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現代墓園的規劃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儒家文化的指導下,人們相信靈魂不滅,人死之后軀體要入土方能得到安寧。在早期西方就已經將墓園當成了社交的場所,并且形成一種習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幾乎所有的墓園都像是一個美麗的大公園,人們在其中并不感覺到有什么心理的不適,墓園是兼具文化與景觀的場所,在這里生者與逝者共存,歷史與現代交織、靈魂與自然融合。在國內也有很多公墓順應這一發展趨勢,確立墓園主題、立足墓園文化、劃定功能分區,注重道路的等級劃分及布局、植物文化的選擇與應用等等。上海福壽園東園,通過墓碑的合理擺放、園路的曲折、綠化的自然遮掩、園林小品的有機結合,建造一座墓園“公園”。墓園的生態化發展不僅為園區增添了原始自然的野趣,還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調節城市小氣候作出貢獻。墓園規劃應考慮基址的基本場地情況,例如水文氣候、地勢地貌、自然資源等生態要素的特征,充分結合場地現狀,合理開發利用,盡量不破壞現有山勢和植被,堅持因地制宜的景觀原則利用各要素,注重景觀設計的生態化建設[4],各功能分區在地形處理和平面布置都考慮了因地制宜,結合現狀地形進行布局,如生態休閑區應以植物群落造景為主,形成密林景觀,能很好的起到調節小氣候生態的作用。
墓園總體規劃設計根據墓園景觀人文化、公園化、生態化三大指導思想,將墓園分為接待服務、休閑游憩、生態墓葬三大區域,規劃設計對墓園內各區域功能及景觀進行統一安排、合理組織,使得它們有機協調的形成一個整體。接待服務區位于整個墓園的東面,包括入口廣場,墓園接待區,以及神道。入口處設置一牌坊傳達古典傳統的氛圍,寬敞明亮的入口廣場給人以明朗溫馨的感覺,使人們一進入墓園,便感覺不再是陰森恐怖的傳統墓地,而是生者精神的寄托之地,逝者靈魂的安息之所。布置時令花卉的花壇與神道、廣場一起位于整個墓園的中軸線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神道是護送逝者通往極樂世界的必經之路,神獸猶如忠誠的士兵守護在墓園入口,狹長的空間以及整齊有韻律的安置神獸,突顯了莊嚴、肅穆的氣勢,創造了人神對話的神圣空間,起到良好的視覺引導效果,將整個墓園入口同墓葬區聯系起來,同時讓前來祭奠親人的人們提前醞釀對親人的哀思。休閑區與神道緊連,位于整個地塊的山腰,地勢較平坦,開闊。規劃尊重地形地貌的自然形態,開闊的草坪隨地形自然起伏,在原有植物群落背景的襯托下叢植稀疏樹林、點綴花卉色帶,形成親切宜人的自然風景林地。區內設置游步道、坐凳、涼亭、花架等游憩設施供人們休閑、娛樂。“忠義廣場”是整個休閑游憩區的景觀序列起點,廣場上的景墻刻以“忠孝禮義”為主題的浮雕展現出儒家崇尚“禮樂“”仁義”,提倡“忠孝“”中庸”之道。廣場上種植天竺桂樹陣為前來觀光祭祀的人們提供休息場所,周邊種植象征佛教精神的緬桂花,純白芬芳的緬桂花也象征了已故親人純潔高尚的情操。“二十四孝雕塑園”位于通往墓區的道路兩側。園路沿途傾斜擺放刻有二十四孝故事的石板,一旁的雕塑生動地講述著中國傳統的慈孝文化。雕塑這一現代藝術的設計語言傳達出公德普及、美德教育的場所精神。人們在此紀念之余,感受到中國文化之“韻”,千年之“孝”,紀念之“靈”和休閑之“趣”,使得休閑區景觀精神化和紀念性兼備。
墓葬區是墓園的主體,坐落在整個墓園的西面。眾所周知傳統的墓葬多數建直立的墓碑,在過于追求經濟的趨勢下墓葬過密使得“青山白化”,造成了嚴重的視覺污染,同時破壞了環境,而在本案設計中一改“公墓”形象,注重“墓園”的文化性以及生態性,根據實際需要將墓葬區分為名人名園區、高檔墓葬區、中檔墓葬區以及大眾墓葬區,而根據地形以及植被現狀分別規劃了以下幾種墓葬形式:傳統墓葬、樹葬、花葬、草坪葬、藝術葬、壁葬、塔葬。名人名園區———位于墓葬區中部平坦地域,緊鄰主干道兩側,該區域主要以藝術葬形式為主,如使用藝術墓碑等藝術手法,使得景觀具備更多藝術性,另外景觀設計要表述名人生前的事跡,教育后人去瞻仰、學習,墓冢不設明顯邊界,增加人們的參與性,讓人們去了解墓主人生平事跡,從而學有所獲,思有所得。高檔墓葬區———位于墓葬區南面,主要是樹葬及花葬形式。區域處在較安靜地帶,墓葬景觀根據每個墓主人的生前愛好或意愿,結合地域特色,與傳統文化融合,并結合景觀置石、理水的造景藝術手法,創造出獨特的園林景觀,表達對主人的思念中檔墓葬區———位于墓葬區的北面,以花葬、草坪葬形式為主。墓葬摒棄傳統墓葬碑與碑“排排坐”的形式,而采用更為生態的平躺于草叢的形式,而墓碑的獨特性在此墓葬區體現尤為明顯,例如墓主人生前愛好音樂,墓碑便選用琴鍵、樂器等藝術性形式來展現。大眾墓葬區———位于墓葬區的西面,以傳統葬、壁葬、塔葬形式為主,在人口眾多的現代城市,節約用地必不可少,除了傳統葬以外,壁葬、塔葬形式使得骨灰的寄存比較方便,也體現了這種葬法更為集約、生態,使整個墓區原有區域最大限度的保持其生態面貌。整個區域主要配置以常綠植物為主,有萬古長青之意,形態上端莊挺拔,表達了人們對親人的懷念和敬仰之情。入口主要由高大喬木配置花壇以及有色葉植物形成入口景觀;神獸大道外側種植珊瑚樹綠墻,內側列植圓柏,彩色灌木帶襯托神獸,追求統一和諧中的多變;服務區設置水池景觀,鋪設木平臺,池邊與木平臺圍合處鋪以細沙石,里面的三塊置石為佛教園林中最典型的“三尊石”,營造安靜、祥和的氣氛與莊重、淡雅的墓園景觀相協調。區域盡量保留原有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的種類,考慮慢生樹種和速生樹種、常綠與落葉之間的搭配,增加該區域的植物季相變化,選用銀杏,垂柳等落葉樹種以及紅楓等有色葉植物,金秋樹葉變黃變紅增添墓園的紀念氣氛。整個區種植設計因地制宜、選用鄉土樹種,傳統葬區內,園與園之間種植松柏常綠林相隔,區域區之間種植花、灌相連,墓與墓之間植常青樹相襯;樹葬區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物,按照自然生態植物群落的配置模式進行植物景觀的營造。
現代墓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將中國傳統的文化性,城市綠地的功能性,以及景觀生態性結合成為趨勢,在公園化墓園中人們感受到的將是溫馨以及對人生的思考和憧憬。墓園景觀將在這些新內涵,新形式下發揮其生態、文化、教育、游憩等重要作用,在城市園林景觀背景下創造更豐富的園林空間。(本文作者:尹郭銘、劉揚 單位:西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