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典美學思想在園林設計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古典美學思想在我國已經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和發展,逐漸形成獨樹一幟的園林設計形式,特別是對于現代化園林建設來說,古典美學思想以真、實、意、美的特點融入其中,給予后世莫大的影響。縱觀現有的園林建筑,無不從“天人合一”這一思想出發[1],從不同的層次去展現美學意念,而蘊含了深厚文化和古典美學思想的泰州梅園則成為當代的典型之作,真正實現了古典美學與現代鑒賞的雙重結合。
關鍵詞:古典美學思想現代園林設計
引言
不難看出,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不管是景物的布置,還是格局的安排,梅園都凸顯了一種獨有的古典美學價值。構思奇特,形式多樣,空間組織充滿了藝術感與立體感,古典園林所應具有的意境美、性格美也滲透其中,引起游玩者情感上的共鳴,喚起對歷史的記憶和聯想。
一、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發展與特點
自古以來,園林的建設便有了深入研究,不同時期的園林風格雖不盡相同,但卻集中融入了設計師的創新意識,既符合了當代人的審美要求,也延續了傳統文化。以古典美學為主要意識形態的思想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所蘊含的哲理、藝術、詩情、畫意促使人工造景與自然風光深度結合在了一起。古代思想家、藝術家不愿將“美”簡單地運用在感官刺激上,更多地是要追求“意境美”,即精神的愉悅與享受。正所謂“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便說的這個道理[2]。中國先賢講究對這種“意”與“境”的感悟和把握。我國古典美學思想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六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帝王與朝廷大臣將自然美景歸為神話仙境,并增派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建造自然景觀,講究氣派、華麗。將園林與宮殿相互結合稱之為宮苑。秦國時期,以儒家為代表的“互倚型自我”之美和“無我”之美為主的美學思想成為社會主流。孔子曰:“盡美矣,又盡善美也”,即孔子強調美要服從倫理道德,從屬道德,藝術與美的本質在于道德,這樣才能得到對美的真正享受感。而莊子則以“無己”,即“無我”作為美的本源,與前者重“虛”的美學思想形成鮮明對比。總體而言,秦國時期的美學思想,一重道德,二重無我,兩者形成當時社會的二分水流之勢。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大量的文人參與園林建造,并以寫詩作畫來表現園林的建造風格和主題,同時滲透了自我的主觀情感及審美理想,構圖曲折委婉,注重趣味。南宋至明初,以山水寫意為主,注重對園林中自然景物與山水風光的挖掘,并取其精華加以描述。園林主題鮮明,且達官貴人私家園林的藝術手法也被融入到那些跨越度較大的風景區中。明中葉至清中葉,園林數量倍增,園林設計成為一種獨立的技藝,而園林的美學思想也形成獨立的藝術門類。
二、梅蘭芳公園概況
梅蘭芳公園,簡稱“梅園”。地處泰州市海陵區,坐落在市區東郊。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現今占地面積22000平方米。“鳳墩留勝跡,湖水挹清芳”,公園三面環水,一面臨街,地勢高敞,可謂“山”清水秀。被譽為江蘇省文明景區示范點,泰州十大景點,“泰州八大景區之一”。梅園于2007年進行了新的改造。改建后的展區分為“梅開中華”、“梅香四海”、“梅骨錚錚”、“梅德如玉”、“梅根泰州”5大展區。5大展區濃縮并提煉了梅蘭芳屬于中國、屬于世界、屬于泰州的光輝人生,反映了他高尚的人格和愛國主義情懷,以及他和泰州血脈相連的淵源。
(一)梅園設計的人文情懷
園內五大展區充分濃縮了中國古典的美學思想,同時展現了梅蘭芳的不朽人生,反映了他高尚的人格與愛國主義情懷。可以說,此園林將古典美學思想與人文情懷進行了深度融合,讓現代設計理念與古典思想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園中有三大景區:梅亭區、史料陳列區、蘭圃區。梅亭中雕刻著我國著名戲劇《霸王別姬》與《貴妃醉酒》,再現當年梅蘭芳之絕代風華。其入口廣場又名“梅苑廣場”,該廣場占地1000平方米,以梅花圖案為主題,綜合運用了青磚、卵石、花崗巖等鋪地材料。廣場中還有一漢白玉坐雕像,為劉開渠創作,使得整個園林充滿了鮮明感與歷史感。設計者力求體現梅派藝術和梅門弟子芳菲天下的理念。整個園林的設計布局精妙,造景獨具匠心,建筑精巧,甚至每一處的建筑都有著歷史文化氣息,改建后的五大展區更是記載著梅老與戲曲結緣一生的輝煌,其獨特的戲曲人文情懷成為特色之一。
(二)梅園設計的意境之美
梅園是我國現代園林中綜合性較強、藝術性也較高的一個園林建筑。首先是其在設計中體現的對詩情畫意意境的追求,其次是對審美經驗的展現,通過多樣化的形式來調動美學思維中的能動性。此園林注重兩種手法:一是筑山理池、二是景物命名[3]。梅園三面環水,樹木成蔭,讓人流連忘返。園內假山聳立而又不失雅致,水池與回廊交相輝映,點綴得恰到好處。穿過長長的走廊便到了梅園的主體建筑之一——梅亭,這是園內最早修建的建筑之一,亭高五米,造型也以“梅”字為意境的表現形式,如一朵梅花。其建筑、裝飾也各自鑲嵌著梅花圖案,意將梅蘭芳這一代藝豪不屈不撓、剛強骨氣完全表達了出來。古典美學思想中最看重的便是建筑整體的綜合性和藝術性。梅園在設計時首先講究對主要人物精神的品質,而后是詩畫意境的追求,最后是審美體驗,從人的主觀意識、感官認知兩個方面出發,充分開闊人的眼界和思維。其次,園中運用的“疊山理水”最為成功,假山與曲水的自然結合形成一種繪畫效果,不由得讓人神往。景物命名則通過各個亭子的匾、石碑、摩崖石刻等直接點明主題,引用詩詞歌賦和景觀相結合來創造意境。在空間造型的設計上,美學內涵以連續委婉的曲線形式,運用曲折、對比、烘托、虛實等方式取得婉轉多變的效果。而梅園中的自然山水風格展現出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中的“意境美”,雖然這些山水多為人作,但也含有一種天然美,有天成之理、天成之趣。將人和景結合,做到景中有人、景中有畫、景中有詩是梅園設計的一大特色[4]。園林中的各類建筑也有格外的趣味,整個園子變得可游、可賞、可局。這些山水不僅沒有壓倒建筑的氣勢,反而達到了自然與現代建筑的有機融合,突出山水這個主體。古樸典雅的亭臺樓閣,素凈的雨后詩情畫意圖,讓見者心醉,聞者傾倒。
(三)梅園設計的布局之美
梅園最大的設計特點便是借景抒情與對景表意。古典美學思想講究“步移景異”,設計梅園的初衷,就考慮了各種景物的搭配效果,并借助有限的空間完美顯示出自然的廣闊性。亭臺樓閣與蜿蜒的小徑也增添了一抹亮色,內外空間相互襯托。透過窗口看到外界的微型景觀,潺潺流水自眼底淌過,倒映出園內的景物,虛實交錯,讓觀賞者似墜入無限的夢幻空間,且墻壁與門廊上的題詞也為園子增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設計中的借景與移景把自然風光融入到園內,通過精心剪裁,借用一處的景致映襯到另外一處,形成互借。梅亭向東南方向走便可到達梅蘭芳的史料陳列館,這是泰州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史料館,其結構與造型獨特,是典型的明清建筑,布局錯落有序,既保留了南方婉約典雅的風貌,也有著樸實神秘的氣質。進入史料館,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李先念題寫的金字匾額,陽光下的八個大字灼灼生輝。廳內飛檐走廊,明亮而開朗,廳內布有一座雕刻屏風,屏風上的“梅蘭齊芳”圖與反面的詩句“詠梅二絕,有懷梅蘭芳同志”皆昭示著梅蘭芳的民族精神,讓人為之敬佩[5]。廳內四壁懸掛了梅蘭芳生平的巨幅照片(如圖5)。史料館與梅園相互襯托,混為一體,又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館門東側有一條彎曲的走廊,一步一畫,詳細地講解了關于京劇的知識,給人更為深切的感受。整個史料館講究空間與時間的表現藝術,既要“靜”,也要“動”,動靜結合是古典美學的真意。中國古典美學要求現代園林的設計要在各個藝術門類之間觸類旁通地鑄造詩情畫意,從整體到局部都包含濃郁的情意,這就充分反映到了梅園中的景名與園景中。
(四)梅園設計的造景之美
梅園以建筑、植物為主體,并結合水體山石要素組合造景,豐富層次空間,營造精神、視覺、嗅覺三大感官共存的園林景觀[6]。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園內的景物,有一步一景之感,同時能盡享園林的古樸之美。梅園大面積地運用“梅蘭竹菊”四君子搭配組合,植物造園,更是給園林增添了清新脫俗之意[7]。再者園中“引鳳橋”從實用價值來說的確是為了行走,但要究其深意,應是凸顯美這一藝術價值和外在的表現形態。橋上行走,仿若入了無人之地,有凌波微步的超脫之感。樓閣作為園林中的重要景物,它所處的位置相較于其他景物來說明顯突出一些。如果單作為配景,則處于隱蔽,如果作為臨水建樓,則與水有機地互襯了起來。假山與建筑的結合也成為梅蘭芳公園的美學特色之一,將人工與自然風格融為一體,彰顯自然情趣。假山的層層堆疊也讓游客仿若自然世界,沒有凡塵的喧囂,一派和諧。這既是南方溫婉水鄉的特征,也起著協調景觀的作用。正可謂應了那句老話:景物沒有了內涵,那么便成了死景,再精致也擺脫不了凡俗。在設計園林時,除了要遵從總體的和諧之外,還要有獨特的造型手法,將梅花的精神品質與人物結合起來,讓現代人不忘梅蘭芳這一杰出人物,同時還要實現主景與配景的搭配,突出重點與中心、園林的功能與主題,二者相得益彰,形成古典美,更具中國傳統的藝術價值。
結語
同梅園比較,我國現代園林在設計中并沒有遙不可及的尺度,也沒有節奏模糊的序列,更沒有令游客難以理解的裝飾。設計師追求空間比例的適宜、造景與自然的和諧、裝飾與點綴的理性,條理清晰,這種尺度不僅限于外在的表現形式,而是追求內涵與人的主觀情感。這與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相呼應,既要尊重自古以來的倫理規律,也要喚起游者的心理感受,讓景物展現出最真實的一面,盡量賦予景物最真實的一面。現代園林的美學思想不僅體現在山、水、花木、建筑的構成上,講究自然美、和諧美,還要在其文學、書法、繪畫藝術上進行構造。一是風景的點綴。園內的涼亭、小橋、走廊要與山石、水體、園林植物各自組合形成不同的風景畫面[8]。建筑作為整個藝術表現的主體,沒有建筑就不能稱之為景,又拿來的美呢?二是觀賞景觀。建筑物作為景物連接的必要之物,也是游客欣賞風景的主要場所,在選址上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安放在合適的位置才能發揮它們最大的作用,達到一覽無余的地步。庭院建筑將園子劃分為若干空間,或有書法藝術作為裝飾與點題,偶有詩文題于石碣。這些書法都出自名家之手,風格各異,與梅園古樸、典雅、流美相契合,那入木三分的文字仿若與園林融為一體,成為點睛之筆,它所囊括的美學思想也得以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李蘇南.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2(07):37-39.
[2]楊云峰,熊瑤.意在筆先、情境交融——論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意境營造[J].中國園林,2014,30(04):82-85.
[3]吳曼.淺談傳統造園手法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評論,2017(04):170-173.
[4]金藝.中國古典園林美學思想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6(09):143.
[5]武用寧,維春.梅苑飄香——游泰州市梅蘭芳公園[J].中國戲劇,1989(10):32-34.
[6]周琦,汪坤,祝遵凌.地域性文化在城市濱河景觀設計中的表達——以云南雙江南勐河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04):40-43+53.
[7]祝遵凌.景觀植物配置[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8]祝遵凌.園林植物景觀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
作者:張丹 圣倩倩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