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聲樂藝術教育理念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對自身的關懷程度日益提升,“以人為本”的口號越來越響亮。那么,具體到聲樂藝術教育領域,如何體現“以人為本”呢?筆者認為,首先,就是要根據具體學生的先天條件,判斷他是否是這塊“料”。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高明的老師,面對缺乏必要嗓音條件的培訓對象,也很難有大的作為。第二,教師應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耙虿氖┙獭笔侵袊糯逃铱鬃犹岢龅慕逃椒?,實踐證明,這正是體現教育的人文關懷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合格的聲樂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嗓音條件、性格偏好,選取合適的教材,既發揮學生的長處,又能修正他的短板,全面提高表演藝術水平。
(二)專能互動,發揮合力
所謂“專”,取“術業有專攻”之意,指聲樂演唱的專業技能。所謂“能”,則有廣義、狹義兩解。廣義上的“能”是指包括知識、情感、道德在內的一切與“人”的本體性有關的要素,狹義上的“能”主要指與聲樂表演藝術相關的人文領域內的才能。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對“?!迸c“能”的曲解,比如,有些人片面地認為,聲樂教育就是“教唱歌曲”,再高級一些,可能會想到聲帶的訓練、氣息的控制。但這些都不足以培養出一名優秀的聲樂藝術表演人才。正確理解“?!迸c“能”的辯證關系,并靈活運用于教學實踐中,是檢驗一名聲樂教師是否合格、優秀的重要標志。美國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曾經對音樂教師的標準做出明確界定:“除音樂專業知識外,應具備全面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學、生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將這些知識不斷構建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并能夠在音樂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過硬的演唱技術的訓練本領,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克服歌唱技巧層面的困難;又要有深厚的人文修養,并能夠正確引導學生,拓寬藝術視野,增強藝術修為。技巧是有限的,情感是無限的,一個學生的“能”的范圍越廣闊、越深厚,就越有可能深入地理解作品,深入挖掘并生動表現出其中的情感,才能演唱出真正打動人心的旋律,而非僅僅是空洞乏味的炫技。
(三)中西結合,博采眾長
西方聲樂藝術的美聲演唱方法,與我國的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猶如同一根脈中綻放出的兩朵姐妹花,各有千秋,同樣風華。不論是渾厚的“美聲”,還是嘹亮的“民嗓”,都是在通過歌唱的方式,表達人類共同的美好情感,二者不僅可以稱為“殊途同歸”,甚至可以理解為“志同道合”。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畢業于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女高音歌唱家鄒德華便開始在“美聲”與“民族”兩種唱法的融合上進行有益嘗試,后繼探索者從未間斷。當代中國,已經在經濟、文化各個領域與國際社會緊密接軌,我們的聲樂藝術觀念同樣需要與時俱進,脫離所謂的土洋之爭、民美之爭。聲樂指導教師更要勇于擺脫固有觀念的束縛,引導學生通過科學、舒適、可持續的發聲方法,結合每一部具體作品的創作背景、表現內容與技巧手法,設計出最合理的演唱方式。只有打破狹隘的藝術觀限制,批判地繼承并發展中西方藝術精華,才能培養出真正優秀的聲樂藝術表演人才,推動藝術事業健康發展。
二、在教學中踐行、完善理念
作為一名聲樂教師,我們肩負著培育國家聲樂藝術表演人才的光榮使命。只有站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戰略高度上,我們才能深刻認識祖國聲樂藝術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把握正確的前進方向。我們不但要站得到高處、看得見遠方,更要沉得住氣、靜得下心,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在每一堂課上、在每一位學生身上,傾注熱情,貢獻智慧,我們才能真正踐行中國聲樂藝術教育的現展理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聲樂教育美學標準的設定,來源于教學實踐,也要接受實踐的再檢驗。面對不同特點的學生,我們要善于將宏觀的理念具體化,并從不同的接受、反饋過程中,提煉共性化的規律,豐富原有理念。只有形成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的良性互動,才有可能實現聲樂藝術教育的螺旋式上升,培養出真正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聲樂藝術表演人才,迎來中國聲樂藝術豪杰輩出、光彩奪目的美好景象。
作者:張一 單位:莆田學院基礎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