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兩項舉措促進語文閱讀深度學習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要立足新課程標準,樹立生本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營造深度閱讀學習的環境和情境,幫助學生在大腦中構建認知結構,從而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閱讀;深度學習;環境;認知結構
研究表明,一個人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心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對閱讀的文本所達到的理解層級,同時認知在心理學中的研究由來已久,當學習者處理知識時,知識會第一時間進入大腦,這是知識儲備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出現的知識卻是雜亂無序列的,但是由大腦到的知識之間本身卻是有聯系的,因此,學習者應該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將知識有序地儲存在大腦中,形成一個邏輯認知結構。教師在指導深度學習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營造深度閱讀學習的環境和情境幫助學生在大腦中構建認知結構。
一.營造深度閱讀學習的環境和情境
1.創造積極的學習文化環境學生具有可塑性,學校文化環境、課堂學習氛圍、教師素養等都會對其形成影響,為了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良好的文化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學校層面除了不斷建設校園文化,完善學校規章制度和組織機構,還要加強學校精神文明,尤其是校園氛圍的營造,只有在良好的校園氛圍和文化環境,學生才能健康快樂地學習。二是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學中教師還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應該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當學生處于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師生關系中時,他們才能產生積極的情緒,激發他們的思考能力。2.創造好深度學習的環境語言是情感的對象,文本是語言的載體,因此,文本也充滿了情感。學生有自己的情緒,當情緒化的人遇到情緒化的文章時,必然會擦出情緒的火花。在閱讀中,學生如何將文本中的情感與自己的情感結合起來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情境的設置,在創設的具體情境中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在學習過程中,大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學習時,大腦優先接收情感信號,而積極的情緒則與大腦中的神經聯系在一起,當學生的情感與情境產生共鳴,在情境中激發出豐富的情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感知,在這種情況下體驗事物的真善美,發展自己的價值觀,提高自己的能力。首先,要初讀入情。初讀是學生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教師要創設相應的情境,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一般來說,學習動機是學習的動力源,是教學成功的第一步,教師可以根據不同課文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情緒,比如聯系學生的實踐經驗,描述一個美麗的場景,設計一個懸念問題等。其次,要細讀生情。學生的情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般來說,教學中要抓好這個關鍵點,當學生在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情緒會減弱,這時教學的任務還正在進行,這時老師要引導學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進行深度學習,從而保持知識接受的連續性。在第一次閱讀文章后,老師應掌握學生情緒的變化。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由第一階段向更深層的遞進,由“入情”過渡到“生情”,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的內涵,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一般來說,在第一次閱讀后,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文句的理解,此時,教師可以使用比較閱讀和提問的方法幫助學生深入學習課文。最后,在精讀中移情。教師應該用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進入文章,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讀懂文章,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在精讀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而提高其閱讀欣賞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比較和背誦來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比如可以添加、刪除、替換或更改文章中的詞和句子,并在閱讀中體驗文章的語言意義。同時教師設置好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吸收知識,表達情感。這使得學生能夠在情景活動中將情緒和認知結合起來,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現實。
二.學生大腦認知結構的構建
認知在心理學中的研究由來已久,當學習者處理知識時,知識會第一時間進入大腦,這是知識儲備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出現的知識卻是雜亂無序列的,但是由大腦到的知識之間本身卻是有聯系的,因此,學習者應該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將知識有序地儲存在大腦中,形成一個邏輯認知結構。教師在指導深度學習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在大腦中構建認知結構。1.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知識構建(1)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感知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初始閱讀時,大腦獲取了有價值的信息,并與已有知識間形成聯結,建立聯系,對新舊知識進行融合,把新知識整合到已知經驗中,從而產生對新信息的新理解和對閱讀知識的感知,作為一個學習過程的整體,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直觀教學,而語言直觀教學就是教師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喚醒學生大腦中的形象,使學生能夠產生感知知識在大腦中的直觀形象,感受到知識的表面含義、特征和加工過程,對知識形成感性和具體的理解。(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為了獲得新信息的意義,他們需要創造知識和經驗。教師可以通過開設創造性的課程來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指導學生把閱讀中學習的方法,應用于類似的文章。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老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創新知識接受的方法,例如對相似知識進行比較、歸納和梳理,找到知識間的共性和個性特征;比較不同類型的相似知識,以了解不同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幫助理清知識之間的關系。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將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相結合。2.引導學生保持知識。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要參與知識的保存,即記憶。記憶在學生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只有通過記憶,學生才能記住知識。當他們解決問題時,可以通過記憶提取相關的知識或解決方案。因此,在指導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從多個方面入手,安排和組織好教學過程。(1)指導學生分析知識分析的過程就是將記憶中的信息進行分離,把知識分割成不同的部分然后進行組合,完成問題的解決。在閱讀文章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善于分析和思考文章,并通過分析將類似的知識內容聯系起來;同時進行知識的重新組合。例如在學清照的《聲聲慢》時,老師不能局限一首詞,作為教學的素材,要進行知識的拓寬,可引進詞人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的不同作品,然后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全面地掌握學習的內容。比如可引進《醉花陰》全詞,并展示給學生,并從詞的情感角度出發,要求學生分析這兩首詩。老師引導學生體驗這兩個詞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學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這兩首詞都表達了悲傷,但是情感的程度是差別的。在《聲聲慢》中,詞人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句,貨抒胸臆,是直接表達悲傷的句子;而《醉花陰》是“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表達作者淡淡的憂傷,讓學生整體上體驗詩歌中的情感。通過這樣的全面比較,學生對兩首詞作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詞中的情感有了深入的體悟,達到了深度學習的目的。(2)指導學生應用知識對于學習的知識,學生只有在實際應用中才能深刻地記憶和感受,真正把它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要給學生創造實現知識和能力間轉化的機會,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解決問題,掌握所獲得的知識。例如在學習《虞美人》一詞時,要讓學生能夠體悟詞人內心的那種亡國之痛,故國不再的思念。這時老師可先給學生介紹前人對作者的評價,然后引導學生理解詞作內容,結合自己的理解來完成學習任務,比如讓學生自己談對作者的認識,可通過寫作小練習的形式,讓學生寫一篇簡短的人物評價,來表達自己的認識,通過這種讀寫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總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所在,而深度學習能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更上一個層級,所以在平時教學中一定要注重深度學習的策略。
參考文獻
[1]楊凱,王真紅.深度教學例析[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1.
[2]葉曉蕓,秦鑒.論淺層學習與深度學習[J].教育技術導刊,2006.
[3]張浩,吳秀娟.深度學習的內涵及認知理論基礎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
作者:薛婉鶯 單位:甘肅省莊浪縣紫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