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問題與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藝術類專業的教育資源不足
由于藝術類專業教育機構近年來擴展過快,然而機構的教育資源不足(師資,設備,經費等條件),導致教育質量下降。近年來,各類高校(綜合性大學、理工、財經、農林等院校,高職高專院校)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不顧自己是否具有辦藝術類專業的條件,倉卒上陣,紛紛都開設藝術設計類專業,其結果是教育資源的匱乏,降低了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標準,同時,由于各校錄取分數線攀比下降,降低了生源素質。
(二)現有師資隊伍的職業素質較低
第一、直接來自高校畢業生的年輕教師,本身就是在擴招的背景下進入大學學習,所受的專業知識教育不扎實,又缺少實踐工作經驗,理論脫離實踐的現象較嚴重。因此,他們常常表現出課堂講授流于表面,無法深入,實訓環節流于形式等。學生很難學到實際的操作經驗。第二、教師缺乏工作責任感,“上課來人,下課走人”,教師的工作重心不在教學上,而在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將學校作為“養老的保障”,教學工作以應付為主。學生在課余時間很少有機會與專業教師進行接觸和交流。第三、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按《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江蘇省教育廳,2008)要求:“每個專業至少要聘請4—6名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但事實上,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達不到這個要求。在藝術類高職高專的教師崗位上缺失活躍在專業領域里富有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的藝術設計精英人才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綜上所述,生源質量差、辦學條件不足,師資職業素質較低,課程設置不規范等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提高高職藝術設計教育質量的障礙。
二、對高職藝術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采用“三模塊開放式”教學模式
“三模塊開放式”教學模式是指人才培養(知識、能力、素質)由職業素質模塊,通用職業能力模塊和專業職業能力模塊組成,每一個模塊下由相應的課程系列來保證,三個模塊的課程系列綜合構成課程體系。職業素質模塊下設道德與人品、身心健康兩個子模塊,培養學生有積極的人生價值觀、愛國精神、愛崗敬業等優良品質。通用職業能力模塊下設文化知識與語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等三個子模塊,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語言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等。專業職業能力模塊下設專業知識應用與崗位群工作能力兩個子模塊,培養學生的管理與服務工作的能力。在專業教學計劃的執行中,采取“開放式”(“三明治”式)或“工作室式”教學模式。“開放式”即是在學校“低投入”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方式,以期達到最優的效果。第一學年至第二學年上半年,學校為學生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不分專業方向。第二學年下半年,學生根據興趣和將來的就業設想到單位實踐。在此期間,學校根據學生的就業方向為學生開設相關的專業技能課和專業選修課(可以在晚上周末等時間),以解決學生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第三學年,學生回校,根據個人的實踐經歷選擇畢業設計的主題,做有針對性的設計研究。這一學年,學校開設拓展能力的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競爭力。“工作室式”即是在學校有相對寬裕的資金和場地投入的前提下,將學生分在不同的工作室,進行專業教學,在“做中學”。由工作室的負責人承擔教學考核的任務。“工作室”在完成專業教學任務的同時,也承擔一些社會性項目的研究與開發,使產、學、研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二)引進激勵機制,改革考核方法
引進激勵機制,改革考核方法,能提高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師資的素質,也是改變當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弊端的有效方法。第一,引進激勵機制。例如:學生的所有作品定期向社會展出;鼓勵學生通過出售自己的作品來檢驗和認同自己的藝術價值。這樣的展覽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進行監督和檢驗。邀請企業參加學生的畢業設計展,學生和企業可以充分溝通,進行雙向選擇。第二,改革教師的考核機制,加強對實踐教學環節的監管。對自己有公司(企業)或在社會企業(公司)擔任重要設計崗位的教師,可以采取通過指導學生實踐課程來完成工作量的方法。例如:教師根據課程要求,可以將學生帶到企業(公司)指派任務,進行學習實踐。學校通過定期對學生的作業作品的質量檢查來對教師進行考核。學生的作業由全體專業教師進行品評并打分,同時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評分,最終得出兩者的平均值,由此確定學生實踐課程的成績。該成績也作為教師教學工作量的參評分數。
本文作者:李瑩 單位:蘇州職業大學藝術與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