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打工子弟學校缺失藝術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問題分析
(一)缺少資金導致的藝術教育硬件投入不足
藝術教育教學是需要硬件設備的,但是在打工子弟學校,校舍簡陋缺少經費,導致很多學校沒有能力購買藝術教學所用的設備,例如:鋼琴、電子琴、多媒體教學設備、音響等。這種硬件條件還應包括輔助藝術教育的專業教材。
(二)缺少高素質的藝術類師資
在打工子弟學校中,從事藝術教學的專業師資嚴重匱乏。現階段的打工子弟小學,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兼任著很多科目的教學工作,但這些教師的素質也是良莠不齊的。在城市的公辦學校中,每所學校都有專業的藝術教師隊伍,這些藝術教育類的教師自身的專業功底較高,學科教學和實踐能力較強,有著過硬的專業素質和課堂教學藝術。
(三)家長對藝術教育的認識嚴重不足
打工子弟學校孩子們的家長是外來進城的務工人員,其文化水平和素質相較于城市中的家長是有一定差距的,有的家長對孩子所在學校的教育狀態和孩子的表現漠不關心,基于這種情況,音樂、美術學科的教學在打工子弟學校的發展是很無力與無奈的。
二、細述背景
不可否認,打工子弟學校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特定產物,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就現階段的社會現狀而言,它至少在最低限度上解決了很多流動兒童的上學問題。產生城市公辦學校與打工子弟學校教育不平等現象的原因,除了政策以外的因素,還有諸如流入城市教育資源不足、戶籍制度造就的城鄉差異等,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于政策自身存在的困境和不足。縱觀這些年來出臺的義務教育政策,不難發現,這些政策的內容都過于宏觀,雖然具有指導性,但在實踐過程中缺失了可操作性。
(一)政策因素
打工子弟學校現存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背景是相當復雜的,從長期實行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來說,它最突出的弊端在于以“農業”和“非農業”戶口把中國公民分成標志鮮明的兩大類別,也將城市兒童與農村兒童割裂開來,讓城鄉兒童在不同的制度架構中獲取不均等的教育資源。目前絕大多數打工子弟學校很難達到城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辦學標準,由此它們中的大多數被歸入“不合法”的范疇。打工子弟學校在這種狀態下生存,不僅制約了學校的進一步發展,更會導致消極辦學,教育教學質量不高。
(二)環境因素
從環境的角度來說,筆者認為,首先是進城務工人員對其子女的教育意識并不強烈,其次是孩子的流動性過大,第三是整個社會對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存在一些偏見。由于進城務工人員在某一個地方打工很多都是臨時性的,工作常變化,這會導致小孩子隨著父母遷移;同時由于進城務工人員需要租房,居住地的變化也會導致孩子頻繁轉學,有的甚至會輟學。
三、提出對策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目前大部分打工子弟學校連最基本的基礎學科教育都無法保證高質量教學,怎么能強調在此時重視并解決藝術教育的問題呢?筆者認為,藝術教育與基礎學科的教育并不沖突,甚至是相輔相成的。基于現實狀況,筆者提出了有可行性的以下辦法:
(一)政府幫扶、NGO支持,共同打開打工子弟學校藝術教育的大門
在政府幫扶的前提下,可以通過NGO的項目來推進,也可以借助其資金來改善硬件條件。但NGO的力量畢竟有限,僅靠NGO不能解決所有打工子弟學校藝術教育問題的,而且也不是長久的解決方案。在進行教育援助的過程中,NGO還要督促政府行為、影響公共政策,從而尋求制度性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從根本上完成制度性的建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打工子弟學校藝術教育的問題。
(二)通過志愿者的支教,填補藝術類學科教師的缺口
一方面,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們極度渴望接受藝術教育,另一方面,藝術教育的教師資源高度集中在城市中心,而且打工子弟學校的資金有限,無力聘請專業的藝術教育的老師,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應該如何解決呢?筆者認為,或許通過公益性的藝術支教能夠部分實現藝術教育資源的流動。近年來,藝術支教開始出現在很多打工子弟學校,很多藝術教育機構和單位都做過嘗試,并受學校的熱烈歡迎。但同時筆者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最顯著的是絕大多數藝術支教的團體只到支教地點待上一兩天,甚至一個下午就離開,這樣的行為的確是支教,但不如說它只給孩子們帶去了一次短暫的藝術體驗。而真正讓孩子們在藝術教育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學到知識,一節課顯然是遠遠不夠的。若要對一所打工子弟學校進行藝術支教,至少要持續一個學期,甚至更長時間。
(三)通過藝術類雜志的發放,對藝術教育起到輔助作用
首先筆者認為,公辦學校所用的常規藝術教育類教材可能并不適用于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們,因為畢竟條件有限,硬件設備跟不上。筆者認為,或許可以將音樂、美術類的知識融入到一本雜志中,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來豐富一些藝術知識,彌補藝術教材上的缺失。
作者:李一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