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審美價值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多樣化需求的增長,數字媒體技術得到了充分發展。相關人員在現代科技的基礎上借鑒、吸收傳統藝術,創造了新的具有美學價值的數字媒體藝術。該文從數字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數字媒體藝術對傳統美學的突破以及數字媒體藝術審美特征的應用三個方面展開探究。
數字媒體藝術是一門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背景下興起的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符合人們多樣化的審美需求。與傳統藝術相比,數字媒體藝術從二維、靜態的形式,向三維、動態的形式轉變,使數字媒體藝術的畫面感更強,給人以獨特的審美體驗。正因為其獨特之處,數字媒體藝術在廣闊的藝術市場中脫穎而出,受到人們的青睞。
一、數字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
數字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主要指人們通過觀看由數字媒體藝術理念、數字媒體藝術創造方式共同作用創造的作品,可從中感受到數字媒體帶來的特殊的美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性
數字媒體藝術主要的特點就在于其獨特的技術性[1]。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得到了創新與發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數字媒體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與傳統藝術相比,數字媒體藝術由于技術的輔助,在視覺上更具有沖擊力。如,3D數字特效在近年來快速發展,并迅速占領市場,獲得了很多人的青睞,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獨特的技術運用。在3D數字特效的支撐下,人們可以坐在電影院中享受閃爍的群星、飛舞在空中的鳥、精彩而真實的打斗畫面等共同構成的視覺盛宴。借助獨特的技術,相關人員可以帶給人們具有真實感的視覺沖擊,使人們產生獨特的審美感受。
2.動態性
傳統藝術的審美體驗主要在于靜態畫面的傳遞,而數字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主要體現在視覺要素的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數字媒體藝術在傳統藝術對畫面色彩等要素要求的基礎上,增添了對時間、空間等視覺元素的要求。數字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側重點不同,數字媒體藝術主要側重于富有變化性的動態效果的轉變。
3.互動性
互動性是數字媒體藝術審美特征的重要表現之一,其體現了數字媒體藝術作品與接受者之間的聯系正在逐漸加強。與傳統藝術設計作品相比,數字媒體藝術作品主要表現為將靜態的藝術呈現轉變為動態的作品,與接受者進行互動、交流。通俗來說,即數字媒體藝術增強了接受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而不再是單一的輸出,接受者也不再以觀看為主要的參與方式,而是可以參與其中,通過不同的操作獲得不同的觀看效果。
4.真實性
真實性主要體現在數字媒體中的虛擬現實技術上。虛擬現實技術通過對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構建虛擬的世界,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相關人員通過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營造逼真的環境[2],結合其他設備對人的感官的影響,使觀看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如,在近年來興起的VR(虛擬現實)游戲、VR電影中,接受者可以通過佩戴VR設備進入虛擬世界。設計者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和設備,可營造出多感官共同作用的真實氛圍。同時,虛擬現實技術不僅可以在視覺上帶給人們沖擊,而且可以使人們在虛擬現實世界進行一系列操作。虛擬現實技術強調接受者的參與性,往往容易使接受者感受其相關設備營造的真實氛圍。
二、數字媒體藝術對傳統美學的突破
數字媒體藝術隨著科技的進步而發展,并對傳統美學進行了一定的突破,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更加大眾化,更貼近生活
與傳統美學相比,數字媒體藝術更加大眾化,更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傳統藝術的創作主體大多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文人墨客,他們的文化水平、專業素養較高,其創作的文化作品蘊涵了一些相對深奧的知識點,對接受者的文化素養要求較高,因而其藝術作品主要受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接受者的青睞。而數字媒體藝術創作者的創作重點,從對專業素養的要求轉變為強調作品與大眾的契合度。在數字媒體技術的影響下,數字媒體藝術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更注重加強作品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同時對接受者的文化素養要求較低,作品具有更加大眾化的特點,能夠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另一方面,傳統藝術創作者創作的作品往往具有文雅、難懂等特征,容易脫離大眾的生活,容易給一些人只有具備較高文化素養的人才能創作傳統藝術作品的錯覺。而對于數字媒體藝術,人們可以直接利用媒體技術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創作,這一類作品來源于大眾,同時又反饋給大眾,具有多樣化、真實性的特征,更加貼合大眾的日常生活,能夠滿足大眾的多樣化審美需要。
2.更具邏輯性,超越現實
相較于部分傳統藝術作品,數字媒體藝術作品更具邏輯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現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傳統藝術作品有時難以超越現實,作品的內容多源自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而數字媒體藝術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為作品增添了許多新的元素。如,在許多現代電影中,創作者借助科學技術,使用了大量特效,電視、電影中“魔法”的出現,使作品呈現的畫面脫離了大眾的現實生活,為大眾呈現出許多虛擬的畫面,給人們帶來了獨特的審美體驗。
3.更具開放性,創新審美
傳統藝術的創作主體單一,作品大多是由創作者獨立完成的。由此可見,傳統藝術具有封閉性的特點。相比下,數字媒體藝術更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在數字媒體藝術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采用、選取的資料有時并不是源自創作者的獨創,創作者廣泛利用了網絡中開放的藝術素材。網絡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創作者可以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借鑒網絡藝術素材,將藝術素材加以改造,形成獨特的創作風格。這一系列的操作能使數字媒體藝術作品更具有特色、更加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
三、數字媒體藝術審美特征的應用
數字媒體藝術之所以受到大眾的青睞,主要原因在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類視聽設備的應用、人體學說知識的支持等。這一系列硬軟件技術的支持,使數字媒體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如3D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等。
1.3D技術的應用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逐步完善,以3D技術為基礎創作的電影、游戲等逐步進入大眾的生活,并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3D技術通過其獨特的手段,將接受者帶入一個又一個立體的、虛擬的世界。作為數字媒體藝術的代表,3D技術迅速占領市場,采用了很多獨特的技術手段,獲得很多人的青睞。在3D技術的支撐下,人們可以坐在電影院中看到閃爍的群星、飛舞在空中的鳥、精彩而真實的打斗畫面等。創作者借助獨特的3D技術,給人們以視覺上的沖擊,為人們帶來了獨特的體驗。如,近年來,3D電影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主要原因就在于對3D技術的運用。首先,在人物的塑造上,傳統電影藝術塑造的人物大多是二維的,角色具有平面性的特征,而3D技術的應用使電影角色更加立體、真實,突破了傳統二維角色造型的束縛,創造出了三維立體人物。如,在《阿凡達》電影中,電影主角的一舉一動都充滿真實感和立體感,特別是主角的毛發、服飾往往給人真實的視覺感受。其次,在畫面場景的設計上,一部完整的作品需要注重對場景的鋪設。在場景的設計過程中,創作者需要結合故事發生的背景及其他相應的知識進行合理的搭配,如生活環境、自然環境、歷史環境等,這一系列的環境都應該符合劇情發展的需要。3D技術在場景的處理上打破了以造型為主的傳統設計模式的局限性,通過對畫面光線、色彩等方面的處理營造虛擬的環境,使3D電影更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最后,3D技術在數字媒體藝術方面的運用還體現在動作的設計上。擁有鮮明動作設計的角色往往會做出一些極具畫面感的動作,可以給觀眾帶來更加真實的視覺感受。在一部電影作品中,除了直白的對話,動作也是表現角色特征、角色性格等的重要方式,因此,創作者應當特別注重人物動作的設計。通過3D技術,創作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角色身體的各個部位,從而更好地展現角色的特點。
2.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
虛擬仿真技術在數字媒體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通過獨特的手段,給人們提供了視覺上的刺激,同時在聽覺、觸覺等方面為人們提供了更加靈敏的感知效果,甚至在味覺、嗅覺等方面也進行了設計。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將人們的感知和情感強化,使人們能夠獲得真實的體驗感。一方面,對于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傳播而言,如何讓人們更好地理解、詮釋作品的內涵是其設計的重點,而空間對藝術的解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的二維空間創作往往缺乏空間上的展示,容易存在對創作內涵、創作意圖的解讀不夠準確甚至錯誤的情況。通過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創作者可以有效拓展空間,更好地傳情達意。另一方面,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創作者建立了一個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虛擬現實世界。在虛擬現實世界中,人們不再進行單一的交流,而是可以憑借現代科學技術進行雙向的交流,獲得真實感,增加動態的交流。同時,每個人可以通過不同的選擇和操作,獲得不一樣的視覺效果。這樣有利于增強參與者的參與感,幫助參與者發散思維,在虛擬世界完成獨特的藝術創作。
四、結語
數字媒體技術作為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人們的審美需求日益多樣化的產物,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相較于傳統藝術,其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文化藝術的不斷改進而更加符合互聯網時代人們多樣化的需求。目前,數字媒體藝術已經深入現代藝術領域的很多方面。
參考文獻:
[1]馬驍.關于數字媒體藝術的美學特征研究[J].藝術品鑒,2018(21):93-94.
[2]付夢遠,張家瑤.關于數字媒體藝術新美學特征的研究[J].戲劇之家,2020(8):223.
作者:王小甜 祁和亮 單位: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