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休閑文化園林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中國自然化的建筑觀
在西方的歷史上,冷硬的石質建筑表達了一種西方的文化理念,不僅如此,從埃及金字塔到雅典衛城,幾乎所有的著名石質建筑都必須以垂直線為軸心,并盡其可能地尋求垂直軸心的高度。哥特式教堂就是最鮮明的例證。德國的科隆大教堂中廳高達48m,而烏爾姆市教堂鐘塔甚至高達161m。教會要藉此表達離棄塵土和親近上帝的神學意圖。西方文化中的這種對永恒的追求,在中國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在中國哲學看來,不需上帝那樣的人格神即可解決“安身立命”的問題:只要在自然中尋求內心的和諧以達到最高的心靈境界,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實現對無限與永恒的體認。到后來,資本主義精神將這種對建筑高度的追求推向了極致,現代化樓廈成為拜物教的最好詮釋,它們高聳在曼哈頓街區及所有的商業鬧區,而依中國文化的心理景觀看來,那只不過是一些理性的玻璃盒子,折射著太陽的光芒,而毫無生命感。
2中國園林造景中的人文價值取向
中國文化是一種充滿著智慧的休閑文化,自古至今中國人都強調人要活得自然才能恬淡,體靜才能心閑,心閑才能通達。于自然之中尋流水之聲以養耳,網青禾綠草以養目,在回歸自然的身心自由中感知自然之美好,生命之美好。這便是中國人的休閑之境界。“休”在《康熙字典》中解釋為:休,人依木而休,表明了中國文化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閑”在《楚辭》中釋為:“閑,靜也”,“閑,雅也,指品質”,代表著中國人的生活觀。由此,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生活孕育出了我們特有的精神態度和文化氣質,首先,從審美的角度看,休閑能夠使人回歸自然,身心得到徹底的放松,在自然的造化之中鑄造人的豁達、開朗、坦蕩、虛懷若谷的品格。休閑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達到對世界的審美的生活方式,這是中國人的生活審美。其次,從理論上講,由于中國人不同于西方人,要將自己的生命寄托于那個抽象的、人格化的神,因此,休閑對于中國人而言,其價值在于,在生活的勞作與困頓之外,在家園中,閑適中的時光能夠為人類構建意義的世界,使人的心靈有所安頓、有所歸依,使人的精神得以守護,這是中國人的生活信仰。在西方,“標準化,專業化、同步化、集權化”是第二次浪潮社會的重要特征。依據藝術家的理解,工業化的標準使藝術遠離我們的生活。這種理性的標準化完全剝離掉了人的自然的規定性和人性的豐富性,使一切都沉寂在龐大的集合空間中。這種鮮明的特點也表現在西方園林中,從法國園林到意大利園林,都非常強調中軸線對稱,尤其是在法國園林中,將這種嚴謹的氣質發揮到極致,例如中軸線貫穿全園的法國凡爾賽宮苑。人是用他的整個身心、整個存在而不是單用其理性來理解世界的,人對世界的知覺,首先是由情緒和感情揭開的,而不是靠概念。西方傳統思維方式完全割裂了知情意、真善美的統一。理性的、邏輯的框架只適用于僵死的、無生命的物質,對有生命的東西用邏輯的、靜態的、幾何學的方法進行處理,必然“把它所有的一切本質的東西統統剔除干凈”———當作無生命的東西處理,就像玻璃罩下的死蝴蝶一樣,玻璃罩下的死蝴蝶雖然還保持著原來的顏色和形狀,但那使其飛舞成為可能的生命和運動都沒有了。而在生活里,就像在藝術里一樣,飛舞就是一切。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西方人漫不經心地抹去了那些對于真正的人來說至關重要的東西。將理性推演到極處,西方文明人的生活就在形式與工具中打轉,忘掉生活本身了。而中國文化則追求那種源于天地間的真實與統一,回味與欣賞。這種深厚的人文情懷深深地印照在中國的園林文化中。中國的園林藝術實質上就是中國休閑文化的最生動的寫照。
3中國園林藝術的前景展望
畫家陳丹青在他的《退步集》中曾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20世紀80年代,美國大都會美術館曾煞費苦心地專門請來蘇州古典園林工程隊親自施工,仿照“網師園”一角,建了一個蘇州館,館內極其細致地建有亭翼、芭蕉、小鵝卵石鑲嵌的地面。陳丹青充滿情感地描述到:那里,是參觀者最愿意棲息的場所,他們滿懷敬意地呆坐著,被催眠了似的。西方人對中國的園林文化景致充滿了發自心底的崇尚。面對當今工業世界中人類不斷膨脹的物質欲望,匆忙的腳步,緊迫的生活節奏,喧囂的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在掙扎中期冀著某種不同的心靈歸屬。越來越多的人意欲克服那種對物的無盡占有與消費的偏執,希望在大自然的氣韻中獲得精神世界的充實與安寧。生活的安全感來自于精神上與世界和諧的寧靜。要獲得這種安寧,人就必須回家,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人只有身處在大自然的造化之中,通過心靈的感悟,才能將生活提升為一種“詩境”,這是中國休閑文化的內在的藝術旨趣,也是中國人的美學,更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事實上,無論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人們的心靈最終是相通的。西方哲人海德格爾的吶喊“人應該詩意地棲居于大地”與中國的古老智慧何其相似,無論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人類的精神家園在風籟中,在云彩里,在山勢的起伏間,在花草的顏色和香氣里,在水的靈動,這也是世界未來建筑所應追求的人文價值。在西方建筑史上,具備這種建筑情懷的設計師,如卒姆托,在其代表作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瑞士展覽館的優美的設計中,大量地使用了木材,人們置身其間,完全擺脫了城市的吵鬧以及城市的混凝土般的生冷,仿佛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脈絡相一致。這種設計,也許正是今天的人類所追求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好愿望的具體體現。這說明,人類無論發展到何種程度,對大自然都有著深深的眷戀,因為那是我們的家園。在這一點上,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由于人們的心靈最終是相通的,所以藝術最終也是相通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建筑學界稱卒姆托代表著建筑藝術中力挽傳統的潮流。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那些日益喪失的東西正是建筑藝術久遠的傳統。社會發展程度越高,對休閑的文化需求就越高,休閑的人文內涵就越豐富,由此中國的園林藝術必然前景廣闊。
作者:彭喚雨 單位: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