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中語言表達訓練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經典古詩詞的途徑,也是教師進行語言教學的渠道。文章就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中語言表達訓練的策略予以探討,提出讀出古詩詞節奏和韻律、意境與情感,從而做到正確而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詞語言;通過對古詩詞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解讀來實現對古詩詞個性而獨到的解讀;通過對古詩詞的改寫、擴寫以及遷移運用來靈活而巧妙地應用古詩詞素材,最終讓學生在古詩詞閱讀中掌握語言表達的方法,提高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古詩詞閱讀;語言表達;語言建構
古詩詞與一般的現代白話文在文體上存在極為顯著的差異,因此其語言學習與運用的目標、方法與策略也很不一樣,二者最大的共性在于都側重于語言表達和應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表達訓練,在聽說讀寫四大基本能力框架下進行,強調根據古詩詞的語言特點、藝術手法、表達方式等要素來讀好古詩詞、賞析好古詩詞、理解好古詩詞、應用好古詩詞。下文探索古詩詞閱讀教學中語言表達訓練的策略。
一、正確而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詞語言
古詩詞語言具有音樂美、意境美、情感美,在古詩詞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準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律,并融入主觀情感,與作者、作品產生共鳴,做到正確而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詞。
(一)讀出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律
古詩詞講究語言的工整和對仗,讀來音韻和諧、朗朗上口。不少學生在古詩詞朗讀過程中習慣于唱讀和快速讀,沒有感受古詩詞的節奏、韻律和結構的美感。在學生進行古詩詞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帶領學生感受律詩與絕句在平仄、對仗和押韻上的特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注意兩點:一是找到古詩詞所壓之韻以及整首詩詞的韻腳。如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讓學生在閱讀中圈畫出“高”“絳”“刀”三個韻腳,知道全詩押“ao”韻,在讀的過程中感受七言絕句的音韻特征。二是用分隔符來劃分停頓的位置,并有意識地在讀古詩詞時進行停頓。如《詠柳》一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用斜線來做停頓符號,學生閱讀時就知道在哪里停頓,在反復的閱讀中形成古詩詞語感,不管是讀熟悉的還是陌生的古詩詞,都能讀準其節奏。
(二)讀出古詩詞的意境與情感
“詩言志。”古詩詞的意境與情感都蘊藏在古詩詞語言中,誦讀古詩詞不能滿足和局限于讀準確、讀流利,更重要的是在朗讀過程中通過古詩詞的語言產生代入感、體驗感,走進古詩詞的意境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與作品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樣才能通過語氣、語調、情緒的準確運用來表達古詩詞的情感。如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懷古詩的閱讀教學,以掌握古詩詞中情感的表達為教學重點,教師借助課文注釋以及相關史料的補充,讓學生對項羽這個歷史人物的英雄氣概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何為“人杰”,何為“鬼雄”;再結合李清照所處的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理解作者借助項羽的典故抒發悲憤情感,諷刺當朝統治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行徑。因而在讀這首詩時,一定要融入慷慨激昂的情感,借助重音、語氣、語調、情緒等來抒發借古諷今的主題情感。
二、對古詩詞技巧進行個性而獨到的解析
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難在解析古詩詞的語言藝術,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立足閱讀鑒賞,賞析古詩詞語言表達上的藝術技巧,提高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
(一)對古詩詞表達方式的解讀
敘述、議論、抒情、描寫是最常見的表達方式,在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抒情與描寫是解讀古詩詞表達方式的兩個核心要素。“情動而辭發”,詩人借古詩詞以不同的方式來抒發內心情感,這需要學生仔細品讀古詩詞語言來對其表達方式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以描寫為例,古詩詞的景與情通常是密切相關的,可通過理解和感受古詩詞意象,達到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的目標。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王維的《山居秋暝》這首五言律詩通過意象組合構建了一幅清新美麗的畫卷,如空山、新雨、明月、古松、清泉、翠竹、蓮花、漁舟。教師讓學生體會:“這些意象構建了一種怎樣的意境?通過這些景物描寫,詩人要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山是空靈的山,雨是新鮮的雨,一個‘空’、一個‘新’,表現了詩人對山居生活的喜愛。”“第二句最有意境,皎潔的月光灑在松林間,清清的泉水從石頭上流過,美得像一幅畫卷,語言中寄托著詩人對閑適的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通過對古詩詞語言的品讀,體會詩歌如何將景物的描寫與情感的抒發不著痕跡地巧妙融合起來,有助于學生理解并學習古詩詞的表達方式。
(二)對古詩詞表現手法的解讀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充分體現了古詩詞的語言藝術特點,是語言表達技巧的集中化體現。教師可讓學生賞析古詩詞中豐富的表現手法,感受其高超的語言表達藝術,從而增強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如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的《石灰吟》和《竹石》兩首詠物詩,詩人表面上歌詠贊美石灰和竹石,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這兩個事物來表達自身的理想、抱負、節操和信念。學生只有理解了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才能走進古詩的內核。“《石灰吟》和《竹石》通過對石灰和竹石的歌詠,最終要表現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教師通過問題啟發學生對兩首詩的表現手法進行思考探究。“詩人將自己和石灰、竹石作比,石灰和竹石就暗指詩人自己,石灰和竹石的精神品質就是詩人人格的寫照。”“詩人歌詠石灰和竹石,目的是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信念,通過托物言志委婉地表達個人思想品格。”……從古詩詞寓情于景、卒章顯志、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中,學生可感受和學習古詩詞語言表達的技巧手法。
(三)對古詩詞修辭手法的解讀
古詩詞通過修辭手法來增強語言表達效果,而修辭手法是小學語文一個重要的語言知識要素,其在閱讀與習作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在古詩詞閱讀中,學生可通過品讀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感受修辭手法在語言表達中的作用。如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這首詞中,“上闋‘山一程,水一程’與下闋的‘風一更,雪一更’運用了反復和對偶的修辭手法,在表達上有何作用?”教師讓學生反復朗讀和細細品味。有學生指出:“‘山一程,水一程’,這個‘一’,讓人覺得山水十分漫長;‘風一更,雪一更’,這個‘一’也讓人覺得風雪無休無止。”“兩處前后相互呼應,聽起來很整齊,有音樂的美感;同時回環起伏的反復詠嘆又使得這首詞的情感深沉綿長,自然真摯,反復的修辭更好地突出了戍守關外的將士對故鄉的思念。”通過對古詩詞中運用的修辭手法的品讀,學生抒發自己的個性化閱讀體會,學習古詩詞如何使用比喻、夸張、借代、反問、雙關、對偶等修辭手法讓語言充滿藝術性,加深對不同修辭手法表達效果的認識,并有針對性地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去。
三、靈活而巧妙地應用古詩詞素材
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古詩詞不僅是閱讀教學的文本,同時也是有價值的語文課程資源,教師應通過對古詩詞素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使之成為學生語言表達訓練的好素材。如將古詩詞閱讀與書面表達相結合,通過隨堂練筆、課后作業等方式,讓學生以所學古詩詞為素材進行語言表達練習。
(一)對古詩詞進行改寫和擴寫
用白話擴寫古詩詞,通過記敘、描寫等將凝練的古詩詞擴寫為具體生動的小文,這對學生正確理解與感受古詩詞情感,提升學生的語言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有積極作用。如學習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辛棄疾《清平樂·村居》這首詞后,教師讓學生嘗試將這首詞用白話來改寫或擴寫。學生語言表達的潛能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學生通過日記體、記敘文等不同的文體來“演繹”這首詞。如學生作業《自在村居》中寫道:“摘下烏紗帽,遠離官場的爾虞我詐,一身自在。陽春四月,江西帶湖好友邀請我到他家小住半月,無比愜意!低低的茅屋,裊裊的炊煙,屋前是小溪,屋后是深山,美景如畫。清早,我被屋外操著吳音的閑聊聲吵醒了,原來是兩位神采奕奕的白發老人話家常呢!太陽在薄霧中升起,村子里漸漸熱鬧了起來。王伯一早給兒子們分配一天的活兒:大兒子去溪頭東邊的豆地里除草,二兒子去后山砍竹子來織雞籠,小兒子最受寵愛,沒有被分配活兒,于是歡快地跑到溪頭,躺在草地里吃著甜美的蓮蓬……好一幅悠然自在的鄉村畫卷呀!”學生以《清平樂·村居》為原型,融入了大量的想象,將三言兩語高度概括的古詩詞寫具體、寫生動,寫出了趣味。
(二)對古詩詞進行遷移運用
優美的古詩詞或如一幅美麗的畫卷,或如一首婉轉動聽的歌曲,字字珠璣,美不勝收。將古詩詞中的名句遷移運用到習作表達中,能讓習作錦上添花、文采飛揚。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內外閱讀中遇到的古詩詞美句摘抄下來,按照意象、主題、情感等進行分類,經常品讀回味,靈活遷移運用,旁征博引,提升習作的文采。如學生在紅色革命題材的習作中,寫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浩然正氣時用到“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在寫珍惜時間和青春的習作中,在抒發個人情感時用到“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在寫同學好友分離道別的習作中,在表達惜別情感時用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學生將自己積累的優美詩詞恰到好處地遷移應用到習作中,起到了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語言表達效果。綜上所述,古詩詞是語言表達練習的寶貴素材,它為小學語言表達訓練注入了新的源頭活水。在古詩詞閱讀中了解古詩詞語言特征與誦讀方法,學習豐富的語言表達技巧和方法,獲得豐富實用的語言表達素材,這都是學生實現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魯燕,劉紅霞.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如何進行語言表達訓練[J].考試周刊,2011(74):59-60.
[2]張雪英.吟誦經典尚美啟智——基于統編教材的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策略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25):15-16.
作者:林秀暉 單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