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簡單介紹生態園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則,結合實例,對其植物配置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可以借鑒的做法和需要改進的方面,為更好地建設生態園林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生態園林;植物配置;永寧公園
1生態園林的內容
生態園林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為基礎,建立的園林綠地系統。在建設過程中,植物的配置相當重要,注重植物生態作用的同時還不能忽視整體的美感,所以生態園林的建設從本質來說就是自然科學和各種植物美學、生態學的相互結合[1]。
2生態園林植物配置基本原則
2.1生態性原則
生態性是指植物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態功能,在配置過程中能夠直觀反映出各個植物之間對應的相互關系。在配植時要充分考慮植物習性,進行合理配置,避免產生直接競爭[2]。環境、需求不同,配植的植物類型選擇不同,要做到植物之間互相補充、協調,構建一個優美、良好的生態園林景觀。
2.2統一性原則
在植物配置過程中,需要密切注意植物形態、色彩、輪廓線條和質地,同時注意不同植物間的搭配、銜接,確保連貫性與相似性,使植物景觀有統一的風格及色調。此外,如果設計過程中植物變化種類過多,色彩過于繁雜,會使園林整體看上去比較雜亂,凸顯不出園林景觀的美觀和舒適度。
2.3景觀性原則
為了更好地展示生態園林中植物科學性與藝術性和諧的美感,設計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植物的觀賞特性和造景功能,并能把握群落的整體配置效果,對其動態變化和季相景觀有較強的預見性,以美學設計基本原理為依據,保證植物配置的合理性。
3生態園林案例研究
浙江臺州永寧公園,是一個運用現代生態理念,通過大量應用鄉土物種進行河堤的防護建設,形成一個自然的、野趣的基底,建成雨洪管理、鄉土生物保護、居民日常休憩集一體的現代生態、文化的濱水城市公園。
3.1植物配置基本特征
3.1.1植物組成。根據統計,永寧公園中主要植物共57種,涉及32科,45屬;以水濕生植物的比例最大,占55%,地被及灌木占12,占21%,喬木14種,占24%;生長狀態良好。整個公園以鄉土植物為主,占了97%以上,構成了整個綠色基地,快速有效的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了生態安全。3.1.2植物組成特色明顯。從植物的數量和現場出現的頻率來看,現場大量運用了鄉土的水濕生植物。河漫濕地形成了以水蔥、黃菖蒲、芋為特色的景觀;河濱區域以五節芒為特色,形成了飄逸芒草景觀;江堤疏林地形成了以楓香為主的秋色絢麗的景觀。內河濕地形成了垂柳、風車草為特色的景觀[3]。從季相來看,以秋季景觀為主,其他季節季相景觀不夠明顯,較單調,特別是冬季臨水區域景象相對蕭條。
3.2不同景觀空間的植物配置分析
3.2.1公園入口。園林入口在園林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周圍環境直接相連,因此入口的植物配置應做到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此公園的北入口常用了開放的廣場形式,植物上采用了香樟、杜英等,臺階兩側花壇采用大面積的色塊,如龍柏、紅葉石楠、金邊黃楊等形成簡潔色彩明快的景觀效果;部分綠地內配植多種宿根花卉如百日草、三色堇等,營造色彩絢麗的景觀,以烘托出入口景觀熱烈的氣氛。3.2.2濱水景觀。濱水綠地不同的水體、堤岸形式,必須選擇相應的植物來配置。該園林中內河濕地區塊岸邊樹種不多,以水杉方正為背景,柳樹為主,輔以一定面積的草坪,創造柔條拂水景觀;駁岸兩側滿鋪旱傘草,形成整齊清爽的景觀效果。江河濱地帶區域適當點綴垂柳,以大面積的株形飽滿、花序獨具特色的五節芒為主,疏密有致,形成安全而充滿野趣的空間;春季葉色翠綠生機,秋季花絮隨風舞動富有韻律和動感美,而冬季葉片枯黃而不脫落,豐富了自然景觀色彩。江河漫灘濕地沿江岸成片栽植蘆葦、菖蒲等挺水植物,豐富了空間層次,將水體和陸地自然和諧地連接到一起。3.2.3道路景觀。園路的植物景觀是隨著園路的特點來的,不同的園路,不同的藝術手法,配置不同的樹種,以創造豐富的道路景觀。防洪堤頂行道樹以香樟,地被草坪;局部路段的一側配置了紫薇與灌木相互結合的結構,保證季相的豐富性與層次性,營造不對稱景觀,烘托景觀獨特意境。臨近景觀大橋的行道樹為木麻黃和蒲葵,營造熱帶濱海風情,與公園鄉土景觀形成強烈對比。密林帶小園路兩側密植了毛竹,形成竹林小徑,竹徑兩旁的翠竹枝葉全部覆蓋了整個竹徑,營造了寧靜幽深的意境。部分園路旁列植狼尾草,其花序彎曲飄逸,與塊石小徑相互映襯,引導瀏覽路線。3.2.4其他綠地景觀。永寧公園中最有特色的景觀一個是水杉方陣;一個是景觀盒。水杉方陣通過方格網狀分布的樹陣,將最常見的普通的水杉5m×5m種在一個方臺上,營造一個紀念性的場所,彰顯其高貴典雅。樹陣或漂于水,或落入繁茂的濕生植物之中,或嵌入草地,彰顯其獨特的個性。在自然化的地形和林地以及鄉土植物所構成的基底之上布置了8個景觀盒,融合在自然之中,構成了“自然中的城市”肌理。植物配置簡潔,以同種植物滿鋪為主,如橘之方景觀盒中采用再力花滿鋪;或景觀盒中點綴景觀石,僅鋪設草坪,景觀盒周邊種植斑芒、蒲葦、血草等與之搭配,利用盒子的借景、框景等功能將周邊的芒草等將自然元素滲入盒中。觀賞草纖細的葉形和精致的花序與硬質景觀形成形態和質地上的對比,起到烘托、陪襯作用,使體現人文和城市的盒子與自然達到一種相互交融的狀態。此外,公園堤內密林區和疏林草地采用了自然式配置方式。江堤疏林草地或散植楓香,營造純粹的楓香林,形成可觀景可駐足的林下休憩空間;或以烏桕、楓香、楓楊、木芙蓉為主營造復層植物群落。密林區配置毛竹林、水杉、無患子、雪松等為群落骨架,中層點綴一些日本晚櫻、桂花豐富景觀等,地被以南天竹、毛鵑、茶梅、紅葉石楠等共同營造層次結構豐富的植物群落,結合地形將內河濕地圍合成一個半封閉空間,以堤為界形成兩個不同的景觀體驗空間。
4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永寧公園植物配置分析可以得出:生態園林植物配置時,要重視鄉土植物的應用,選用當地的鄉土物種,形成獨有的鄉土植物景觀,多樣化的生境系統;同時對于植物的存活以及日后生長養護均帶來有利影響,從而降低園林建設成本。可以適當適量引種,以營造不同的景觀,與鄉土植物景觀形成對比,豐富景觀的多樣性。植物的配置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豐富精致的復層種植,也可以追求喬+草或草這種簡單而不失優美的模式,將各種植物進行簡單的配置之后呈現出比較高級的形態;但配置時需適當增加其他季相景觀,以增加景觀的連續性。注重文化的傳遞,通過植物群落烘托景觀主題,傳達地域特色和文化精神。只有集生態、文化和審美的景觀才是人們所適合的場所。
參考文獻
[1]王史琴,董旭,張路,等.城市濱水植物景觀設計探討-以浙江省桐廬縣江濱公園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2(3)
[2]張秋實.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的配置分析[J].園藝種業,2018(9)
[3]俞孔堅,劉玉杰,劉東云.河流再生設計———浙江黃巖永寧公園生態設計[J].中國園林,2005(5)
作者:張倍倍 章玨 單位: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杭州綠城桂溪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