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漢代園林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漢代園林藝術有著鮮明的藝術特征,其造園規劃思想一直影響著以后的造園活動。雖然漢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但并沒有很好地執行,特別是漢武帝以來,道家的天人感應思想便直接運用到造園操作中。2006年,在甘肅澧縣發現的漢代祭祀遺址便是一種橢圓形的臺基,這便是“天人感應”思想在園林建造中的重要應用。這樣,漢代的園林建造藝術更趨向于全面與龐大,當時的皇家園林遍布于長安城內外,其中著名的有上林苑、甘泉宮、未央宮等。漢代的園林還具有游賞玩樂的功能,經濟的繁榮更助長宮廷生活的奢華,開始了私家園林的建造。在社會生活方面,人們的生活、居室、飲食等都得到極大的改善,在服飾、居室等方面還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飲茶品茗成為人們休閑及娛樂的重要內容,茶館還成為商人交往的場所,一些宮廷園林還向普通民眾開放,更增添了長安城的喜慶氣氛。漢代的王公貴族及士大夫也喜歡在自己的宅邸之中穿池栽樹,營造屬于自己的園林生活。另外,漢代的文化也像其宗法及政治制度一樣不斷自我發展與完善,尤其重視細節工作。宗教在漢代得到飛速發展,當時的統治者尤其推崇道教,大型宮廷園林的建設與道教的崇拜有著緊密的聯系。當時有著大量的士人陶醉于山水風光,借景抒情,并突出表現在山水綠化之中,最終形成有著文人構思的山水園林藝術。總之,漢代崇尚自然景觀的造園理念與漢初的黃老學說有著密切的關聯,當時的上林苑便是作為亡秦的園林而建造的,其并沒有改變原有的山水特色,其園內的建筑、道路等都有著重要的使用功能。此外,漢代園林還有著“大而全”的造園思想,其建造的園林不但要滿足“人”使用的需要,而且還考慮到“神”的需求,體現有較強的精神需求。
二、漢代園林的造園技術及造園活動
1.漢代園林的建筑及植物配植方法
建筑是園林建造的重要元素,漢代的建筑技術已經相當完善,尤其是木結構技術已經非常發達,并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建造體系,如作為中國三大建筑藝術之一的“階基”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漢代文獻中對當時未央宮有著詳細描述“,五彩之渥色,盡顯重軒三階”,足見漢代四合院式樣的建筑。漢代的造園技術已經成型,其營造規模龐大,特別是其宮室建筑技術已經得到迅速提升,并開創了人工堆山技術、修渠筑堤等山水景色。漢代的造山活動主要以土山為主,并出現了疊石的藝術樣式。這說明當時造山技術已經開始追求真山藝術,并為以后的假山、石洞藝術奠定了重要基礎。從理水上看,漢代園林已經融合了水景與園林,并采用壓水技術,根據《漢宮典職》記載“:宮苑內激水河上,銅龍吐水,有銅人舉杯受水下注。”另外,漢代園林還非常重視景點里植物的配植,上林苑記載的植物就有上千種,當時從各個地方搜集而來的植物種植在園林中。《三輔皇圖》中記載,漢代馳道兩旁種植有松樹、槐樹、榆樹等,宮廷中種植柳樹、梧桐、女貞等,墓地種植柏樹,庭院中有荷花,池塘邊種植有柳樹。
2.漢代宮苑園林的“彌山跨谷”特色
漢代造園技術多襲前代,繼承了秦朝時期的皇家園林傳統,西漢時期的皇家園林遍布于長安城內外,其中大部分建造于漢武帝時期,正如班固在《西都賦》中提到的那樣“:前承秦嶺,后越九壑,宮館所歷,百有余區。”當時的上林苑本來是秦代阿房宮的園林,關中的八條大河便貫穿于上林苑內的邱陵之間,自然景觀非常壯麗。苑中養有百獸,是專門供皇帝游獵的場所,《漢書》中便記載“:上將夸胡人多禽獸,命右扶風發民入南山,東至弘農,捕豪豬、麋鹿、熊等載以檻車。”當時的上林苑有離宮七十,苑五十,臺四十,其功能有著不同的特色,如苑中的宮廷都為“高軒廣庭”,足顯帝王之權威。上林苑中聚土為山、三里四坡種奇樹,說明漢代不單單在園林中堆山挖池,而且還配植植物,其種植的種類堪稱當時世界之最。再如當時的未央宮主要有長樂、未央、甘泉、建章四處,其從多個方面反映了西漢皇家園林所特有的風格。當時的未央宮位于城的西南方,正處于當時的楚漢相爭之際,劉邦問蕭何“:天下匈奴,勞苦歲數,成敗未知,是何宮室過度也?”蕭何答曰“:天子以四海為家,無以重威,無令后世可加也。”蕭何這段話便說明建造龐大的宮苑象征著皇帝的威嚴。有人認為享有盛名的阿房宮與未央宮相比就有點相形見絀,《長安志圖》中記載李浩文游覽漢宮遺址時說“:突兀駿馳,時樓觀在上,又當如何。”漢代的建章宮與其他宮殿不一樣,其打破了建筑宮苑的格局,出現了疊石山水等園林建筑,并成為以后皇家園林建筑的主要模式。
3.漢代造園活動及其對園林意境的拓展
漢武帝時期,上林苑又在秦朝基礎上進行了增擴,使其縱橫三百余里,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三十五”,這都說明漢代上林苑是一處內涵豐富的大型皇家園林。除了皇家宮苑外,漢代的貴族、富商也開始爭相模仿建造自家的園林,如歷史上著名的梁孝王的兔園,即《史記》中的東園,其規模巨大,有的甚至超過皇家宮苑。漢朝末期戰爭頻繁,其中也有不少園林的興建,如曹魏鄴城的銅雀園及洛陽的芳林苑,曹丕曾寫詩這樣描繪銅雀園“:層樓演繹成天,聊游目于西山,草木郁郁相連。”漢代的園林建設奠定了中國古代私家園林的基本風格及人格化的意境,如“文人隱逸園”及“市隱園”等便是當時的主流形制,并深刻影響著古代園林文化的發展。當時的不少詩人參與造園活動,并涌現出眾多的造園藝術家,他們按照自己熟悉的詩畫來建造園林,并對園林文化的造詣極大地推動了造園理論的發展。這樣,經過漢代對園林意境的拓展,使得中國古代園林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品類。漢代長安城“法天象地”的園林建筑意象。中國早期的天文學與占星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古人相信天上有仙人管理人間的世事,且日月星辰便是仙人對人間的表示,漢人將這種“天人一體”的理念運用到了極致,其滲透至每一個學術門類,如西漢長安城規模龐大,布局精巧,有意模仿北斗建城。在星圖上的北斗星、北極星等連接起來與漢長安城形狀有著驚人的相似,特別是其幾個關鍵部位正是星座的位置。漢代的長安城形狀雖然規則不統一,而其布局規整,相當雄壯,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班固在其《西都賦》中就盛贊長安城的街道“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里,自然與人是相互感應的,天、地、人是相互統一的有機體。總之,漢代以園林藝術的形式完整再現了“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與空間特征,此后各朝代便繼承了漢代這種“因藉自然”的園林營造原則,特別是中唐以后的園林文化更是對漢代以來包羅萬象宇宙觀的延續。漢代園林藝術對中國傳統園林文化有著重要意義,在陜西當代的景觀設計中,有著眾多體現漢代風格的園林藝術作品,如其樓觀臺及芙蓉園便繼承了漢代園林藝術設計的理念。道教圣地樓觀臺被稱作天下第一福地,樓觀臺的溫泉便是其主要風景資源之一,非常富有漢代園林文化特色。
作者:張迪妮 郭海霞 單位:河北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