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文教師語言藝術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教師的語言要生動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講述語言要說到學生心里去,就能撥動學生心弦,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學生就會在真情實感的體會中,學到知識,而不覺得生硬。語文教師的語言,要盡量喚起學生已有的經驗,同時善于做貼切、形象的比喻,把難于理解的知識變得易于接受,把抽象的道理講得活靈活現、有聲有色。必要時,還可以適當運用一些幽默的語言。教學雖然是一個嚴肅的工作,但是并不排斥語言的幽默。一段恰如其分的幽默插語,不僅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同時還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生學到知識,同時陶冶了情操。
二、教師語言要有啟發性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探索、去挖掘知識的內涵,而不是教師越殂代皰。啟發,就是不要把事情的結果說完、說盡、說全,而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言猶盡而意無窮。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善于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他們去感受和掌握新知識,給學生指出一條通向知識海洋的大道,然后讓學生自己步入知識的殿堂。蘇東坡說過:“言有盡而義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意味著說話,寫文章要注意含蓄、有啟發性,不要太直露。當然,這里不是說教師講解不要透徹的講解,而是先啟發,然后調動學生積極性,動腦動手,然后做粗深的講解。這樣,學生就理解深刻,掌握扎實。
三、教師在備課中多下功夫,力求精準
教師在講臺上所講的語言,都應該在課前作充分的準備。備課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書面語言加工成教學語言,把晦澀難懂的地方盡量變得通俗易懂。善于使用斷句,在講課前提示主要內容,也就是導入語,這個提示性的說明就像一篇文章的題目,要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要自然地引申到所講的內容之中,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分析,理解教材的內涵和寫作方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學會作者的寫作思路,掌握寫作方法。在教課結束時,做一個簡單的小結,概括講過的內容,指導學生理清思路,加深印象,便于知識的系統化,加強牢固性。有經驗的老師,他們不僅課前進行周密的考慮,并把它寫在教學反思上,課后還要總結教學語言中表達的得失,進行補充、修改。不斷完善,以便上好下一節課,這樣,使自己的語言不斷改進,不斷提高。以上就是狹義的備課。廣義上的備課,還包括教師在課外,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上網了解新聞,吸收各方面的知識,不斷更新知識。因為教師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語言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師的語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學修養的深度,取決于觀察能力的高低,取決于生活的閱歷。所以要不斷擴大知識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精心備好每一堂課。
四、語言要生動,語文教師還要提高自己的口語水平
用普通話講課,不僅標準,而且具有親和力,同時也提倡講普通話。有的教師用本地方言講課,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一旦說普通話就吞吞吐吐,不知如何表達,這些都是平時不練普通話的后果。我們平時就該多聽廣播,多聽錄音,多練習發聲、咬字、吐詞的訓練,盡量達到規范、標準,形成良好的習慣,為語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教師語言要具有啟發性,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他們有渴求知識的欲望,而生活經驗又不足。所以,教師的語言就是要根據這個對象而變化自己表達的內容、方式和方法。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上,引導他們達到更高的境界。學生此時在想什么?有什么疑問?看法有那些不同?都需要教師及時地把握,從而機智靈活地處理教師自己的語言。教師熟悉學生的語言,一方面,可以了解他們的語言特點,從而恰當地組織自己的語言,以便于他們的學習和接受;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他們語言中的缺點和問題。這樣就能在教學當中注意、加以改進和糾正,所以教師深入學生,會傾聽學生的語言,了解他們的需求,這是使自己的語言能夠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的重要保證。具體到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創設輕松、和諧、愉悅的環境。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學習。
六、誘人的導入語,喚起學生進入意境
正如事業的成功需要良好的開端一樣,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出色地教好每一節課,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選擇好每一篇課文的導入語很重要。根據所教文章題目的不同,可以運用不同的導入語。有時,可以運用簡短的故事導入。
七、巧妙的過渡語,激起學生深入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分析完第一段馬上就分析第二段,勢必會讓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即使老師對每一部分分析的完整無缺,也不見得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不妨采用巧提問題的方式,引起學生對課文的思索。教師可以運用生活中的小片段、小故事或典故進行過渡。在教學的整個環節中,根據文章的內容,在適當的時候加入一些幽默詼諧的語言,既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在分析《白楊禮贊》的過程中,講過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之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說一段話。有位同學大膽地站起來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我村的兩個男青年在一起談論他們各自的女朋友,一個說:“我的女朋友真漂亮。”另一個接著說:“我的女朋友并不漂亮,可是,一次她在行路的過程中,有個男青年在用眼不停地瞟她時,竟掉進了路壕里……”他的故事引得學生哄堂大笑。雖然在課堂上講這樣的故事不夠文雅,但說明了他開動了腦筋,理解了這種手法。我就借題發揮,進入了對課堂內容的分析,學生準確地找出了“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它是樹中的偉丈夫。”也是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
八、設置懸念的結束語,引領起學生情感的線索
在教學小說體裁的文學作品時,運用這樣的結束語是最恰當的。比如,《七根火柴》這篇文章,教師可以分析到無名戰士向盧進勇轉交火柴的過程中戛然而止,提出這樣問題:無名戰士的生命如何呢?盧進勇完成任務了嗎……欲知后事如何呢?且聽下回講解。運用這樣的結束語來完成本節課,是很有吸引力的,讓學生在課外活動的時間時刻牽掛著主人公的命運。有時,也真能起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藝術效果。總之,教師的語言是教學工作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作為一個教師,必須經常注意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講究語言藝術,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優異的教學效果。
作者:趙海霞 單位:山西省長治市郊區職業高中
第二篇:語文教師課堂語言藝術
一、探幽須曲徑
游覽園林人們喜歡沿回廊覽勝,或沿著曲徑探幽。欣賞文學作品,讀者也都有“文似觀山不喜平”的感觸。這個審美情趣反映到課堂教學中來,學生也希望“好像源頭通曲水了”,從而達到曲徑探幽的目的。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要把和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等引入課堂,做到調動自如,游刃有余,或塑造形象,或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新奇多趣,易于理解知識。為了引導高爾基的《海燕》文章結構和內容,不少老師喜歡問學生:全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大意是什么?而有的老師教學這篇課文時,卻一反常態,這樣問學生:這篇散文詩是由三個畫面組成的,每幅畫上有背景,有海燕的形象,請你找找看是哪三幅畫面?同一個問題,由于問的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樣。單刀直入總是容易讓學生感到厭倦、枯燥。《雨巷》教學中作者簡介:“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知道作者的基本情況?根據學生回答師總結:“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戴望舒出生于三月五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作者簡介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但也是容易落于俗套的一個環節,這簡單的環節也應想方設法去挖掘新知,把學生帶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二、善教尚幽默
善于教學的人要崇尚幽默的教學風格。培根曾說:“善讀者必善幽默。”莎士比亞也說過:“幽默風趣是智慧的閃現。”幽默是高品位的文化。聽之有趣輕松,思之意味深長。幽默是語言花園中的一枝奇葩。有經驗的老師往往善于用一兩句幽默風趣的語言,從而取得教學行之有效的戲劇效果,使學生在輕松笑聲中加深對語文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她像坐在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這是孫犁以景襯人的寫法,用兩個充滿想象的比喻詩化了水生嫂編席的勞動場景,映現了水生嫂美好純潔的心靈,在引導學生分析后如果這樣點一句:如果讓康大叔坐在這上面,行嗎?學生會哈哈大笑,笑聲中透出了理解。相聲、小品演員備受觀眾喜愛,是因為他們的表演幽默詼諧、生動形象,讓觀眾陶醉,讓觀眾開心。語文老師也是一樣,誰能風趣幽默、妙語連珠,誰就會更加受到學生尊重和喜愛。其實學生喜歡的好教師,大多有幽默風趣的特點,不僅學生喜歡這些老師,而且一般周圍的同事也喜歡。幽默的人會更加受人尊重,更容易成為名師。易中天成為一代名師,他侃侃而談,引經據典,但是大江南北的人喜歡的還應該是這位教授的幽默詼諧風格。板著面孔的老師,即使學問再大,眾人也會不喜歡。特別是面對“90后”“00后”的學生,更應寓教于樂。幽默的風格已經成為用來駕馭課堂管理和學生的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俗話說:“不到講臺站,不知教書難。”誠然,教學涉及方方面面,關聯諸多因素,但不茍言笑、嚴肅冷漠、拒不改變就是誤人子弟。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的研究是沒有止境的,需要我們不斷求索。
作者:常江 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十一中學
第三篇:語文教師語言藝術探微
一、生動形象,讓課堂語言“活”起來
教師的課堂語言要活起來,才能把課講得生動傳神、才能吸引學生。要“活”,教師首先要善于營造一種和諧而親切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親其師”;隨著課堂探討交流的深入,教師就要善于將初始營造的那種和諧而親切的課堂氣氛,激活成既和諧親切,又催人奮進的“心理場”,給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信其道”,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舞臺,并進而“競其能”,使他們覺得語文不再是單純的字詞句的教學,而似一種游戲,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愿學、樂學。為此,教師就要特別注意加強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培養,引導學生會問、多問、愛問,給學生問的機會,鼓勵他們,給予他們問的膽量,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語言生動形象,講人如見其人,繪景如臨其境,講物栩栩如生,把學生緊緊吸引著圍繞課堂教學要求轉,從而使學生精神飽滿,興趣盎然,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抑揚頓挫,讓課堂語言“立”起來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意語調的變化,并以此來控制學生的注意。若聲音平板、基本上用一個音調上到底的課,一定會使學生覺得寡淡如水,甚至會昏昏欲睡,更不用說提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了。即使學生有那一點點興趣,也會在這種氛圍中消失殆盡。
三、語重心長,讓課堂語言“熱”起來
語言藝術是語文教師的教學生命。在教學中,教師要用藝術化的語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如同聆聽美妙的琵琶曲,收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效果,讓其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在日積月累的教學中得以陶冶和提升。
作者:耿燕 單位:江蘇省泗洪縣洪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