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影藝術市場冷熱不均解決方法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2015年就是中國電影產業院線制以來的一個高光時刻。單銀幕產出、單體影院的利潤在這一年都達到了最高點。隨后,不能說是每況愈下,期間也有波動起伏,但大體趨勢是向下的。對于電影產業鏈終端的影城而言,2005年至2015年確實是一個“黃金十年期”。2002年院線制成立以來,經過幾年的磨合運作,在2005年走上了正軌,進入跨越式高速發展期。
回首那個時候,開拓投建影院不僅在早期政策上有諸多扶持獎勵,在市場上也真是個好賺錢的生意,開一家賺一家,大多賺得盆滿缽滿!之后影院遍地開花,而由于終端擴張的速度大大超過電影市場大盤的增速,就導致了“僧多粥少”、票房分流,單體影院的利潤逐年下降。在2016年開始出現不少唱衰電影行業的聲音,“拐點論”等不絕于耳,但事實證明,在去資本泡沫化之后的幾年里,電影市場的大盤還是呈現出逐年上升狀態,只不過增幅是由先前高速發展期轉為了平穩的增長階段,而單體影院的盈收也沒有直線下跌。整體而言,并沒有一些言論所說的那么悲觀。
在2020年電影行業成為遭受新冠疫情沖擊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因受疫情沖擊,多達兩千多家影院注銷、關門倒閉(據《經濟日報》等媒體報道),至今電影院仍有限流、影廳禁飲食等常態化防疫的限制措施。于是,在影院停業期間,在另一廂流媒體平臺風生水起時,各種悲觀言論又再度甚囂塵上,不少人認為電影市場短則一兩年、長則三五年才能恢復元氣,甚至還有的表示電影行業日薄西山,電影院成明日黃花了。不過,打臉的聲音來得很快,事實勝于雄辯!2020年7月20日,中國內地影院率先全球復工,市場回暖的速度也大大超預期,《八佰》《我和我的家鄉》《拆彈專家2》《送你一朵小紅花》《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等爆款頻出。而在2021年開年至今,影市更是屢破紀錄,驚喜連連!
元旦三天假期收得13.03億元,刷新同期歷史票房紀錄!春節七天長假收得78.41億元,刷新同期歷史票房紀錄!清明三天假期收得8.22億元,刷新同期歷史票房紀錄!票房與觀影人次雙雙上漲,量價齊升,大大提振了行業的信心,確實令人歡欣鼓舞。截止2021年3月31日,全國影院數量約為1.14萬家,第一季度實現票房181.02億元,這是在好萊塢新片依舊嚴重“缺貨”的情況下取得的不俗成績。與2019年第一季度的187.02億元已經相差無幾,同比僅下降了3.2%。
隨著不斷推行接種疫苗,全球疫情情況勢必會逐漸好轉,估計接下來進口新片的供給也會趨向好轉、恢復正常。按目前的趨勢,預估2021年全年的電影市場大盤,即便還沒能夠趕超或達到2019年的641.48億元,但恢復九成以上是完全沒問題的,甚至有望破600億元!
由此可見,我們電影行業是充滿頑強生命力的,影院觀眾也一直都是存在的———并沒有因疫情影響而改變了觀影模式,也沒有因互聯網流媒體的崛起而大量流失客群,院線電影市場依舊存在著巨大的潛力空間。
當然,我們同時也要看到,2021年的工作日票房相當不盡人意,甚至出現了多個跌破底線的兩千萬元左右的日票房大盤,這是近幾年都沒出現過的情況;單日票房不足五千萬元的天數也創近五年同期的新低(受疫情沖擊的2020年除外)。今年工作日的慘淡情形,并不僅是出現在節后所謂的“一節淡三圩”,而是較為常態性地出現。普通周末常是平日里的五倍票房,節假日更是高達十倍或更多,真是天壤之別!可以說,2021年影市節假日與工作日的冷熱不均的現象比往年更加嚴重,甚至是目前影市的最大特征也是問題所在,業內有戲言:平日里無人問津,每逢佳節倍增長!
國產片的節假日檔期依賴癥相當突出,而進口片又未能恢復正常供片,這是造成今年影市嚴重冷熱不均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目前仍處于常態化防疫時期,觀眾在工作日的觀影欲望有所減弱,尤其是更加忙碌的白領居多的一、二線城市,工作日票房與周末及節假日的差距更大;且大量學生群體平日里也還處于封閉管理中,也大大減少了工作日的觀影頻率。
如何解決市場日愈加劇的冷熱不均?電影市場怎樣能進一步突破天花板?電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筆者認為可以從產業鏈各端來把把脈,修葺完善,進行提升。具體從以下三方面著手:(1)對于上游的制作端,需要提供更多的重工業產品和話題佳作。重工業產品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電影產業成熟度及工業化水準的重要標準,也是國產電影在海外影響力的中流砥柱。在故事敘述、人物塑造等影片質量同等的情況下,大投資、大制作、大場面的大片,顯然會比其他影片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拉動市場大盤。這類型影片的大銀幕觀影體驗,也是電視、電腦、手機等小屏所不能比擬的。比如《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八佰》《唐人街探案》系列等等。話題佳作則是指具有良好口碑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這些影片都是取材于現實,書寫當下生活,與大家息息相關,或是關注某個階層、群體,或是針對某個現象,挖掘人性,彰顯出強烈的人文關懷,能夠引起觀眾的深度共鳴。比如《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后來的我們》《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紅花》《你好,李煥英》《我的姐姐》等等。雖然這些影片大多是中小成本制作,但由于影片或是觸及了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或是擊中痛點,都能引發廣泛的討論與共鳴,表現在市場上就是“四兩拔千斤”,或逆襲大片或長線上映。無論是重工業大片還是中小成本的現實題材佳作,都是當下電影市場最亟需的兩種類型,希望上游的制作端能多在這些方面發力。畢竟,如今是“內容為王”的時代,只要有好作品就不愁沒觀眾,因此需要更多適銷對路又有擔當的精品力作,才能讓影市活水源源不斷,才能持續繁榮。否則,影院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2)對于中游的發行端,呼吁檔期協調機制。眾所周知,進口片無論是以好萊塢為首的分賬大片還是多國別的批片,其上映檔期都是由相關主管部門來統籌安排的,國產片的上映日期則是由各個片方自主定奪。在這里呼吁檔期的協調機制,并不是說要把國產片也歸由主管部門統一安排,若這樣就不是市場經濟了,主管部門也會忙不過來,不現實。但我們可以借鑒好萊塢六大公司的做法,這些大公司的主要項目都會提前較長的時間公布檔期,早早定檔,一來有相當充足的時間進行前期宣發,二來能夠較好地避免各大公司頭部作品的“硬碰”,尤其是同題材、同類型、同風格的可以錯開。這樣一來可以避免兩敗俱傷,達到雙贏。如今我們的電影市場愈發冷熱不均,有的時候寡淡如水,無片可放;有的時候則過度擁擠,未能發揮單片的最大潛能。這種走兩極的情況,顯然是一種不完善的狀態,無論是對片方還是影院顯然都是很不理想的,對于市場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不利的。我們也經常聽過這樣的言論,某某片要是不擠在春節檔里,而是擱在平日其他時候上映,票房產出將會更多,且宣發成本又會大為降低,最終的收益是相當可觀的,而不像現在顆粒無收,血本無歸!所以,不必一味頭腦發熱,削尖腦袋往熱門檔期里鉆。選擇在相對淡季而取得佳績的正面例子也比比皆是,如在非熱門檔期上映的《桃姐》《老師.好》《無名之輩》《尋夢環游記》《七十七天》《喜寶》《大紅包》等等。們可以通過以行業協會牽頭、業內協商的方式,進行檔期協調。盡管各個片方在商言商,各自為戰,但可以“求同存異”,比如一方面可以盡早公布一些大項目的初定檔期,盡量達成各個檔期里平均投放節目;另一方面不過度迷信熱門檔期,根據影片自身的特點尋找最為合適的檔期,最好要錯開同類型影片的過度扎堆,才能取得1+1>2的效果,而不是嚴重內卷,兩敗俱傷。減少市場過山車式的大起大落,讓每個檔期都能發揮其應有的潛能,這是我們所希冀的,也是一個健康市場良性發展的體現。(3)對于終端的影城,則需苦修內外功,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作為最終票房產出的終端,影城是典型的服務窗口行業,而質量是服務的根本,是生命線。硬件方面,做到環境干凈舒適、放映設備更新換代、引進特色影廳等;軟件方面,保證放映質量、熱情迎客微笑服務。服務質量的提升對于持續吸引觀眾、維護會員黏性、增加觀影頻次至關重要,并最終影響到票房的收益。此外,如今影院也充分學習發揮了“互聯網+”精神,像“一站式消費”的ShoppingMall(大型商超)那樣打造影城的“一站式娛樂體驗”,如影城里面安置迷你唱K機、夾娃娃機等娛樂設施都已是標配,有些還開辟了書吧、餐吧、咖啡廳、自選商店甚至桌球室、健身房等等。這些措施也是有助于影城客群導流、擴大票房外的收入的。接下來影城還可以繼續往“互聯網+”邁進一步,比如結合當下最流行的短視頻、網游等,展開營銷策劃的輻射面,在影城大堂增加競技游戲或更多互動性的活動,以達到觀眾來影城觀影的增值服務效果。
雖然“服務”是老生常談,聽到耳朵都起繭了,但知易行難,且服務無止境,要在標準化、細節化上多下功夫。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將有利于影院的品牌塑造,有利于觀眾口碑傳播,在如今電影節目同質化的情況下,這也是影院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總而言之,電影誕生一百二十余年,幾經波折,幾度風雨,起起伏伏,遭遇多次沖擊,至今依舊屹立不倒,足以證明其藝術魅力所在!中國電影產業化以來,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進影院看電影也早已成為了人們最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之一。大銀幕電影有著其他藝術或其他觀影方式無可替代的一面,電影院在可見的年限內依舊有著勃勃生機,電影市場依舊在蓬勃發展中。
盡管北美市場近十年的大盤都是在100億美金上下徘徊,而中國內地目前最高的年度票房也是在相近的642億元。但這會是電影市場的天花板么?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起碼中國內地電影市場還有著相當大的潛力與發展空間,電影工業化程度在不斷提高,院線如今開放牌照,鼓勵兼并16融合做大做強,中國城鎮化進程依舊沒有結束,鄉村振興也正如火如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長,對文娛產品的消費需求日益增長……而經過此次疫情考驗之后,電影行業也算是經歷了一次被動式的洗牌,一次優勝劣汰,相信在大浪淘沙、去蕪存菁之后,堅持下來的電影企業將重新煥發生機。172020年中國電影“戰大疫、迎大考”,克服困難,團結奮進,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復工復產,電影市場迅速復蘇,并一舉成為了當年全球第一大票倉,彰顯了中國電影的實力和韌性,也體現了中國電影人的力量與擔當。從目前來看,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也將大概率蟬聯全球票冠,甚至在今后,同樣有望長期穩坐全球第一大市場。讓光影照亮夢想,只要做好上述所說的三點,在電影產業鏈制、發、放各端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電影市場勢必再創輝煌,年度票房達千億元不是夢!
作者:謝世明 單位:廣東省電影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