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掛毯及繪畫語言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掛毯藝術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藝術種類,從以實用功能為主的傳統掛毯發展至今,現代掛毯更看重的是藝術價值的表現,它如今被稱之為“墻面上的藝術”,便能深刻體現這一特點。現代藝術掛毯滿足了人們個性化的需求和精神層面上的追求,被更多的人所喜愛,它獨有的特殊審美情趣和表現形式,使之越來越具有影響力。本文從傳統掛毯的形成、發展以及它繪畫語言的表現與內涵出發,分析其在表現形式上如何改變才能得以創新,與時代同步,與生活共息。首先,對于掛毯的內容和發展歷史進行論述。其次,逐一闡述了對于傳統掛毯的創新、現代掛毯的應用表現以及對其繪畫語言的理解。最后,總結出了傳統掛毯需要傳承的精華以及現代掛毯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藝術掛毯;繪畫語言;創新;傳承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都具有能代表其民族特色的藝術,而掛毯歷經千年發展至今也是如此,從早期的游牧民族作為保暖工具的使用,到現在作為墻壁上的藝術品的價值轉變,與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審美的改變息息相關,它已然成為被當代人所接受的一種精神層面上的藝術品。所以,在設計、制作藝術掛毯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它的裝飾性是否與人們的審美需求相符合,以及掛毯風格是否與周圍環境相吻合等。掛毯現如今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逐漸走進千家萬戶,作為室內裝飾的藝術品,為人們的居住環境起到了一定的點綴和裝飾作用。它的裝飾性也主要通過掛毯中繪畫語言的表現將其展露出來。
一、掛毯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一)掛毯藝術的起源掛毯藝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發展至今,其歷史可追溯到母系社會時代,從人類開始掌握植物的編織方法開始,就有了掛毯藝術的影子。這期間的發展過程與少數民族有著緊密的聯系,眾所周知,西北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氣候干燥且寒冷,所以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以狩獵放牧為主要生存方式,在滿足溫飽問題的同時也可用動物的皮毛抵御嚴寒的天氣。然而動物皮質較硬,且毛發又極易脫落,所以人們將這二者分開使用,毛發的應用逐漸開始深入發展,毯子也就應運而生了。傳統的掛毯主要有氈毯、栽絨毯等,毯類品種豐富,工藝精美,制作過程十分復雜,取料、清洗、紡紗、染色、編織等一系列流程都承載著傳統藝術文化的精髓。
(二)由傳統掛毯到現代掛毯的轉變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新思想的出現和藝術本質的變化,讓傳統掛毯擁有了新的生命力。1981年,第一批美國藝術家來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纖維藝術專業的學者帶來了具有新時代創新思想的掛毯藝術,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傳統掛毯以實用功能為主的藝術風格,更多的藝術家們倡導提高現代掛毯的審美功能,建立起壁掛藝術研究所,展開對現代掛毯藝術性的研究和發展,傳承并創新發展這門我國傳統的手工藝。尤其是由林樂成教授推廣的“從洛桑到北京”的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為中國掛毯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讓更多的設計師可以通過展覽各自的作品進行藝術交流和溝通,為掛毯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它不僅拓寬了現代掛毯的藝術之路,還吸引了很多國外藝術家來參展,讓中國傳統民族特色散發出國際化的氣息。
(三)現代藝術掛毯的發展掛毯除了具有遮擋、保暖的基本功能以外,對裝飾性和藝術性的追求也越來越強。作為軟裝飾陳設的藝術品,藝術掛毯使人們感受到了生活的溫馨和藝術的親和,為環境增添了幾分人文氣息,拉近了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寫實還是抽象、平面還是立體,都會通過裝飾性語言呈現在人們眼前,它的裝飾風格也越來越多樣化,主要體現在材料的選擇和運用上。現代掛毯為了更好地符合當代人的審美標準,相比較傳統掛毯的制作而言,現代掛毯的材料更加多樣化,尤其是化纖材料的加入,例如帶有金屬質感的化纖材料在現代掛毯的使用中會給人帶來科技感,而傳統掛毯的材料主要以動物、植物纖維等為主要成分,給人親切溫馨的感覺。設計師們可以根據自己主觀意愿進行材料的選擇和創作,而多樣化的材料也可以帶給設計師們更多的靈感。隨著時代的發展,材料會越來越多樣化,種類更加齊全,現代藝術掛毯的表現形式也會隨之變得更加豐富起來,使其逐漸走向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發展道路。
二、對藝術掛毯中繪畫語言的理解
藝術掛毯的繪畫語言表現為設計師在對各種制作材料的充分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結合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加以自己獨特的想象、構思以及發揮,利用特定的藝術造型手段制作出具有主觀特色和深刻內涵的掛毯。藝術掛毯的繪畫語言內容一般包括繪畫的組織構圖、繪畫技法和題材等方面。這些繪畫語言的深度和廣度會直接影響到藝術家的創作。顧名思義,運用不同的繪畫語言制作出的掛毯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繪畫語言早已成為設計師和藝術家們表達自己思想的工具。在制作過程中,即使有很多材料和工具可以選擇,但是都離不開繪畫語言的表達。本段著重從繪畫語言主題思想的進步以及部分表現內容去分析,在對傳統掛毯加以創新和發展的基礎上形成新式現代藝術掛毯,比以往更具有思想性和現實性。
(一)對主題思想變化的理解現代藝術掛毯作品以其藝術內涵的表現為主要創作形式,藝術家們的情感可以直接反映在作品中,通過對掛毯的展示與欣賞者進行思維和情感的交流,其主要原因在于傳統的設計是與制作分開來的,而發展至今,設計者與制作者已演變為一體化,同時這也促進了主題開放性的發展。一方面,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以及所想要表達的情感,改善了設計者與制作者之間因溝通不暢導致,影響最終成品效果等問題;另一方面,現代設計師跳出了傳統觀念的束縛,過去的傳統掛毯藝術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傳統繪畫的仿制,藝術家們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到提高制作編織技法上,而不是對圖案內涵的思考。而近年來,從掛毯藝術的表現形式來看,設計師們更多的是對創作內涵的追求,深刻剖析自己的內心,通過掛毯藝術的創作想表達自己的主觀意識。對于當代大眾群體,符合其審美的同時,更多的人想要追求思想上的深度以及精神層面上與設計者的共鳴,這是對于傳統掛毯而言,現代掛毯的重要改變之一。
(二)對圖形形式的理解對于現代掛毯來說,首先開始起步的就是圖形,它可以通過視覺感受讓繪畫語言與人們進行溝通和交流。甚至能夠跨越地域和語言的障礙,將文化進行融合,從而形成一種無聲但有形的藝術效果。要想在圖形上進行創新,就要從“形”開始著手,使掛毯在藝術效果上增添一份神采。掛毯的圖形作為現代視覺設計中的一種視覺形象,承載著點綴生活、傳遞文化和溝通情感的重任。所以,應該進一步地認識和研究圖形,以挖掘更多掛毯圖形的文化特性。可以對平面圖形進行創新,經過提煉、抽象、簡化等創意變化,有的偏向于裝飾性效果,有的偏向于創意想象,有的偏向于各種圖案元素的融合。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其實質還是統一的,都是對于傳統圖形的融合和創新,達到一種理想的視覺藝術效果。例如,傳統掛毯中的圖案設計有一部分靈感是來源于大自然,大自然賦予了人類無窮的想象力。繪畫創作運用簡潔的平面圖形或抽象手段來表達畫面中豐富的內涵,也可以增添幾分趣味性。總之,相比較傳統掛毯而言,現代掛毯將重心放在保持平衡發展、追求編織技法和提高制作質量的同時,也對圖案等表現內容進行了深入研究。
(三)對制作形式的理解近年來,機織掛毯發展得越來越快,這給掛毯市場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機織類掛毯具有很多優點,比如,生產量大、生產速度快,經濟實惠等,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然而并不是說機織掛毯就此取代了手工制作的掛毯,手工掛毯在市場上依舊占有很大比例。更多的藝術家重拾這門具有民族傳統的手工藝,部分設計者也認為這是優秀的傳統藝術,是經過時間考驗依然保留下來的民族文化。在制作之前,要先在毯子上進行草圖繪制,然后運用各種繪制方法進行創作。一般純手工掛毯要經過六七天時間才能制成。隨著審美水平的提高,藝術掛毯的圖形越來越新穎別致、層次分明,立體感強。并且在質量上也有所突破,具有材質多樣化、經久不變形、固色易清理等特點。藝術掛毯逐漸集實用與收藏于一體,成了一種高雅的藝術品。
三、對藝術掛毯的傳承與創新
在當今機械生產高度發展的社會,藝術也具有了單一性、標準化的表現形式,然而設計者們與欣賞者們的審美并不因此而被局限,手工制成的掛毯依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并且受到青睞,它具備的手工特性和藝術設計者投入的心血是機械生產也不能比擬的,是需要繼續傳承下去的一門傳統手工藝,也是民族精華的一種表現。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方便,藝術掛毯也需要有更大的平臺去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民族文化,通過互相展示、互相借鑒,能夠為設計師們提供更多的靈感來源,中外藝術的頻繁交流也會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讓世界各地的纖維藝術家溝通探討,更好地促進藝術掛毯的發展。藝術掛毯的發展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既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又融合了現代設計者的創新理念,二者之間的結合使傳統掛毯演變成了一種既有形式美又有深刻內涵的新時代掛毯藝術。借助傳統掛毯的基礎工藝并融合新時代的創新形式,具有現代、時尚等風格特點的優秀掛毯作品會層出不窮,在未來,藝術掛毯會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裝飾藝術品。
參考文獻:
[1]施慧.設計家——現代壁掛設計[M].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2]楊光宇.中國傳統地毯[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5-(1).
[3]王凱.創意與演進——纖維藝術新景觀[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4-(1).
[4]田旭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基礎教程•裝飾圖案[M].安徽美術出版社,2005,9-(1).
[5]林樂成,王凱.纖維藝術[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
[6]朱曉霞.淺議威海藝術掛毯與繪畫語言的交融[D].福建師范大學,2014.
作者:李雙琦 單位: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