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區塊鏈技術與藝術品市場關聯性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財富的增長,文化在大眾眼中的價值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把藝術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商品進行交易,甚至把藝術品作為投資理財的工具。因此,藝術品金融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新興的區塊鏈技術承擔著未來互聯網機制和體系建構的導向性作用,本文通過對區塊鏈的特性及其對當下和今后藝術產業的影響進行剖析,對藝術品市場與科技的進一步融合現象進行研究。
關鍵詞:科技融合;區塊鏈;藝術市場
一、藝術品市場的現有結構
(一)藝術品市場“中心化”的基本形態
藝術品市場按照投資主體、經營對象、商品種類、藝術品價位和地域進行劃分。今天的藝術品市場可以從中西方的近代開始追溯。在西方,從17世紀油畫的盛行開始,藝術經紀人的出現預示了西方近代藝術市場的爆發。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傳統形式的畫店逐漸被英法大量出現的畫廊、博物館和拍賣行代替,近一百年間,國際藝術市場也被這種形式帶動起來。在中國古代,市場經濟最繁盛的宋朝,藝術品交易逐漸向規模化方向發展,根據《東京夢華錄》等相關文獻記載,潘樓東街巷“從行裹角茶坊”下,“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元明清時期,私人收藏更加活躍、豐富,鑒賞與繪畫創作由于當時的城市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而開始了有機結合。從明代嘉靖年間到清代康熙年間,經濟重心從長安到蘇州再到揚州,晚清時期遷到上海,這也是封建社會藝術品市場發展的終結。現當代,直到改革開放開始,國內現代藝術品市場才有了一些萌芽之意。在20世紀90年代,藝術品市場逐漸豐富,諸如畫廊、藝博會、拍賣等一些形式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近些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令世界矚目,成為全球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直到現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在不斷的風波、調整、更新下已經逐漸趨于理性。2020年10月,在第十九屆五次會議中黨中央明確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使得藝術品本身及其市場的發展有了更優渥的土壤。現如今,藝術市場正走向品牌化、風格化、群體化、系統化、專業化的道路,無論是對藝術家風格的營銷還是對當下受眾的藝術流派或藝術風格的差異化策略,都是一個由原來的非典型藝術市場轉向典型藝術市場的動態過程,不僅意味著個體屬性可辨認度的提高,更多的是市場流通中藝術商品質量提升與價值的再度更新,是從不定的動態進化向靜態平穩生長的良性轉變。
(二)藝術金融促進藝術經濟發展的體現
從宏觀角度分析,當前的藝術金融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藝術財產和投資,一個是藝術融資,包括藝術基金會、藝術質押、藝術信托、藝術保險等。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質押和基金方面,國內的藝術品證券是創新的形式。藝術品已成為一種商品、一種資產,并被金融系統認可,最后一步是實現藝術品在證券化過程中的普及,降低投資門檻。以中國藝術品市場為觀察中心,以改革開放為時間節點,40多年來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除了市場具有相當的潛力外,如何安全、全面地釋放需求,健全底層邏輯,形成完整閉環,創建行業新生態的問題也逐漸擺在整個行業眼前。國內藝術品市場發展不完善,一、二級市場倒掛,民間交易量占一半以上,退出機制不健全,導致資本進入難度加大,規模難以擴增。因此,建立一個相對健全、規范、可持續的市場交易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單純依靠內部發力,難以有大維度的改變,而發展藝術品資本市場,推進其資產化,從而發展藝術金融,才能倒逼市場治理的大幅度跨越,使市場乃至整個經濟更加規范和可持續發展。藝術金融有一個較為豐富的結構,但其業態發展還處于早期,國內產業的多樣性意味著市場需求拉動問題解決的可能性加強,賦予橫向不同場景價值,延長產業鏈條。如果藝術品本身的穩定性得不到保證,整個藝術品市場將很難實現突破。如果推進資產管理,建立藝術品市場的價值識別平臺,將創建新的環境。試想,藝術品金融化之后,隨之帶來的就是人們把藝術品當作自己的財產來看待,那么它的價值發現空間就會拓展,作為一種優質資產被大多數人認可,從而增強其流通功能和財富屬性。藝術品本身又區別于大多數的商品,它沒有標準化的生產,也沒有一概而論的評判標準,它身上所背負的是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功能。
二、區塊鏈技術在藝術品市場發展中的應用場景
(一)藝術品記錄、鑒證與溯源
自從藝術品市場進入公眾視野以來,真實性和可追溯性一直阻礙著市場的有序發展。藝術品的鑒定、價值判斷與評估、數據存儲幾乎是市場矛盾的根源。僅以當代藝術為例,作品鑒定幾乎完全由藝術家本人或親屬來進行,很少有成體系的監督機制。這從根本上講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鑒證和評價體系的缺失嚴重制約了整個業態的健康發展。同樣,藝術品的數據儲存問題也因為藝術品本身的特性一直存在,藝術品的壽命可以達到上千年,傳統的溯源都采用中心化的模式,各自孤立地記錄在各自的系統中,信息難以達成共識,即使共享各自的記錄,公開的內容也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這十分影響事項處理的效率,并且加大了糾紛產生的可能性,但如果通過分布式賬本技術,依托底層技術,每一件藝術品的檔案都可以被一代又一代的從業者記錄下來。從藝術家端口開始填寫身份信息并認證,通過后系統就會將其綁定并生成公鑰和私鑰,藝術家在其上傳的作品照片上會留有印記,便于后期進行所屬權判別。這樣一套操作流程在相關網站上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實踐,其中也有許多實操的問題,技術上也給出了解決方法。譬如,上傳實體藝術品除了基本信息之外,還需要各個角度的圖片,并加上關鍵細節信息,用高倍顯微鏡對其放大并記錄,最后輸入私鑰,即可在鏈上生成編號檔案憑證,留下溯源記錄,這就是藝術品數字化并“入網”的過程。以此出發,以后的每次交易均會留下詳細信息,并且持續確權鑒真。藝術品在擁有者手中,他們可以用自己的私鑰立即添加信息,包括展覽信息、獲獎信息等。譬如,2021年6月由孚鏈藝統科技有限公司負責的何家英加密限量絲網版畫《秋冥》的發行售賣就是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保證作品的唯一性和可溯源性。
(二)數字化資產、交易與版權
藝術品的數字化在某些程度上是當代藝術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當收藏家持有的藝術品資產逐漸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勢必會更始藝術品的交易方式。在一個完整的金融鏈中,最理想的狀態是將所有的參與主體和內容都在鏈上有所登記,形成數據共享的大型平臺。但在實際的落地過程中,很難同期把所有相關的內容和主體上鏈,一些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平臺可以從自身資源切入,由點及面,逐漸將整個供應鏈和平臺生態做大,覆蓋面更廣闊。傳統業態與現在市場的潛在需求和科技融合發展所構想的市場結構其實是有偏差的,傳統市場的慣性難以推動新平臺、新結構的重塑,這就需要創新業態從原有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國內占主流的公開藝術品拍賣中,藝術品的真偽難以鑒定,來源解釋不清。將區塊鏈技術引入交易環節,可以從根源上實現買賣雙方信息對稱,減少因溯源難而交易不易完成的后顧之憂,明確買賣各個主體的責任,從而規范交易的流程和行為。數字資產可以從三個方向討論,第一種是常見的實體藝術品,數字化資產只與物理形態掛鉤;第二種是內容的資產,比如在Procreate上完成的手繪作品;第三種是數據的資產,就像年度報告一類的“工具書”,可以很好地反映當時的規律。不限于實體藝術品,以電子數據儲存在區塊鏈各種平臺上的藝術品也有著同樣的一套流程。但在數字藝術品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相應權屬爭議、侵權爭議等問題。但無論是何種藝術品,都需要確認它的物權和著作權,這是電子數據較為困難、但大規模實行起來非常有效的一個重要內容。區塊鏈的防篡改在許多場景中可以有效地保護藝術家的創作和藝術品本身的價值。
三、科技融合正在改變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方式與方向
(一)科技融合正在推動新業態的生發與發展
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由傳統模式向混合和新模式轉變。傳統的商業形式大多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他們試圖將藝術作為一個整體來經營,而非僅僅通過將存在的不同藝術形式的價值拼湊在一起來創造一種娛樂形式。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講,‘經營藝術’(MakingArtWork)意味著要展示出一種超過文本和形象原始素材的剩余價值,它既可以作為個體,又可以作為整體來展示。以藝術公司為例,這種剩余價值并不能僅僅解釋為主觀的消費者價值,或者是客觀的生產商或勞動力價值;它是第三種價值:審美價值”。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整體的需求變化迅速,呈現兩極分化趨勢。一是大眾消費快速發展;二是收藏投資高端市場快速發展。公眾和高凈值群體被分割,新的消費群體分割將促進更多的資本進入和占據份額,從而推動商業形態和交易管理的更新。金融方面,風控是不變的主題,不論表層的交易有多么繁榮,業務開展的程度如何,保證金融風險在可控范圍是保持行業生態最根本的一項內容。現在,基于透明的數據共享和內部邏輯的打通,科技的發展可以實現實時的風險監控。因為透明度和信息共享是以客戶為導向的,所以準確的客戶管理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除此之外,平臺的建構、資產的確權、數據的系統管理等都在技術的更新下橫向推動新業態的生發與發展。
(二)新基礎設施與數字場景建構正在改變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格局
中國藝術品市場形態的轉型,使得新交易的技術層面和金融服務的風險控制核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比簡單的擴大市場規模更為致命。在傳統的藝術品市場階段,強調信息、市場、交易的公開性,特別是發展基于平臺的電子商務、文化交流等藝術品交易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通過認證的方式解決交易不透明問題,通過注冊的方式解答交易可追溯性和信息共享的問題。但僅憑小范圍的推廣不能解決根本上的問題,私下交易龐大的體量難以估量,新基礎建設諸如大數據、云計算等又不斷提高大眾私人信息的暴露度,如何協同發展,做好大的戰略規劃而不是一味否定,可能是新業態跨越式成長的一大重要因素。基于數字場景和新型基礎設施的綜合服務平臺建設,與傳統業務的重點截然不同。平臺的目標、操作和技術支持都是一套新的模式,可以說是在原有商品基礎上的一套新的邏輯體系。不僅要實現不同層次人群需求的精準化管理,更要實現平臺形式與體驗場景的融合,更重要的是信貸管理的個性化和綜合金融服務的產品創新。
四、結語
根據現有的市場形態總結,以及對于區塊鏈在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前景分析,讀者可以對現有業態及區塊鏈在藝術品市場的應用形成整體上的認識,并對區塊鏈與藝術品市場領域的結合和發展趨勢形成更清晰的認知。筆者有理由相信,基于平臺的不斷成長,藝術商業生產更多、更優質的成果,以期各個平臺在拓展之后能帶動整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促進中國藝術和文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李穎珊 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