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鄉村古典園林修復與利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對鄉村古典園林內涵和現狀進行分析,表明在保護、修造過程中存在不受重視、缺乏鄉土性和整體性等不足之處,提出在修造過程中應注意保留當地寶貴的鄉土文化、保持其歷史文化特質等觀點;探討如何將鄉村建設、發展與鄉村古典園林的保護、修繕有機結合,并加以開發利用等問題,以提高鄉村古典園林對當地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的承載力。
關鍵詞:鄉村古典園林;鄉村旅游;鄉村發展
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劇,一些老舊鄉村古典園林在鄉村改造中被忽視,乃至被人為拆卸用于民房、院落的搭蓋,甚至出于其他用地需求而直接予以拆除。作為鄉村文化基底,鄉村古典園林承載著各地的文化與傳統,一旦消亡,對當地鄉村文化而言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1鄉村園林與鄉村古典園林的內涵
中國古代園林巨著《園冶》[1]的題詞中提到了一個關鍵詞叫“異宜”。“異宜”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王制》[2]:“民生其間者,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解釋為“謂所宜各不相同”。而在《園冶》[1]中則用作“因人、因地、因時各有‘異宜’”,用以形容園林的建造各有“異宜”,因而沒有固定的建造法則。《園冶》[1]中例舉了南北朝時梁簡文帝的華林園、西晉荊州刺史石季倫的金谷園以及戰國時齊陳仲子在于陵置的菜園———隨著人貴賤貧富的不同,園林也隨之異宜,這相應地造成了園林基于其作用與地點、及其造園者的意欲而產生的劃分。
1.1鄉村園林
鄉村園林,顧名思義,意指鄉村地區范圍內人類因生活、生產需要而對自然環境有意識地進行一定的改造而形成的游憩境域。鄉村園林秉持著將自然生產活動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原則,要求具備一定的生產性,即符合鄉村以農業生產為基礎衍生的功能與實用性;其次則是其生態性,即站在科學的角度,有選擇、有節制地進行自然利用與開發,維持當地原有的生態平衡;再就是其審美性,鄉村園林具有比鄉村庭院更深層次的概念,需通過一定的建置對其進行氛圍的營造。而氛圍的營造過程則是由園主與造園者的意欲所主導,與當地的物質因素(如山川、地貌、聚落、服飾、人物、街道、動植物等)和非物質因素(如歷史、文化、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等)進行相互作用、試探、調和。
1.2鄉村古典園林
鄉村古典園林則是基于鄉村園林的概念衍生出2種模式。一種是當地原本就有古典園林或古典園林遺跡,在此之上進行一定的修復、包裝從而形成可投入使用、創收的鄉村園林景觀;而另一種則是人為地進行古典園林要素的堆疊營造,使之成為“仿古”園林。本文主要對前者進行闡述。曾擔任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總館長的熱爾曼•巴贊說過:“中國人對花園比住房更為重視,花園的設計猶如天地的縮影”[3]。世界三大造園體系之一的中國古典園林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隨著歷史的滄桑變遷、朝代更迭,在不同的時期展露出與時代相符的風貌,更基于當地地貌、氣候、人文的不同,相應地反映出宜時宜地的文化特色。經過時間的推移,有如蘇州拙政園、揚州個園等被妥善修復維護的,也有藉藉無名散落在民間各處,隨著時間流逝而梁木腐朽、砌石風化的。但在承載當時當地的古老文化與藝術傳承方面,二者的作用是無甚區別的。如今正是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時代,那些散軼的古園林古建筑作為各地鄉村人文的基底,其獨具的代表性和宜時宜地的特色也不應被忽視。
2鄉村古典園林的現狀
現今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鄉村新舊建筑混雜、高低不一、古民居老舊、鎮區建筑雜亂。一些老舊園林與古建筑年久失修,其作為景觀建筑的連續性也隨著公路路網等基礎設施不斷擴張逐漸走向破碎化。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處鄉村的古園林便需要與當地現實狀況達成“異宜”的調和,而不應獨立于氛圍之外。隈研吾在《自然的建筑》一文中曾詳盡概述關于“氛圍的融入”一說,提出了“讓建筑消失”這一理論。他以德國建筑師布朗諾•陶特為反例,闡述了建筑若是作為獨立于世界之外的孤獨形態,因為缺乏“融入”將會加劇世界的混亂。對此,隈研吾本人則提出恰當應用與當地氛圍相符相合的自然材料以解決這種與周遭氛圍的割裂感。而所謂的讓建筑消失不是不存在,而是化為了氛圍的一部分,有機地存在[4]。同理,鄉村古典園林作為鄉村的一部分,作為當地鄉村人文的基底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革,也應當融入當地的氛圍,即加深與當地的關聯感。現今,鄉村古典園林面臨著三個較大的問題。
2.1不受重視
中國鄉村相較于城市進程而言整體較為落后,這種落后更多地體現在文化素質方面。由于鄉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對現代文明的接受更為迫切,對于物質層面的需求更甚于精神層面,乃至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多有疏忽,最直接就是體現在對古典園林沒有進行良好的保護,這是時下對古典園林長遠價值的短視。
2.2損毀嚴重
大量的鄉村古典園林歷經天災人禍、時移世易,損壞較為嚴重。更有甚者被人為拆卸用于民房、院落的搭蓋。而散軼的鄉村古園林的修繕多是依靠當地民眾自行發起,若是群眾缺乏意識,對于已損壞的園林沒有及時地修繕,隨著時間推移損毀更加嚴重,甚至成為廢墟,有的則是出于其他用地需求而直接予以拆除。
2.3修建背離初衷
2.3.1缺乏鄉土性古典園林作為鄉村文化基底,承載各地的文化與傳統,反映出各地的鄉土特點。然而現代文明對鄉村的滲透導致鄉村的設計過于貼近城市,失去了鄉村應有的特點。在這種千篇一律的“生產流水線”模式下,古典園林的修復也不能幸免。蘇杭園林作為江南園林的代表,成為修復過程中的模仿對象,而一味的復制卻使得修復后的園林失去當地的鄉土特色。
2.3.2缺乏整體性古典園林中每一個構成要素都服務于整體,是一個有機和諧的構成,某一要素的變更可能導致整體的失衡。因而在園林修復過程中,對景觀及部件進行一定的修改、更替之前,應首先考慮其整體性,如材質的選用、局部的建置等。然而在實際應用中,罔顧整體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一些園林欄桿的修建,由原本的石材改作金屬材質,僅僅考慮到使用需要,忽視了景觀的整體和諧,而與周圍原有氛圍格格不入。
3鄉村古典園林的景觀修造
古典園林設計理論倡導回歸自然、和諧融洽,與鄉村建設在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理論下實現其生產、生活、生態高度統一的需求相符。
3.1保持鄉土特色
地處鄉村的古典園林在修復過程中應保留當地寶貴的鄉土文化,而非一味地比照城市景觀進行改建。即使是鄉村之間,也不應簡單復制、生搬硬套。園林一旦失去各自的鄉土特色,便會淪為“千園一面”的境地。古典園林修復還應納入當地鄉村規劃,融入整體建設中,為此在修復中應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方案的調整、優化,充分體現村莊固有的風貌、特色、肌理、樣式,展示獨特的鄉村精神氣質,保護好不同鄉村古典園林的獨特味道。
3.2貫徹修舊復舊
古典園林作為先人設計的景觀,應當盡量在不破壞環境風貌、不影響村民日常生活的情況下對其進行規劃和保護,在建筑風貌、空間形態等方面保持其歷史文化特質。在維護維修過程中,聘請本地工匠,利用本地工藝,采用本地材料,做到“修舊如舊”,堅持“局部微干預、結構不破壞”的修繕原則,力求原汁原味、以存其真。以永泰嵩口古鎮為例,古鎮龍口厝片區的鶴形路因其獨特造型成為嵩口聲名在外的一處景點,但經歲月變遷已有多處損毀。為了還原鶴形路,設計師做過多次嘗試,用不同來源的泥土和配比,并專門找來木工師傅精心設計打造,最終得以完成。改造后的鶴形路保存了不同歷史階段本地居民建筑形態變化的痕跡,真正做到了“修舊如舊、新舊融合”。
3.3避免高昂造價
古典園林修復在保留特色的前提下,不搞大拆大建,不搞“拆真古跡、建假古董”,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激發內生動力,發揮村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集體智慧共同參與謀劃、建設;對一些價值昂貴的材料可選用性價比較高的替代品進行合理置換;在修繕過程中遇到的復雜工藝則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加以輔助,從而降低修造成本。
4鄉村古典園林的開發利用
4.1推動鄉村旅游
旅游業被看作是鄉村振興戰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經濟產業之一。鄉村旅游作為現代旅游業與傳統農業農村有機融合發展而成的新興產業,所指向的并不僅僅是開發和利用鄉村特有的自然風光招攬游客,更要以傳統園林和人文景觀為依托服務于城市居民,提供與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觀光、休閑、體驗、度假、娛樂、購物等多重功能的旅游休閑氛圍[5],讓人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可以有放松的新去處。古典園林經過修復修造,與鄉村田園風光融為一體,順應游客旅游消費需求,延伸產業鏈,拓展多功能,加大觀光農業、休閑體驗、健康養生等新業態的服務供給[5],形成以古典園林為中心的鄉村旅游休憩,吸引城市游客休閑體驗。游客的旅游過程中必然離不開農業特產的消費,藉此農產品變成旅游特產商品,進一步增加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4.2挖掘文化傳承
城市化進程中經常發生民族文化認同危機,數十年來已有不少地區鄉村文化傳承漸漸稀缺,被年輕一代貼上“落后”的標簽。文化認同危機的本質實際上是鄉土文化多樣性喪失,以及人們對現代文明的過度推崇所帶來的精神危機,這需要深度挖掘傳統文化、恢復傳統習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維護鄉土文化多樣性,延續民族文化認同感。在游客欣賞古典園林景觀的同時,立足傳統鄉村文化,從內而外引導游客走進歷史、走進鄉村,透過鄉村體驗的過程引導游客重新感受傳統鄉村文化的寶貴之處。從旅游開發的角度,可以舉辦民俗文化交流節,開展當地歷史民俗文化展示活動,有條件的地方還可設立青少年教育基地等,豐富和拓展鄉村旅游的特色和優勢,喚起人們對民俗文化的興趣與熱情,傳承悠久的農耕文化,保存文化基因。
4.3加強品牌建設
在對鄉村古典園林景觀打造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進行品牌塑造,加強品牌建設,以品牌的理念帶動游客進行引導性消費。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舉辦農事活動,如旅游文化節、水果采摘節等,在進行農產品展示、推介和休閑農業體驗的同時,以農促旅,推動鄉村旅游,加強周邊合作,串點成線,打造精品鄉村游線路,吸引更多外來游客,增加和擴大當地知名度、知曉率。
5小結
以鄉村古典園林為依托的鄉村旅游發展,使農村的環境面貌得到改善,服務功能得到全面優化,農民主體地位得到提高,又能促進農民增收,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它彰示我國鄉村未來的發展形態的可能性,可為鄉村旅游產業提供科學而長遠的導向。
參考文獻:
[1]計成.園冶圖說[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2]李土生.中國傳統文化散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3]丁強.綠色植被[M].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04.
[4]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5]福州市農業農村局.規劃引領三輪驅動奮力打造鄉村振興的“永泰范例”新農村建設[EB/OL].[2019-11-01].
作者:張昊楠 李霞 閔志坤 吳小剛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藝術學院園林學院合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