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藝術教育設計人才的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設計人才,創新人才應具備意識、思維、人格方面的綜合素質,并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高職院校在培養藝術設計創新人才方面,應提供充分的軟硬件支持,提高師資隊伍的創新性,調整教學模式和內容,導入先進教學技術手段,開拓學生眼界和知識面,為創新打下知識基礎。加強實踐教學,使學生盡早參與實際設計項目,了解行業市場的需求和趨勢,養成靈敏的創意嗅覺。學校應在制度層面為創新教學提供支持,并有借鑒地吸取國外在創新教育方面的有效經驗。
關鍵詞: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創新;教育
一、為何要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設計人才
在當今世界經濟不斷加速全球化、信息技術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大背景下,中國在全球社會中政治以及經濟地位持續提高,使我們在諸多領域面對著日新月異的機遇與挑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的關鍵在于創新,創新經濟已成為推動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指出,“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高等教育體系中,高等職業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在當今的社會條件下,高職院校的主要職能是以培養高級技能型的專門人才為主,以服務社會需求為宗旨,以滿足就業為導向,在此基礎上,兼顧教學和科研。高等學校通常被認為是社會創新的重要基地,其中精英型高校擁有高水平教師和專業科研人員,而普通高職院校則以培養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為主,這也是高職院校應當肩負的社會責任。但我國的一系列校園調查則顯示,當代大學生中的大多數人雖然能意識到創新能力的重要,然而對如何培養創新能力卻缺乏認識,尤其對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創新能力的低下是導致他們無法快速適應社會需求的重要因素,而設計專業的學生面臨的從業領域本身就對從業者的創意能力具有極高的要求,創新能力更是顯著地影響到他們能否順利投入到實際工作之中。因此,在高職教育中,對具備創新素質的設計人才的培養理應成為創新教育的一個重點。
二、什么是具有創新素質的設計人才
創新素質是在已有知識、技能和經濟條件的基礎上,創造新設想并將其轉化為成果的能力。從主體方面說來,創新人才要具備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并且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從客體方面而言,創新需要一定物質條件作為基礎以及獲得合適的社會環境的支持。創新人才和創新環境的結合,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創新。世界范圍內,許多國家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已經做出了多樣化的嘗試,比如美國試行“創客教育”體系,英國、加拿大采用合作教育模式幫助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從事各類發明創造活動,德國則訂立了專門制度為大學生創作活動提供津貼等等。創新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全球性需求,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在藝術設計領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已引入了創新教育,并試圖將設計領域的創新活動納入社會的整體創新體系,不斷開拓自我的發展空間。
三、實現培養具備創新素質設計人才的教學實踐
在分析設計產業發展趨勢和產業就業前景的基礎上,高職院校應對現有的藝術設計教學系統做出必要的改革,有傾向性和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創新素質的養成。首先是為創新素質教育提供充分的軟硬件支持,提倡使用新材料、新工具、新方法參與教學,營造鼓勵創新、啟發創新的教學氛圍。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條件,優先保證創新教學環境的投入,參考國內外的成功案例,有針對性地進行建設。其次,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應當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把創新精神貫徹到實際教學之中。由于我國教育體制的一些局限,高等學校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教師大多來自研究生培養體系,學而優則教。出身于象牙塔,又拘囿于象牙塔的高校教師,本身的實踐經驗不足,與社會生活一定程度上存在脫節,使得他們的教學只能拘泥于書本理論,無從談起創新力。特別對于藝術設計這種與社會快速發展的產業需求結合得十分緊密的學科領域來說,藝術設計教師不了解不參與當前的行業生產,就很難在教學中培養出具有實際創新能力的學生。事實上,百年前的包豪斯設計學院已經堪稱是將設計教學和實際產品相結合的成功范例,任用了一批在當時歐洲既持有前衛理念又具備豐富經驗的設計師從事教學。雖然今天的高職院校不一定擁有當年包豪斯設計學院的資源,但“包豪斯”式師資隊伍的建設,仍值得借鑒。同時,高職院??梢宰邇炔块_發之路,采用相對靈活的管理制度,鼓勵教師以創辦工作室等形式,師生在校內共同參與社會生產,或者在外部企業取得經驗后回到學校,將新眼界新思路帶入教學。當今社會所需要的藝術設計越來越趨向多樣化和綜合化,而在高職院校中,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內容通常由造型基礎、設計基礎和專業設計三部分組成,課程的設計往往缺乏相互間的聯系,造成知識的割裂和孤立,制約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揮。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藝術設計專業應改革教學模式,更新教學內容。有必要在教學中增加多學科和跨學科的知識,使學生打開眼界,開拓知識面,培養其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獨創性,為創新能力的養成打下可靠的知識基礎。先進教學技術和多樣化教學手段的導入是在教學中快速有效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而以往相對單一、缺乏互動的課堂講授方式往往制約了師生的創新能動性。將信息化手段引入教學內容,使學生可以盡早適應今后行業的生產方式;在理論課程中使用信息化手段增加師生互動,活躍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主動性。此外,高職學校還可以突破課堂的限制,嘗試在參與實際生產設計中進行教學,形成學校與社會和市場互動的教學模式。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實現教學與設計開發的一體化,重視市場調研活動,提高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了解國內外的設計走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組織的設計活動。利用教師的創新推動學生的創新,教師設計工作室的設立,便于學生在在校學習期間就開始接觸市場化的實際項目,一方面加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使師生了解設計行業的實際需求和發展趨勢,提高發現市場熱點和商業機會的能力,養成靈敏的創意嗅覺。創新模式的教學實踐也需要得到學校在制度層面的支持和扶植,學校應在堅持管理的原則下,建立合理的評價與獎勵機制,保護教師和學生的創新熱情,并對教學創新提供制度保障,實現可持續的、以培養具備創新素質的人才為目的的教學模式。
四、國外創新教育經驗的借鑒
美國作為主要西方發達國家之一,其教育理念一貫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精神的塑造。美國推行的“創客教育”體系已深入諸多美國高校,不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進一步培養其自主創業的能力,其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創客教育在美國被提升至一個教育戰略的高度,這種思路也值得我們加以探究。在設計專業領域,美國大學注意將創客教育融入其常規課程,如芝加哥大學在其藝技研究所成立創客工作室,提供大量高技術工具給學生進行創作,并指導學生對新生技術和概念進行探索。麻省理工學院則每年都向研究生開設創客課程,指導他們如何進行創意制作,課程的內容涉及了計算機輔助設計、項目開發管理、機械制造、材料與加工、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等諸多學科領域,使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鍛煉。美國高校還把創客教育與學生未來的就業及創業關聯起來,為學生的工作取向提供新的視角和途徑,例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每年支持全校至少10%的學生參與“創新挑戰”項目,學生需要主動尋求可用的資源,自己創造可用的工具并綜合利用,才能達成挑戰的任務。通過這些多種形式的創客教育,不僅著眼于當前學生的培養,而且更關注于使其獲得遠期乃至終生的創新能力,并進一步實現社會的整體創新。
五、結論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對具備創新素質的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牽涉到硬件投入、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及管理與激勵制度的完善等多方面的內容。高職院校必須明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實用設計人才的定位,根據自身師生結構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藝術設計創新教育體系的建設,才能取得期望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張松.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力提升應對策略[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9(04).
[2]田建國.關于21世紀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J].英才高職論壇,2007(1):3-7
[3]喬海曙,李遠航.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綜述[J].大學教育科學,2008(1):20-22.
[4]李飛標,徐志玲.論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J].繼續教育研究,2011(06).
[5]鄭燕林,李盧一(2014).技術支持的基于創造的學習——美國K-12創客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施路徑[J].開放教育研究,(12).
作者:何穎 單位: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