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設計課程體系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課程體系定位準確、培養目標明確
科學的課程體系既是教學活動正常開展并取得良好預期效果的前提條件,又直接影響和決定著人才培養目標的能否順利實現,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藝術設計課程體系建構的目的是提高本專業學生設計藝術語言表現能力的同時又訓練和拓展其設計思維和創造能力。但我國的藝術設計院校大都脫胎于美術院校和原來的工藝美校,藝術設計專業“始終擺脫不了對純造型藝術專業教學的依賴和影響”,許多院校藝術設計課程體系定位不科學,沒厘清藝術與設計的關系,教師單純追求藝術技巧和經驗的傳授,學生的設計思維和創造能力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高分低能現象屢見不鮮。培養目標的模糊性必然導致教學目的的不明確,進而導致學生學習目的的不明確,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甚至滋生厭學情緒,對藝術設計教學開展非常不利。“藝術設計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要具備對人才培養目標有一定的經濟市場預測力及前瞻意識”,所以課程體系應科學定位,從社會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實際需要出發對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強調專業的實用性,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培養應用型人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二、課程內容與時俱進、課程設置有靈活性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社會需求也在不停變化,這就要求藝術設計課程內容與時俱進,及時做出調整。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素描、色彩、速寫一直是我國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的主干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固然有其合理之處,但這種各專業基礎課開設雷同缺乏針對性的課程安排,不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加之課程內容陳舊,使學生在后期的專業學習和工作中缺乏動力和適應能力。課程體系應保證一定的持續性、穩定性,但更要具有適應性、超前性。藝術設計課程體系應依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以市場為導向及時做出調整,如在基礎課教學中改傳統的光影素描、結構素描為設計素描,變繪畫色彩為設計色彩等。藝術設計課程體系是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是開放的知識系統,因此其課程設置具有靈活性特點。首先,教學效果、行業變化、專業發展等情況的處理與調整要求課程設置是動態的;其次,用人單位、實習企業、行業專家都要共同參與課程的設置與改革,使課程體系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
三、課程之間嚴密的結構關系、理論課與實踐課協調發展
課程的結構既包括課程縱向與橫向的結構關系,又涉及課程的邏輯順序與要素組合的結構關系。但藝術設計按專業知識點設置課程的傳統課程體系,造成了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以及課程群之間相互脫節。因此,首先應加強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縱向聯系,糾正過去二者“各自為政”相互脫節的現象。其次,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安排課程,加強基礎課之間、專業課之間以及課程群之間的橫向交流與溝通。第三,理論課與實踐課協調發展,理論聯系實際。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在注重課堂理論傳授的同時,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社會實踐機會。最后,利用我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契機,在教學時結合本地區地緣優勢和本校校本資源、學科優勢,適應社會快速發展需要。
四、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性、模式的多樣性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教學質量的關鍵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具體的教學模式。現今,許多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方法陳舊,大都沿襲以前的啟發式教學、合作式甚至“填鴨式”教學,嚴重束縛了教學的開展。藝術設計學科有其特殊性,其知識和能力不能同文科、理工科那樣單純依靠課堂教學,還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激發學生設計靈感,發掘其潛在能力。藝術院校設計課程教學形式也十分相似,大都采用美術學科的教學模式,形式單一,因此探索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非常必要。首先,轉變“紙上談兵”式教學,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其次,建立科學、實用、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采用課堂、實習、實訓基地等教學形式,將課程與社會課題及科研項目有機整合,真正做到“產、學、研”結合。
五、結語
藝術設計課程體系嚴重影響和制約著課程教學的開展,在設計專門性人才的培養中也具有基石和紐帶的作用。為了改善學生質量繼續下滑的尷尬狀況,確保藝術設計教學走上良性發展道路,對現行藝術設計課程體系進行思考并探求相應改革措施自然有重大的意義。
作者:龐先超 單位:安陽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