藥材,供學生選擇。實驗采用分組形式進行,每組需根據不同的實驗對象,自主查閱相關資料,成員間互相討論分析,寫出設計方案,教師對方案提出建議和意見后,各組根據最終方案獨立完成實驗。在此過程中,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理論聯系實際,綜合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在設計性綜合實驗進行的過程中,興趣帶動實踐,促進學生對相關理論的學習和理解,從而把靜態的知識點與實驗中的動態過程串聯起來,使學習變得鮮活有趣。有些方案甚至可以持續整個實驗課程,后期假期或者周末繼續進行,甚至培育出大學生創新項目或教師科研項目,實現教學相長。
2.利用校園植物、民族醫藥標本館促進來源鑒定、性狀鑒定的學習。我校的校園植物多種多樣,校園內綠樹成蔭、花香四季,主要植物有300余種,毗鄰武漢紡織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教學中充分利用校園植物,就近觀察實地藥用植物,追蹤四季,全面辨識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如早春短命植物點地梅季節性強,觀察時期短;銀杏四季變化明顯,需長期關注。自然界種類紛繁的物種使它們在形態學特征上具有種種共性與差異,大量的形態解剖學等方面的術語、概念和知識信息在實物面前也變得生動起來。源植物鑒別簡單準確、實用性強,同學們也積累了寶貴經驗,為以后的工作或研究打下基礎。具體教學中要因材施教,突出民族藥學特色。中南民族大學是一所直屬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現有56個民族的學生,少數民族學生比例近60%。中南民族大學長期致力于民族藥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并且建立了民族醫藥標本館。針對民族院校的學生很多來自少數民族地區,如新疆、西藏、內蒙古、云南等地,這些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孕育了極具特色的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傣族、彝族等醫學,民族醫學在用藥上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多年來,各地的學生帶來了他們當地特色的民族藥材以及成藥,這些展品對學生來說是了解生藥材、了解地方民族藥物的一個窗口,利用民族醫藥標本館結合教學,同學們用感官(眼、鼻)與觸摸、折斷等方法,以藥材形態、大小、色澤、表面、質地、斷面、氣味等為依據,對生藥進行性狀鑒定,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藥材興趣,也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及知識面[6-7],讓學生更加熱愛這門課程,而且對家鄉的事物多一分了解,對道地藥材有更深入的認識,區分道地藥材與非道地藥材,了解地方習用品、新偽品鑒別等內容,豐富了課堂。這些傳統經驗的鑒別往往簡便、有效,在工作、生活中常用。
3.通過智能手機、數碼互動實驗室豐富實驗教學。生藥學實驗課學生顯微觀察和鑒別藥材的一項重要內容,以前教師采取巡視的方式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教師可觀察學生裝片技術正確與否,但學生是否看懂藥材顯微鑒別特征,則無法當場確定。有些學生遇到問題會及時舉手示意教師幫助,有些學生則根據講義或他人之說主觀判斷鑒別特征。教師經常處于忙碌狀態,學生在等待老師指導的同時無所事事,實驗學時利用率降低[8]。近幾年,大學生幾乎都擁有智能手機。雖然性能、價格有差異,但手機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延伸到了課堂。利用手機拍照和攝制視頻,輔助顯微鏡觀察實驗及教學有很多優勢。如測茯苓菌絲長度的實驗,不同長度、分枝形態的菌絲,都可以先拍成照片,再用軟件處理后集中在一起,這樣觀察起來直觀形象,做出來的實驗結果更好。在顯微鏡下鑒定草麻黃粉末的特征方晶(嵌晶纖維)比較困難,先找到的同學拍成照片,其他同學可以傳看,再對照著自己找。由于是相同的實驗條件,同學們學習的信心增強。偶爾遇到老師忙碌,自己結合教材仍不能識別其鑒別特征,對目標組織覺得模糊猶豫的,可以同時拍多張照片,再集中請教老師,這樣既解決了疑問,也沒有耽誤實驗進度。顯微制片有時候不易重復,遇到好的制片要及時拍照留存,無疑手機是方便實用的。如麥冬和山麥冬可以通過橫切面數韌皮纖維束的數量來鑒定,學生做好的制片可以與教材上的圖相媲美,還更形象生動、直觀,視覺效果好。這些照片的留存,都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我校2015年籌建了數碼互動實驗室,數碼互動由顯微鏡系統、圖像處理系統及投影系統等組成。學生機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圖像都可隨時傳輸到計算機上,教師機可同時查看整個教室顯微鏡的觀察圖像,并可通過投影系統反映在屏幕上,這樣教師可針對反映在屏幕上的真實圖像進行講解,講授效果客觀、形象,便于學生掌握,也可以有針對性地點評單個同學,實驗指導實時有效[9]。拍攝的數字圖片比墨線圖更真實、更清晰,能直觀地反映出藥材的顯微構造,避免因理解不同或繪圖誤差造成的失真。同時也大大減輕了顯微鑒定的難度和工作量(主要是顯微繪圖),加快了鑒定的速度[10]。我們多個學期不斷累積,收集藥材、飲片、顯微、理化鑒定等圖片,制作文字說明,圖文并茂,學生可直觀地看到真實、豐富多彩的植物形態、藥材性狀、內部組織細胞構造圖像,可以極大地改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細胞后含物時,我們將馬鈴薯、半夏、浙貝中的淀粉粒,大黃、黃柏、半夏、地骨皮、射干中的結晶,都用照片展示出來,學生理解起來清晰明了,簡單直觀。因此,生藥學實驗過程中合理利用智能手機、數碼互動實驗室,可以更有效地教學,引導學生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4.考核方式改革,多種形式全面考查。以前的生藥學實驗考核基本上按照實驗報告、考勤等平時成績占70%、實驗考試占30%的比例計算成績。現在由于實驗內容和方式進行了調整,各部分所占比例也有所改變。每學期開設1—2個綜合性實驗,占總實驗成績的30%,評分時特別要參考學生在實驗方案設計中積極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表現;平時實驗報告和考勤占40%;期末實驗考試占30%。其中實驗考試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1)掌握重點生藥的辨識技能,一般隨機選擇10—20味生藥進行識別;(2)對各類代表性生藥顯微切片或生藥粉末制片的組織觀察;(3)未知生藥切片或粉末制片,通過觀察回答有何種顯微結構。鼓勵學生多參與科學研究和創新活動,將課外活動成果納入課程考核體系,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結語
隨著學科的發展,生藥學的內容不斷更新和豐富,生藥學的教學不能一成不變。探索生藥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在本科生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現有的教學資源實驗條件下,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厚基礎,重開拓,實現培養高素質藥學人才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蔡少青.生藥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夏金鑫,丁啟龍.藥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藥學研究,2015,34(1):53-54.
[3]張春平,錢徐萍,陳悅桐,等.生藥學實驗教學改革新模式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16):123-124.
[4]陳立娜,高艷坤,范君婷.生藥學實驗教學新體系的建立與應用研究[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5):371-373.
[5]帕麗達·阿不力孜,叢媛媛,米仁沙·牙庫甫,等.基于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生藥學實驗教改初探[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8,27(5):125-126.
[6]趙志敏,楊得坡,唐貴華.生藥學實驗多樣性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探索[J].藥學教育,2017,33(2):70-72.
[7]艾洪蓮,萬定榮,李正輝,等.提高民族院校“藥用植物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6,(12):45-47.
[8]石冬梅,李鵬,李志軍.虛擬實驗在生藥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16,17(4):40-43.
[9]王海燕,袁藝.數碼互動多媒體系統在中藥鑒定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3):53-54.
[10]孫志雙,朱彩鳳,金春梅,等.智能手機在藥用植物學實驗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17,(8):226-227.
作者:劉雙青 劉梅芳 周杰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