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藝術教育體系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高職高專院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高職高專教育是教育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國家輸送人才的重要一環。因此在教育部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要求下,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人才應該是全面發展的人才,并且是社會適應能力非常強的人才。這就意味著高職高專院校必須要重視藝術教育,大力發展藝術教育,提高人才的整體素養。
(一)生源素質低,易產生自卑心理
考試是選拔人才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那么分數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選拔人才的依據。分數高的學生考入了本科,而分數相對較低的學生來到了高職高專。雖然單憑分數來斷定能力的好壞是不太科學也不太公平的,但不可否認這卻是最客觀和最有說服力的。所以高職高專學生的生源素質比本科學生相對要低。除此之外,不少學生覺得沒有考入本科院校,就對自己以后的學習、生活沒有了信心,甚至產生自卑情緒,覺得自己不如本科生,因此對學習缺乏興趣,久而久之就喪失了青年學生朝氣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這是很可怕但卻實實在在存在于不少高職高專學生身上的心理問題。而藝術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藝術的正確的審美觀,發展學生藝術創作的興趣和愛好,陶冶人格與性情,在藝術欣賞中放松心情,使身心愉悅,在藝術創作中體會成功,找到自信。特別是在公共藝術教育的“第二課堂”,也就是學生的課外、校外活動中消除學生的空虛心理、焦慮心理和自卑心理。
(二)生源藝術素質滯后,審美鑒賞力低
高職高專大部分學生來自縣、鎮和農村,而農村藝術教育,由于師資力量不足,設備設施有限,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種教育現狀在對高職高專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時,也得到了證實。少數學生表示在高中時沒有上過音樂課和美術課,即使開設的有這些課程,也被其他的文化課給占用了;不少學生表示只有在小學時才每個星期都上音樂課和美術課;大多數學生對音樂和美術上的專有名詞并不了解,甚至聞所未聞。這個調查結果在筆者預料之中,但如此嚴重的藝術知識匱乏、藝術鑒賞力低實為預料之外。由此可見,高職高專院校大力開設和發展公共藝術教育迫在眉睫。
(三)重視職業培養的教育模式使學生普遍缺乏美感
高職高專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培養的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備較快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崗位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的人才。因此高職高專教育注重職業教育,旨在培養專業能力強,走上社會后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培養目標特別清晰、明確,對專業的要求相對較高,重視專業理論學習,更重視專業技能訓練。那么在一切為職業教育服務的基礎上,公共藝術教育就被順理成章的邊緣化了。除此之外,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教育如:數控技術、水利水電、建筑施工與管理、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等都屬理科專業。每天的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使得學生的思維單調化、模式化,缺乏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缺乏對自然、社會和藝術的正確審美,更缺乏人格與性情的陶冶。因此高職高專院校應更重視公共藝術教育的開展,為國家培養擁有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與文明素養的高素質接班人。
(四)公共藝術教育師資不足,缺乏統一的管理
目前,許多高職高專院校的公共藝術課教師都是兼職教師,幾乎沒有專職教師。《美術鑒賞》課的教師是由美術系的專業教師擔任,《音樂鑒賞》課則由音樂系的專業教師擔任。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發現,學生們普遍反映這些專業課教師在給外系學生上課時,不屑于針對非專業的學生講解最基礎的系統的理論知識,往往是由教師隨心所欲的欣賞幾幅名畫、幾首世界名曲而草草結束。除此之外,公共藝術教育和專業的美術教育、音樂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完全不同,藝術專業的專職教師并不了解和鉆研公共藝術教育的目的、目標和教育內涵,他們把精力都集中在了自己的專業教育上,從心理上對公共藝術課不夠重視,這就勢必使公共藝術教育成為了毫無意義的“花瓶”。
二、高職高專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對策
(一)明確培養目標,提高公共藝術教育重視度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人、發展人,讓受教育者成為擁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審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質、文化知識和職業本領的全面發展的人。即使是高職高專教育,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也應該是“一專多能”的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高職高專院校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密切關注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變化,不能止步不前,更不能做井底之蛙,要積極迅速的根據教育部頒發的《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意見》更新教育思想認識,轉變教育教學方式。從思想上切實認識到高職高專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完成教育部提出的“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建設高職高專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建設是完成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體。學校應組建“公共藝術教育教研室”或“公共藝術教學部”,由高職高專院校的院領導親自掛帥,擔任公共藝術部主任、副主任,這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高職教育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此類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求專業基礎扎實、實際業務能力強,更重要的是綜合素質要高。切實加強高職藝術教育是當前高職院校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應轉變觀念,切實加強對藝術教育的領導,設置專門的藝術教育管理部門,加大對藝術教育的管理力度;逐步把藝術教育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計入學分,從藝術教育計劃的制定、實施、考核、督導到藝術教育的效果評估,實行一體化系統管理。
(三)改革高職高專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體系
1.改革課程設置良好科學的課程設置是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實現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的關鍵。高職高專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開設一門《藝術鑒賞》或《音樂欣賞》課的初級階段,必須豐富課程設置、按需設課。必修課課程要確保最基本的藝術教育,對每一位學生普及藝術教育,所教授的內容是最基礎和具有共性的藝術知識,并能從這些藝術知識中樹立每一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除了必修課之外,要適應人才培養的全面性,因材施教,開設豐富多彩的藝術選修課。從橫向來說,其科目不必僅僅局限于音樂和美術,還可以是舞蹈、影視、戲曲、表演、書法等;從縱向來說,其內容也不必僅僅局限于欣賞階段,可以在欣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藝術創造力。2.改革課程內容近年來,教育部提出的新課程改革要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求我們在培養人才時要使其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要想使高職院培養出的人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就要尤其重視公共藝術教育,明確公共藝術教育在培養學生第三方維度時的重大作用和重要地位。高職院是以理論知識為基礎,重在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高校,因此,其課程設置偏重于專業技術方面,較少開設提高綜合素質的公共藝術課程。但想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與態度,樹立正確的三觀,達到人才培養的第三維度,必須通過公共藝術課程來加以實現。因此,高職院必須重視課設公共藝術課程,擔任這些課程的教師也必須認識到在教授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注重自己的過程與方法,培養好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課內外相結合,加強設備設施及場地的建設
對于任何知識的學習與內化而言,外因是條件,內因是關鍵。公共藝術教育也是如此。只專注于課堂上的欣賞教學和靜態的知識傳授從而把美育內化為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不科學的,也是片面的。我們應該既重視理論課的教學,同時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文化活動,課內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理論做為實踐的基礎,用實踐來驗證理論、豐富理論。這樣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創造力、協作力和良好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因此,高職高專學院的公共藝術教育一定要重視課外文化活動的開展,加大對學校藝術教育經費投入,除保證公共藝術課所需專業教室、活動室及教學、活動器材外,還應按一定比例安排藝術教育專項經費,確保公共藝術課教學的需要。這是保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三、結語
高等職業教育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要以美育作為突破口,藝術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通過轉變藝術教育觀念,加強領導、提高師資、增強藝術課程教學效果,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來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素質。良好的藝術環境是文明社會的具體體現,民族的藝術素質是創造現代文明的必要條件,我們藝術教育工作者要不斷總結經驗,深入探索藝術教育規律,研究新方法,開創新途徑,以推動公共藝術教育在高職院校的健康、快速發展。
作者:張瑜 單位: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